发动机悬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6202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6:01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其包括:外壳和缓冲部分,外壳的内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支架;缓冲部分能够活动地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容纳空间中并且从所述上开口部分地突出;其中,在通过所述发动机悬置安装的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当缓冲部分在容纳空间中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改变第二方向上的止动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更具体地来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其可以根据不同的行驶条件而实现不同的止动间隙。


技术介绍

1、发动机悬置用于支撑动力传动系(p/t,power train)的重量、隔离振动以及控制动力传动系的运动等,动力传动系包括发动机、变速器等等。

2、通常,固定的止动间隙被设计为用于运动控制。当需要更好的运动控制能力时,则需要改变止动间隙。但是,止动间隙不能根据不同的行驶需求而改变。

3、此外,在现有技术中,当发动机处于1挡wot(wide open throttle,节气门全开)状态时,车辆在驱动轴接头的作用下产生的“y方向轻微振动”将会传递到驾驶座位上,从而造成不良的驾驶感受。

4、为了减少车辆抖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性能更高的接头(即,无抖动接头),而这将导致成本增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一种改进的结构,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行驶条件实现不同的止动间隙。

6、公开于本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悬置,其可以根据不同的行驶条件而实现不同的止动间隙。

2、特别地,在发动机处于1挡wot状态下,可以很好地约束在y方向上的轻微抖动,由此可以降低传递到驾驶座位的振动。

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发动机悬置,其可以包括:外壳和缓冲部分,外壳的内部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外壳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支架;缓冲部分能够活动地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容纳空间中并且从所述上开口部分地突出;其中,在通过所述发动机悬置安装的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当缓冲部分在容纳空间中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能够改变第二方向上的止动间隙。

4、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所述缓冲部分可以包括:安装件、橡胶主体以及内芯,安装件位于缓冲部分的下部,所述安装件安装到所述外壳的内周面;橡胶主体位于所述安装件的上方,所述橡胶主体的下部连接到所述安装件的上部;内芯位于所述橡胶主体的内部,所述内芯的上部从橡胶主体的上部突出,并且所述内芯设置有延伸出外壳的连接螺栓。

5、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所述安装件、所述橡胶主体以及所述内芯可以形成为一体。

6、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橡胶主体的上部设置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芯,当缓冲部分在容纳空间中移动时,所述止动部能够与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接触。

7、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所述止动部可以包括:第一止动部、第二止动部、第三止动部、第四止动部、第五止动部以及第六止动部,第一止动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止动部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止动部的相对两端,并且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止动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五止动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地设置,并且第四止动部的一端连接到第二止动部的另一端,第五止动部的一端连接到第三止动部的另一端;第六止动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第四止动部和第五止动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六止动部的相对两端;其中,第一止动部、第二止动部、第四止动部、第六止动部、第五止动部以及第三止动部形成为闭合形状;第一止动部和第六止动部彼此面对,第二止动部和第三止动部彼此面对,第四止动部和第五止动部彼此倾斜地面对。

8、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可以包括:第一内周面、第二内周面、第三内周面、第四内周面、第五内周面以及第六内周面,第一内周面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第三内周面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内周面的相对两端,并且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第三内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内周面和所述第五内周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地设置,并且第四内周面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内周面的另一端,第五内周面的一端连接到第三内周面的另一端;第六内周面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第四内周面和第五内周面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六内周面的相对两端;其中,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的形状与所述止动部的形状相配合;所述第四止动部和所述第四内周面之间的止动间隙随着缓冲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而减小;所述第五止动部和所述第五内周面之间的止动间隙随着缓冲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而减小。

9、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在发动机处于1挡wot的状态下,所述第四止动部与所述第四内周面接触,所述第五止动部与所述第五内周面接触,以限制所述缓冲部分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

10、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所述止动部可以包括:第一止动部、第二止动部、第三止动部以及第四止动部,第一止动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止动部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止动部的相对两端,并且所述第二止动部和所述第三止动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第四止动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二止动部和第三止动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四止动部的相对两端;其中,第一止动部、第二止动部、第四止动部、以及第三止动部形成为闭合形状;第一止动部和第四止动部彼此面对,第二止动部和第三止动部彼此面对。

11、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可以包括:第一内周面、第二内周面、第三内周面、第四内周面、第五内周面以及第六内周面,第一内周面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第三内周面的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内周面的相对两端,并且所述第二内周面和所述第三内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内周面和所述第五内周面形成为阶梯状,并且第四内周面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内周面的另一端,第五内周面的一端连接到第三内周面的另一端;第六内周面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第四内周面和第五内周面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六内周面的相对两端;其中,第四内周面和第五内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等于第二止动部和第三止动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止动部与所述第四内周面之间的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止动间隙随着缓冲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而减小;所述第三止动部与所述第五内周面之间的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止动间隙随着缓冲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而减小。

12、前述的发动机悬置,其中,在发动机处于1挡wot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止动部与所述第四内周面接触,所述第三止动部与所述第五内周面接触,所述第四止动部与所述第六内周面接触,以限制所述缓冲部分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

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前述的发动机悬置。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发动机处于不同的状态下,通过调整y方向上的止动间隙,可以在确保nvh和r&h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满足不同行驶条件下的对止动间隙的不同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分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主体的上部设置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芯,当缓冲部分在容纳空间中移动时,所述止动部能够与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处于1挡WOT的状态下,所述第四止动部与所述第四内周面接触,所述第五止动部与所述第五内周面接触,以限制所述缓冲部分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处于1挡WOT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止动部与所述第四内周面接触,所述第三止动部与所述第五内周面接触,所述第四止动部与所述第六内周面接触,以限制所述缓冲部分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分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主体的上部设置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设置为包围所述内芯,当缓冲部分在容纳空间中移动时,所述止动部能够与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开口的内周面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悬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海腾李錧濠马晓彬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