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76275 阅读:5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属于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1)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纱线或芳纶为原料,进行纬编络筒或经编整经;(2)采用纬编圆机、横机编织上述纱线或采用经编机编织上述纱线;(3)冷、热水清洗上述编制后的针织面料,再经涂层处理;(4)将整理后的针织面料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纺布和无纬布进行铺层;(5)将上述铺层后的面料裁剪、包边、稀疏绗缝,即得。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所得面料提高了柔性防刺层的抗剪切性能,降低了刀刃刺穿柔性防刺层的深度,且有效地提高了涂层处理的界面强力和均匀性,面料质轻、柔软和服用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 面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防刺服是一种用来保护人体免受刺刀匕首等锐器伤害的防刺个体装甲。根据主体 防刺材料的刚柔性,可以将防刺服分为硬性、半硬性和柔性等三类防刺服。防刺个体装甲要求确保穿着者在执行公务活动时行动自如。硬性和半硬性防刺服 含有金属丝、金属网、陶瓷片等刚性防刺材料,防穿透性能优异,但存在重量重、穿着不适、 行动受阻等不足;柔性防刺服中的防刺层由叠层高性能防刺织物或高性能纤维柔性单向复 合材料所构成,具有较好的柔韧性,且较为隐蔽,可日常穿着,因而成为近几年的研究重点。研究表明,当刀具的穿刺力作用在防刺服表面时,由于表面弯曲,穿刺力分解为垂 直于织物表面的法向力(剪切力)和平行于织物表面的切向力(拉伸力)。防刺层破坏时, 纤维兼有剪切断裂和拉伸断裂,因此防刺服必须既能抗剪切也能抗拉伸,其中抗剪切性能 占主导地位。在柔性防刺服的防刺过程中,增加刀具刀刃处的高性能纤维集聚是提高织物 的抗剪切性能,充分发挥材料防刺功能的有效途径。柔性防刺服中的防刺层主要采用芳纶 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强高模纤维为原料,但由于细旦芳纶价格昂贵,国内柔性防刺服 中的防刺层主要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目前,现有的技术制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柔性 防刺层存在抗剪切强度未充分利用因而造成柔性防刺层偏厚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 该方法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所得面料提高了柔性防刺层的抗剪切性能,降低了刀刃刺 穿柔性防刺层的深度,且有效地提高了涂层处理的界面强力和均勻性,面料质轻、柔软和服 用舒适。本专利技术的生产流程为纱线准备——上机编织——整理——复合铺层——裁 剪——包边、稀疏绗缝——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本专利技术的,包括(1)纱线准备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市售)纱线或芳纶为原料,进行纬编络筒或经编整经;⑵上机编织采用纬编圆机、横机编织上述纱线或采用经编机编织上述纱线;(3)整理冷、热水清洗上述编制后的针织面料,再经涂层处理;⑷复合铺层将整理后的针织面料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纺布和无纬布进行铺层;(5)将上述铺层后的面料裁剪、包边、稀疏绗缝,即得。所述步骤(1)采用200-60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芳纶纱线为原料。所述步骤(3)中的涂层处理采用粒径为30Um-50Um的氧化铝粒子,与聚氨脂/聚 丙烯酸脂共聚酯复合乳液按重量比2-3 1混合,涂层厚度为0.2mm-0.3mm。所述步骤(3)中经涂层处理的即为涂层针织面料层。所述步骤(4)中的复合铺层由外到里按涂层针织面料层、无纺布层、针织面料层、 无纬布层的顺序铺层或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织面料层。所述的涂层针织面料层为2-4层按90-270度依次交叉铺放的经涂层处理的超高 分子量聚乙烯或芳纶针织面料;无纺布层为4-6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纺布;针织面料层 为4-8层按45-315度依次交叉铺放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芳纶针织面料;无纬布层为2-4 层按90-270度依次交叉铺放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纬布。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芳纶针织面料为采用针织纬编和经编技术编织的基 本组织、变化组织和花色组织。所述的复合防刺面料面密度为3. 80kg/m2-3. 90kg/m2,厚度为13. 3mm_13. 5mm。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制作方法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2)本专利技术所得的针织柔性复合防刺层中的无纺布与针织物的线圈结构相结合, 有效地增大了刀具刀刃处的高强纤维集聚,提高了柔性防刺层的抗剪切性能;针织柔性复 合防刺层中的针织物的线圈结构有效地增大了防刺织物对刀尖的束缚阻尼,降低了刀刃刺 穿柔性防刺层的深度,且有效地提高了涂层处理的界面强力和均勻性,确保本专利技术的针织 柔性复合防刺面料质轻、柔软和服用舒适;(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防刺性能符合GA68-2003《防刺 服》标准,在同等条件下,较之非针织柔性防刺面料加工方便,重量更轻,因而具有更高的性 价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 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的范围。实施例1生产流程为纱线准备——上机编织——整理——复合铺层——裁剪——包边、 稀疏绗缝——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所述的纱线准备为采用30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纱线为原料,进行络筒;所述的上机编织为采用纬编横机编织纬平针组织,线圈长度4. 2mm ;所述的整理为纬平针面料冷、热水清洗;涂层纬平针面料冷、热水清洗——涂 层处理。冷、热水清洗按常规工艺;涂层处理采用粒径为50um的氧化铝粒子,与聚氨脂与聚 丙烯酸脂共聚酯复合乳液按重量比2. 5 1混合,涂层厚度为0.2mm;所述的复合铺层为防刺背心面料铺层从外到里依次为3层涂层纬平针面料层——6层无纺布层——6层纬平针面料层——2层无纬布层——2层纬平针面料层。其 中3层涂层纬平针面料部分工艺反面向外,成120度依次交叉叠放;6层纬平针面料部分工 艺反面向外,成60度依次交叉叠放;2层无纬布成90度交叉叠放;2层纬平针面料部分工艺 反面向外,成180度交叉叠放;复合铺层后的防刺面料按背心规格裁剪后采用纬平针面料包边并作稀疏绗缝。该针织纬编柔性复合防刺面料面密度为3. 80kg/m2,厚度为13. 5mm。防刺性能符 合GA68-2003《防刺服》标准。实施例2生产流程为纱线准备——上机编织——整理——复合铺层——裁剪——包边、 稀疏绗缝——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所述的纱线准备为采用30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纱线为原料,进行整经;所述的上机编织为采用经编单针床拉舍尔机编织经缎组织,线圈长度4. 3mm ;所述的整理为经缎面料冷、热水清洗;涂层经缎面料冷、热水清洗——涂层处 理。冷、热水清洗按常规工艺;涂层处理采用粒径为30um的氧化铝粒子,与聚氨脂与聚丙烯 酸脂共聚酯复合乳液按重量比3.0 1混合,涂层厚度为0.3mm;所述的复合铺层为防刺背心面料铺层从外到里依次为3层涂层经缎面料 层——6层无纺布层——6层经缎面料层——2层无纬布层——2层经缎面料层。其中3 层涂层经缎面料部分工艺反面向外,成120度依次交叉叠放;6层经缎面料部分工艺反面向 外,成60度依次交叉叠放;2层无纬布成90度交叉叠放;2层经缎面料部分工艺反面向外, 成180度交叉叠放;复合铺层后的防刺面料按背心规格裁剪后采用经缎面料包边并作稀疏绗缝。该针织经编柔性复合防刺面料面密度为3. 90kg/m2,厚度为13. 3mm。防刺性能符 合GA68-2003《防刺服》标准。实施例3制作方法同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如下所述的复合铺层为防刺背心面料铺层从外到里依次为3层涂层经缎面料 层——6层无纺布层——6层纬平针面料层——2层无纬布层——2层纬平针面料层。其 中3层涂层经缎面料部分工艺反面向外,成120度交叉叠放;6层纬平针面料部分工艺反面 向外,成60度依次交叉叠放;2层无纬布成90度交叉叠放;2层纬平针面料部分工艺反面向 外,成1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包括:(1)纱线准备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纱线或芳纶为原料,进行纬编络筒或经编整经;(2)上机编织采用纬编圆机、横机编织上述纱线或采用经编机编织上述纱线;(3)整理冷、热水清洗上述编制后的针织面料,再经涂层处理,得涂层针织面料层;(4)复合铺层将整理后的针织面料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纺布和无纬布进行铺层;(5)将上述铺层后的面料裁剪、包边、稀疏绗缝,即得。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包括(1)纱线准备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纱线或芳纶为原料,进行纬编络筒或经编整经;(2)上机编织采用纬编圆机、横机编织上述纱线或采用经编机编织上述纱线;(3)整理冷、热水清洗上述编制后的针织面料,再经涂层处理,得涂层针织面料层;(4)复合铺层将整理后的针织面料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无纺布和无纬布进行铺层;(5)将上述铺层后的面料裁剪、包边、稀疏绗缝,即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采用200-60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芳纶纱线为原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采用针织纬编和经编技术编织基本组织、变化组织和花色组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柔性复合防刺背心面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中的涂层处理采用粒径为30um-50um的氧化铝粒子,与聚氨脂/聚丙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肇文郑俞蕾李孔虎寿钱英王妮程隆棣俞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