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杂交小麦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766 阅读:3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K型杂交小麦选育技术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分别对恢复基因和保持基因轮回选择的方法聚合微效多基因,再通过K型细胞质直接选择聚合了目标性状和恢复基因的配子及保持基因的配子,简化经杂交分离后代单株系统选择后再测交的程序,降低测交鉴定的工作量。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恢复度超过95%,不育度接近100%的亲本,创造杂种优势超过15%的杂交组合。应用该技术培育的杂交小麦每亩可增产50公斤,推广100万亩将增加效益8000万元。(*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中杂种优势利用
目前,国内外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研究最多的以及在生产上利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是Wilson和Ross(1962)所发现的具有Ttimopheevi细胞质的T型不育系。经几十年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杂种小麦还未能在生产上广泛推开,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T型不育系的恢复源少,要培育大量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好的恢复系比较困难。根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通过小麦与其近亲种属间的杂交和置换回交,所得到的各种类型的小麦雄性不育系至少有70种以上。在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中,绝大多数都有不良细胞质效应,很难在杂种小麦上应用。Pconayotov(1983)曾研究了小麦属、山羊草属、大麦属的131种细胞质的异质小麦,其中有37种表现雄性不育,同时发现一些异质小麦具有核质杂种优势。1987年他指出Sv类和M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最有利用价值的新型不育系,并在Sv类中育成了不产生单倍体的具有粘果山羊草细胞质的(Kotschyi)911-B-10不育系,可以投入生产应用。Maun和Lucken(1988)报道,在普通小麦中存在有一种基因(Scs),该基因与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K型杂交小麦选育技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建立恢复基因轮回选择群体A.以“恢012”、“恢009”小麦品种为父本与太谷核不育群体杂交,行比2∶1,行距30公分,株距5公分。开花期拔除可育株,开放授粉。收获杂交种, 为第一轮回选择。B.以“恢748”和“恢124”品种混合为父本与第一轮杂交种进行杂交。父母本行比为1∶2,行距30公分,株距5公分。始花期拔除母本行中全部可育株,开放授粉。收获杂交种子,完成第二轮回选择。C.将“恢116”和“恢86 9”小麦品种按1∶1混合作父本,与第二轮收获的杂交种子进行杂交。父母本行比1∶2,行距30公分,株距5公...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K型杂交小麦选育技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建立恢复基因轮回选择群体A.以“恢012”、“恢009”小麦品种为父本与太谷核不育群体杂交,行比2∶1,行距30公分,株距5公分。开花期拔除可育株,开放授粉。收获杂交种,为第一轮回选择。B.以“恢748”和“恢124”品种混合为父本与第一轮杂交种进行杂交。父母本行比为1∶2,行距30公分,株距5公分。始花期拔除母本行中全部可育株,开放授粉。收获杂交种子,完成第二轮回选择。C.将“恢116”和“恢869”小麦品种按1∶1混合作父本,与第二轮收获的杂交种子进行杂交。父母本行比1∶2,行距30公分,株距5公分。始花期选择母本可育株中具有目标性状、株高适中、开花散性好的植株,套袋取粉(配子)。同时,拔除未中选的全部可育株,开放授粉,为第三轮回选择。二、K型不育系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绍慧张湘泉杨庆铭胡云霖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