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分析检测,具体涉及一种吸附管加热控制电路及分析仪。
技术介绍
1、在分析检测过程中,通常采用吸附管采集和富集气态或挥发性溶液中的目标有机物,之后通过加热吸附管使吸附管内吸附的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脱附,脱附后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后续检测。
2、目前,吸附管的加热主要通过其上缠绕的加热丝实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加热丝容易烧坏。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附管加热控制电路及分析仪。
2、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吸附管加热控制电路,吸附管缠绕加热丝,所述加热控制电路包括:
4、供电电源,用于输出高压电源;
5、单片机,用于输出低压电源;
6、第一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连接单片机和供电电源的输出;
7、第二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连接第一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和过流保护模块的输出;
8、限流保护模块,连接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附管加热控制电路,吸附管缠绕加热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控制电路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包括第一PMOS管、第一NMOS管、第一电阻、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单向导通二级管、第三电阻,供电电源分别连接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双向二极管的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PMOS管的栅极还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NMOS管的漏极,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单向导通二级管的负极,第一单向导通二级管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附管加热控制电路,吸附管缠绕加热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控制电路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包括第一pmos管、第一nmos管、第一电阻、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单向导通二级管、第三电阻,供电电源分别连接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双向二极管的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pmos管的栅极还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nmos管的漏极,第一n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一单向导通二级管的负极,第一单向导通二级管的正极与单片机连接,第一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并接地;其中,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一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的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源与第一pmos管的源极之间还通过第一滤波电容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包括第二pmos管、第二nmos管、第四电阻、第二双向二极管、第五电阻、第二单向导通二级管、第六电阻,第一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的输出分别连接第二pmos管的源极、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的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pmos管的栅极还与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nmos管的漏极,第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单向导通二级管的负极,第二单向导通二级管的正极与过流保护模块的输出连接,第二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与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并接地;其中,第二p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低压控制高压电路模块的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压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志伟,沈辉萍,罗振中,张涵,付聪,唐怀武,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泽天春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