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815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轮椅,包括两侧设有转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侧与车架后部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车架前侧设有手把,所述手把中部转杆向下穿过前部的车头立管,所述转杆下端部经两侧前插杆与连接车架前轮中部的驱动电机的定子中轴相连接,该轮椅可实现使用者需通过配在手把上的控制装置就可以控制该轮椅的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全方位的动作,通过驱动装置,电源控制装置可供行动不便、下肢瘫痪,但仍具有手动操作能力的老年人和病残者使用并实现无级调速操作。同时当缺乏足够的电源时,该轮椅还可以通过人力来动作来推动轮椅。(*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一种电动轮椅
技术介绍
对多数人而言,行动能力是不可缺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执行许多重要的日常生活 活动且有助于我们社交活动的建立,大多数的高龄老年人和肢体障碍者需依赖轮椅来辅助 完成这些活动。目前常见的轮椅结构,主要是手动轮椅和电动轮椅两种,其中电动轮椅可提供年 龄偏高的或者行动不便者较为舒适的移动辅助,且操作简便,尤其有利于上下坡,为现今市 场的主流,现有的电动车多为四轮的,转向不灵活,且多为后轮驱动,其整体的机械结构较 为复杂;无避震结构,无法在较为颠簸的路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轮椅,该电动轮椅采用前轮驱动,机械结构 简单,行驶平稳,操作简单,在缺乏电源时,可采取手动行驶轮椅。本技术的特征在于一种电动轮椅,包括两侧设有转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 述座椅底侧与车架后部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车架前侧设有手把,所述手把 中部转杆向下穿过前部的车头立管,所述转杆下端部经两侧前插杆与连接车架前轮中部的 驱动电机的定子中轴相连接。所述座椅下侧的车架上设置有脚踏板。所述前插杆上设置有避震结构,所述车架后部经U型管避震机构与转轮中轴的连 接。所述手把上设置有电源控制装置和制动装置。所述的转轮上还设置有手推圆环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是使用轮毂电机前轮驱动,使原本复杂的后轮传动机 构得以大大简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采用可三轮的结构,其转向更为灵活;三是通过前 轮加装避震结构,后轮底架的减震结构设计,使得该轮椅行走时候很平稳;四是在原来轮椅 的基础上,保留了手推圆环结构,使得本技术的电动轮椅既可手动,又可电动,真正达 到手动电动两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U型管避震机构与转轮中轴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转轮上的手推圆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考附图,本技术的电动轮椅,包括两侧设有转轮1的座椅2,其特征在于所 述座椅2底侧与车架3后部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蓄电池4,所述车架3前侧设有手把5, 所述手把5中部转杆6向下穿过前部的车头立管7,所述转杆6下端部经两侧前插杆8与连 接车架前轮9中部的驱动电机10的定子中轴11相连接为了便于使用者的乘坐,所述座椅2下侧的车架3上设置有脚踏板12。为了使本技术的电动轮椅轮椅行走时候更平稳,所述前插杆8上设置有避震 结构13,所述车架3后部经U型管避震机构14与转轮1中轴15的连接。为了实现该轮椅的行驶控制,所述手把5上设置有电源控制装置16和制动装置 17。为了达到手动电动两用的目的,所述的转轮1上还设置有手推圆环结构18。本技术不局限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技术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 其他各种形式的机器产品,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 本技术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轮椅,包括两侧设有转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侧与车架后部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车架前侧设有手把,所述手把中部转杆向下穿过前部的车头立管,所述转杆下端部经两侧前插杆与连接车架前轮中部的驱动电机的定子中轴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动轮椅,包括两侧设有转轮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侧与车架后部相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蓄电池,所述车架前侧设有手把,所述手把中部转杆向下穿过前部的车头立管,所述转杆下端部经两侧前插杆与连接车架前轮中部的驱动电机的定子中轴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下侧的车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翔任金波陈德志周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