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5970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其包括上铸轧辊轴承座内侧的轴承端盖(1),轴承端盖上安装固定有中间套(2);中间套内固定有调心轴承(3);沿轴承端盖径向方向设有两个销孔,销孔内装有销(5),通过调整螺钉(4)使销与中间套接触;调整螺钉由锁紧螺母(6)锁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整轴承端盖上的调整螺钉能够有效地顶起上铸轧辊轴颈,从而在铸轧机空载状态时,消除上铸轧辊轴颈上方存在的装配间隙,避免由铸轧辊自重引起的弹跳,减小铸轧辊的弹跳量,提高铸轧板的尺寸稳定性和铸嘴侧向密封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金属铸轧
,具体涉及一种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金属铸轧过程中,根据实际测量,铸轧机负载时铸轧辊之间的辊缝要比空载时 辊缝大出Imm之多,这说明铸轧辊弹跳量较大。辊缝的增大除了使铸轧板的厚度加大外, 还会导致铸嘴侧封耳子与上铸轧辊之间的缝隙加大,过大的缝隙会降低铸嘴的侧向密封性 能,将会影响一些合金的铸轧生产。铸轧辊产生弹跳的原因主要为(1)由于铸轧机座各零部件产生的弹性变形,如 轧辊系的弹性变形、轧辊轴承的弹性变形、轴承座的弹性变形、牌坊的弹性变形等等,这些 弹性变形会导致铸轧辊产生一定的弹跳;(2)由于铸轧辊的自重使得上铸轧辊和轴承座等 各零件之间的装配间隙存在于上铸轧辊轴颈的上方,这些装配间隙使得铸轧辊易产生一定 的弹跳。目前,铸轧机设计时多采用增大铸轧机刚度的方法来减小铸轧机的弹跳量,也有 采用预应力机架等方式达到设计目的。当铸轧机采用预应力机架后,由于预先给定一定预 应力值,负载时机架由于承受轴向荷载而产生的弹性变形可以大幅度减小。由此可知,除了 铸轧辊的挠度和弹性压扁的变形量对铸轧辊的弹跳量有一定影响外,采用预应力机架的铸 轧机的铸轧辊和轴承座装配时累积的各种间隙是导致铸轧辊弹跳量较大的主要原因。空载时,铸轧机上铸轧辊落在轴承上,所有的装配间隙都留在上铸轧辊轴颈的上 方,因此,当铸轧负载时上铸轧辊容易被铸轧板坯顶起,使得铸轧辊弹跳量较大,辊缝易发 生较大变化,导致铸轧板厚度规格发生变化,并影响板带产品板形及厚差,严重时还将影响 到铸嘴的侧向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铸轧机负载时铸轧辊弹跳量较大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 种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能够预先将上铸轧辊抬起,消除上铸轧辊轴颈上方的 原始装配间隙,避免由铸轧辊自重引起的弹跳,使铸轧机的空载辊缝与负载辊缝接近,从而 提高工艺稳定性,改善铸轧带坯质量。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其包括上铸轧辊轴承座内侧的轴承端盖, 轴承端盖上安装固定有中间套;中间套内固定有调心轴承,用于托住上铸轧辊;沿轴承端 盖径向方向设有两个销孔,销孔内装有销,通过调整螺钉使销与中间套接触,通过调整此调 整螺钉经销对中间套及调心轴承施力,以顶起上铸轧辊轴颈;调整螺钉由锁紧螺母锁紧。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优越性该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新颖,操作简便,在采用预应力铸轧机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轴承端盖上的调整螺钉能够有效地顶起上铸轧辊轴 颈,消除上铸轧辊轴颈上方存在的装配间隙,避免由铸轧辊自重引起的弹跳,减小铸轧辊的 弹跳量,提高铸轧板的尺寸稳定性和铸嘴侧向密封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和上铸轧辊及其轴承座的装配示意图;图中1_轴承端盖;2-中间套;3-调心轴承;4-调整螺钉;5-销;6_锁紧螺母; 7-上铸轧辊轴颈;8-主轴承;9-轴承座;10-隔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该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其包括上铸轧辊轴承座9内侧 的轴承端盖1,轴承端盖上安装固定有中间套2,中间套通过螺栓固定在轴承端盖上,中间 套可以是偏心套,也可以是同心套;中间套2内固定有调心轴承3,用于托住上铸轧辊;沿轴 承端盖径向方向设有两个销孔,销孔内均装有销5,通过调整螺钉4使销5与中间套2接触, 通过调整此调整螺钉4经销5对中间套2及调心轴承3施力,以顶起上铸轧辊轴颈7,避免 了调整螺钉4直接和中间套2接触,从而在旋紧调整螺钉时不会损伤中间套;调整螺钉4由 锁紧螺母6锁紧。调心轴承3和主轴承8之间设置有隔环,对调心轴承3和主轴承8起定位作用,防 止二者沿轴向窜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上铸轧辊和轴承座等各零件装配好之后,上铸轧辊轴颈上方存在的装配间隙为e= Ar1+Ar2+s1+s2+g1+g2式中Ar1为主轴承径向游隙;Ar2为调心轴承径向游隙;S1为上铸轧辊轴颈与主轴承之间的配合间隙;S2为上铸轧辊轴颈与调心轴承之间的配合间隙;gl为轴承端盖与轴承座之间的配合间隙;g2中间套与轴承端盖之间的配合间隙。首先,根据上铸轧辊轴颈、轴承座、轴承端盖、中间套、主轴承、调心轴承等各零件 的尺寸,计算出装配好之后上铸轧辊轴颈上方存在的间隙值e,即上铸轧辊轴颈需要被顶起 的距离;而后,根据调整螺钉的螺纹间距d,计算出调整螺钉将销和中间套自然顶紧后需继 续旋转的圈数η = e/d;这样,在调整螺钉将销和中间套自然顶紧后,继续旋转调整螺钉η 圈,就可以将上铸轧辊轴颈顶起e的距离,消除上铸轧辊轴颈上方存在的原始装配间隙。具体操作如下在铸轧机空载时,旋转调整螺钉4,使销5和中间套2自然顶紧;而后继续旋转调 整螺钉4η圈,通过销5对中间套2施力,消除上铸轧辊轴颈7上方的中间套2与轴承端盖 1之间的配合间隙g2 ;中间套2受力的同时会对轴承端盖1和调心轴承3施力,这样可以消除上铸轧辊轴颈7上方的轴承端盖1与轴承座9之间的配合间隙gl、调心轴承3的径向游 隙Ar2 ;调心轴承3受力的同时会对上铸轧辊轴颈7施力以抬起上铸轧辊轴颈,这样可以消 除上铸轧辊轴颈7与调心轴承3之间的配合间隙S2、上铸轧辊轴颈7与主轴承8之间的配 合间隙S1、主轴承8的径向游隙ΔΓι。 调整完毕之后,上铸轧辊轴颈上方的原始装配间隙e被消除,铸轧负载时,上铸轧 辊轴颈不再会被抬起,这样就消除了由铸轧辊自重引起的弹跳,减小了铸轧辊的弹跳量,提 高了铸轧板的尺寸稳定性,同时提高了铸嘴侧向密封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包括上铸轧辊轴承座(9)内侧的轴承端盖(1),其特征在于:其轴承端盖(1)上安装固定有中间套(2),中间套内固定有调心轴承(3);沿轴承端盖径向方向设有两个销孔,销孔内装有销(5),通过调整螺钉(4)使销(5)与中间套(2)接触,通过调整此调整螺钉经销对中间套及调心轴承施力,以顶起上铸轧辊轴颈(7);调整螺钉(4)由锁紧螺母(6)锁紧。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减小铸轧机铸轧辊弹跳量的装置,包括上铸轧辊轴承座(9)内侧的轴承端盖(1),其特征在于其轴承端盖(1)上安装固定有中间套(2),中间套内固定有调心轴承(3);沿轴承端盖径向方向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之东翁文凭郭忠敬刘国金吴维治陈琦赵奇特
申请(专利权)人: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