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9945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的是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包括上芯轴、第一复位弹簧、圆台形活动块、扶正块、下芯轴、上齿轮、柱状体、定位销、下齿轮、第二复位弹簧、固定台、磁力圆弧片、保护环等,上部为锯齿轮驱动的可变径稳定器,通过上中下锯齿的转动以及开、停泵的配合来实现扶正块的伸出,上芯轴、下芯轴以及复位弹簧三者之间的配合,来驱动齿轮转动,再配合开/停泵实现扶正块不同状态的伸出;中部使用相同磁极的磁力块保持下芯轴的稳定;下部通过叶轮的转动带动伸缩杆工作,通过钻井液吸入和排出对钻井液进行加压并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功能相对齐全,可以实现在井下不同环境对钻杆的扶正,在其内部会加强钻井液液压,使钻井更加安全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具体设计的是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


技术介绍

1、在钻井过程中,为了保证钻井的质量和钻进的方向,一般都需要使用稳定器来对钻具进行扶正,常规整体螺旋稳定器或直棱稳定器,由于其外径尺寸比钻柱大,经常出现起下钻卡钻事故,存在严重安全引患。

2、目前常见变径稳定器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1、一般采用开泵变大、停泵缩小的原理,解决了起下钻大直径易卡的问题,但其制造成本较高。2、大径尺寸无法调节,经常因尺寸不合适造成无法满足现场使用需要,其适用条件范围太窄,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所以设计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可以保持内部以及外部的稳定,解决大部分在井下单一稳定状态的问题,解决稳定器由于内部设备震动导致设备损坏的问题,在最底部实现钻井液增压,并实现喷出。

2、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包含:上芯轴、第一复位弹簧、圆台形活动块、扶正块、下芯轴、上齿轮、柱状体、定位销、下齿轮、第二复位弹簧、固定台、磁力圆弧片、保护环、第一柱状磁铁、第二柱状磁铁、导流体、叶轮传动轴、活塞杆、增压器、单向阀、转换接头、本体、中上锯齿、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第四限位槽、中下锯齿、导流槽、叶轮导流孔、传动轴凸台、活塞杆凸台、活塞腔、中齿轮、连接杆、第三复位弹簧。本体在其侧部分布着扶正块。上芯轴底端的下部与下芯轴连接,在下芯轴的下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齿轮,中齿轮和下齿轮。中齿轮的侧部连接有固定销,中齿轮通过柱状体与下芯轴连接,在下齿轮的下部连接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的下端连接固定台。下芯轴的底端四周连接有保护环和磁力圆弧片。第一柱状磁铁和第二柱状磁铁通过连接杆相连。导流体固定在本体内部,导流体四周有排列着导流槽,固定在在导流体下方的叶轮传动轴。叶轮传动轴下端连接活塞杆,活塞杆与增压器上的活塞腔贴合,转换接头连接在增压器下端。

3、上芯轴固定在本体上侧与第一复位弹簧相连。圆台形活动块被上芯轴贯穿,并滑动安装于扶正块上。

4、下芯轴在上芯轴下方,上齿轮和下齿轮固定在本体内部,可以活动的中齿轮滑动放置于上齿轮和下齿轮之间。中齿轮通过柱状体与下芯轴连接,中齿轮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排列着中上锯齿和中下锯齿,定位销与环绕在中齿轮四周上的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以及第四限位槽咬合。

5、磁力圆弧片与保护环通过连接杆相连,固定在下芯轴承下方,同时磁力圆弧片在固定在本体的第一柱状磁铁和第二柱状磁铁之间。

6、第三复位弹簧连接着叶轮传动轴和活塞杆,叶轮传动轴下方分布着传动轴凸台,传动轴凸台与活塞杆上侧的活塞杆凸台咬合。增压器与活塞杆滑动连接,单向阀分布在增压器两侧,活塞腔在增压器内部。

7、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开泵后,钻井液压力使得上芯轴向下运动,压缩第一复位弹簧压缩,使得下芯轴向下运动,下芯轴通过柱状体与中齿轮固连。在开泵和停泵的过程中,中齿轮会与上齿轮和下齿轮相互咬合,中齿轮会转动,中齿轮的四周均匀分布着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和第四限位槽。当中齿轮转动的同时,定位销也会在不同的限位槽内活动,从而使得下芯轴下行距离不同,装在下芯轴下的第一柱状磁铁,第二柱状磁铁,以及磁力圆弧片之间配合。钻井液使得本体下侧的叶轮传动轴转动,通过叶轮传动轴的转动让活塞杆上下运动,与单向阀配合。

9、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以往稳定器扶正块扶正效果单一、伸出次数单一、扶正方式单一以及无法应对井下复杂未知的情况,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井下不同的环境下实现扶正。

11、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稳定器内部的稳定,通过磁力相互排斥的效果,可以更好的缓冲装置内外带来的冲击,实现稳定效果。

12、本专利技术加压使用纯机械,通过叶轮的转动来带动活塞杆上下转动,此加压设备可以在井下实现有效且稳定的增压,可以避免电子器件在井下工作受到的干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包含:上芯轴(1)、第一复位弹簧(2)、圆台形活动块(3)、扶正块(4)、下芯轴(5)、上齿轮(6)、柱状体(7)、定位销(8)、下齿轮(9)、第二复位弹簧(10)、固定台(11)、磁力圆弧片(12)、保护环(13)、第一柱状磁铁(14)、第二柱状磁铁(15)、导流体(16)、叶轮传动轴(17)、活塞杆(18)、增压器(19)、单向阀(20)、转换接头(21)、本体(22)、中上锯齿(23)、第一限位槽(24)、第二限位槽(25)、第三限位槽(26)、第四限位槽(27)、中下锯齿(28)、导流槽(29)、叶轮导流孔(30)、传动轴凸台(31)、活塞杆凸台(32)、活塞腔(33)、中齿轮(34)、连接杆(35)、第三复位弹簧(3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22)在其侧部分布着扶正块(4);所述的上芯轴(1)底端的下部与下芯轴(5)连接,在下芯轴(5)的下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齿轮(6),中齿轮(34)和下齿轮(11);所述的中齿轮(34)的侧部连接有固定销(8),中齿轮(34)通过柱状体(7)与下芯轴(5)连接,在下齿轮(9)的下部连接第二复位弹簧(10),第二复位弹簧(10)的下端连接固定台(11);所述的下芯轴(5)的底端四周连接有保护环(13)和磁力圆弧片(12);所述的第一柱状磁铁(14)和第二柱状磁铁(15)通过连接杆(35)相连;所述的导流体(16)固定在本体(22)内部,导流体(16)四周有排列着导流槽(29),固定在在导流体(16)下方的叶轮传动轴(17);所述的叶轮传动轴(17)下端连接活塞杆(18),活塞杆(18)与增压器(19)上的活塞腔(33)贴合,转换接头(21)连接在增压器(19)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芯轴(1)固定在本体(22)上侧与第一复位弹簧(2)相连;所述的圆台形活动块(3)被上芯轴(1)贯穿,并滑动安装于扶正块(4)上。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芯轴(5)在上芯轴(1)下方,上齿轮(6)和下齿轮(9)固定在本体(22)内部,可以活动的中齿轮(34)滑动放置于上齿轮(6)和下齿轮(9)之间;所述的中齿轮(34)通过柱状体(7)与下芯轴(5)连接,中齿轮(3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排列着中上锯齿(23)和中下锯齿(28),定位销(8)与环绕在中齿轮(34)四周上的第一限位槽(24)、第二限位槽(25)、第三限位槽(26)以及第四限位槽(27)咬合。

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力圆弧片(12)与保护环(13)通过连接杆(35)相连,固定在下芯轴承(5)下方,同时磁力圆弧片(12)在固定在本体(22)的第一柱状磁铁(14)和第二柱状磁铁(1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复位弹簧(36)连接着叶轮传动轴(17)和活塞杆(18),叶轮传动轴(17)下方分布着传动轴凸台(31),传动轴凸台(31)与活塞杆(18)上侧的活塞杆凸台(32)咬合;所述的增压器(19)与活塞杆(18)滑动连接,单向阀(20)分布在增压器(19)两侧,活塞腔(33)在增压器(19)内部。

6.一种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径增压的稳定器装置与扶正方法,其包含:上芯轴(1)、第一复位弹簧(2)、圆台形活动块(3)、扶正块(4)、下芯轴(5)、上齿轮(6)、柱状体(7)、定位销(8)、下齿轮(9)、第二复位弹簧(10)、固定台(11)、磁力圆弧片(12)、保护环(13)、第一柱状磁铁(14)、第二柱状磁铁(15)、导流体(16)、叶轮传动轴(17)、活塞杆(18)、增压器(19)、单向阀(20)、转换接头(21)、本体(22)、中上锯齿(23)、第一限位槽(24)、第二限位槽(25)、第三限位槽(26)、第四限位槽(27)、中下锯齿(28)、导流槽(29)、叶轮导流孔(30)、传动轴凸台(31)、活塞杆凸台(32)、活塞腔(33)、中齿轮(34)、连接杆(35)、第三复位弹簧(3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22)在其侧部分布着扶正块(4);所述的上芯轴(1)底端的下部与下芯轴(5)连接,在下芯轴(5)的下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齿轮(6),中齿轮(34)和下齿轮(11);所述的中齿轮(34)的侧部连接有固定销(8),中齿轮(34)通过柱状体(7)与下芯轴(5)连接,在下齿轮(9)的下部连接第二复位弹簧(10),第二复位弹簧(10)的下端连接固定台(11);所述的下芯轴(5)的底端四周连接有保护环(13)和磁力圆弧片(12);所述的第一柱状磁铁(14)和第二柱状磁铁(15)通过连接杆(35)相连;所述的导流体(16)固定在本体(22)内部,导流体(16)四周有排列着导流槽(29),固定在在导流体(16)下方的叶轮传动轴(17);所述的叶轮传动轴(17)下端连接活塞杆(18),活塞杆(18)与增压器(19)上的活塞腔(33)贴合,转换接头(21)连接在增压器(19)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燕超杨双春黄仕林李沼萱潘一白杰范旭坤俞庭昊马卓然荀子赫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