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振结构、隔震屏障及预埋式隔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83662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减隔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共振结构,包括至少两组呈立方体状的质量块,相邻两质量块之间通过横截面呈方形的共振柱连接,共振柱布置在质量块的几何中心处;质量块的侧壁中心处均贯穿开设有方形孔,各方形孔的孔型与共振柱的横截面尺寸对应,各方形孔交汇于质量块的几何中心处,且各方形孔布置有填充层,填充层与共振柱一体式浇筑成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建筑附近周期布置共振结构,利用局域共振机理消耗地震波能量,实现对波的衰减和转化,从而达到隔震减震的目的,隔震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隔震,具体是一种共振结构、隔震屏障及预埋式隔震系统


技术介绍

1、地震由于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被认为是最具灾难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递能量,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当体波传递到地球表面时会形成rayleigh波,其具有振幅大、衰减慢、传播距离远等特点,是造成建筑破坏的主要因素。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抗震设计研究采用增加结构整体刚度、底层引入柔性结构以及设置隔震支座等方法,如专利号“cn220266891u”所述,通过产生滑动摩擦力,使得建筑的震动通过电磁摩擦摆隔震支座减缓,以此减小地震波的破坏;但这些方法对于级数较大的地震抗震效果差,可能造成上部结构水平位移过大等问题,且存在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难以实施等一系列局限性的问题,因此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避免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共振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建筑附近周期布置共振结构,利用局域共振机理消耗地震波能量,实现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呈立方体状的质量块,相邻两质量块之间通过横截面呈方形的共振柱(13)连接,共振柱(13)布置在质量块的几何中心处;质量块的侧壁中心处均贯穿开设有方形孔(15),各方形孔(15)的孔型与共振柱(13)的横截面尺寸对应,各方形孔(15)交汇于质量块的几何中心处,且各方形孔(15)布置有填充层,填充层与共振柱(13)一体式浇筑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包括两组半通质量块(11)以及至少一组全通质量块(12),各全通质量块(12)布置在两半通质量块(11)之间,其中一组半通质量块(11)的顶部中心不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呈立方体状的质量块,相邻两质量块之间通过横截面呈方形的共振柱(13)连接,共振柱(13)布置在质量块的几何中心处;质量块的侧壁中心处均贯穿开设有方形孔(15),各方形孔(15)的孔型与共振柱(13)的横截面尺寸对应,各方形孔(15)交汇于质量块的几何中心处,且各方形孔(15)布置有填充层,填充层与共振柱(13)一体式浇筑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包括两组半通质量块(11)以及至少一组全通质量块(12),各全通质量块(12)布置在两半通质量块(11)之间,其中一组半通质量块(11)的顶部中心不开设方形孔(14),另一组半通质量块(11)的底部中心不开设方形孔(14),至少一组半通质量块(11)在未开孔面沿共振柱(13)轴向布置有固定螺栓(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质量块的密度ρ1为7850kg/m3,质量块的弹性模量e1为210gpa,质量块的泊松比为0.3;共振柱(13)的密度ρ2为1300kg/m3,共振柱(13)的弹性模量e2为1.2mpa,共振柱(13)的泊松比为0.47。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共振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全通质量块(12)通过共振柱(13)连接后作为一组谐振单元,根据所需的谐振单元带隙的起始频率ωon以及谐振单元带隙的截止频率ωoff计算质量块的边长d1以及共振柱(13)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春风高志伟陈青杰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