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摩托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23098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3:01
一种摩托车(100),包括车架组件(20)、动力源(30)、连接结构(23)、第一连接架(21)及第二连接架(22),动力源(30)前端设有第一安装位(31)及第二安装位(32);连接结构(23)设于车架组件(20);第一连接架(21)及第二连接架(22)位于动力源(30)前端,第一连接架(21)一端与第一安装位(31)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结构(23)连接;第二连接架(22)一端与第二安装位(32)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结构(23)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申请涉及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1、目前,摩托车发动机布置常见有两种方式;方式一,将发动机直接安装于车架上,未设置独立的发动机安装结构。方式二,通过设置一个安装支架,将该安装支架一端与发动机的上端或者下端连接,安装支架的另一端与车架连接,从而实现发动机的固定安装。

2、但,采用现有方式安装发动机,当发动机运作产生震动时,在方式一中,发动机的震动会直接全部传递到车架上,从而引起整车的强烈震动。在方式二中,发动机的震动会传递至安装支架,并通过该安装支架全部传递至车架上,同样会导致车架的震动幅度过大,进而导致整车震动大,影响骑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2、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组件;动力源,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且动力源包括前端及后端,动力源的前端上设有第一安装位及第二安装位;悬架组件,安装于车架组件上;车轮组件,包括前轮及后轮,前轮安装于悬架组件的前端,后轮安装于悬架组件的后端,且后轮包括后轮轴;制动组件,安装于后轮轴上,用于制动后轮;后挡泥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组件上,后挡泥组件包括后挡泥板;后转向灯,安装于后挡泥组件上;摩托车还包括:连接结构,设于车架组件上,并相对位于动力源的前端;第一连接架,位于动力源的前端,且第一连接架的一端与第一安装位连接,第一连接架的另一端与连接结构连接;第二连接架,位于动力源的前端,第二连接架的一端与第二安装位连接,第二连接架的另一端与连接结构连接;转接板,安装于后挡泥板靠近车轮组件的一侧;减震组件,穿设于后挡泥板及转接板,并将转接板与后挡泥板连接,且减震组件部分位于后挡泥板与转接板之间;后转向灯安装于转接板上;调节组件,安装于后轮轴上,并能够带动后轮相对前轮移动,以调节后轮与前轮之间的距离;后挡泥组件的一端安装于制动组件上,另一端能够罩设至少部分后轮。

3、进一步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紧固件,穿设于车架组件及第二连接架,并将车架组件与第二连接架连接;缓冲组件,套设于第一紧固件上,且第一连接架远离动力源的一端连接至缓冲组件。

4、进一步地,缓冲组件包括:套筒,套设于第一紧固件,且第一连接架远离动力源的一端连接至套筒;缓冲单元,套设于第一紧固件并至少部分位于套筒内。

5、进一步地,缓冲单元包括:衬套,位于套筒内,并套设于第一紧固件上;第一减震垫,从套筒的一端伸入套筒内,并套设于至少部分衬套外;第二减震垫,从套筒远离第一减震垫的一端伸入套筒内,并套设于至少部分衬套外。

6、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垫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台阶,第一减震垫远离第一台阶的一端伸入套筒内,第一台阶抵靠于套筒的一端;第二减震垫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台阶,第二减震垫远离第二台阶的一端伸入套筒内,第二台阶抵靠于套筒的另一端。

7、进一步地,缓冲单元还包括:第一垫片,套设于衬套外,并分别与第一减震垫及第二连接架抵靠;第二垫片,套设于衬套外,并分别与第二减震垫及第二连接架抵靠。

8、进一步地,第二安装位包括第一安装点及第二安装点;第二连接架包括:第一架体,一端连接至第一安装点,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紧固件;第二架体,一端连接至第二安装点,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紧固件;其中,缓冲组件位于第一架体与第二架体之间。

9、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垫及第二减震垫均为橡胶材质。

10、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线钩,位于动力源的前端,并可拆卸地安装于车架组件上,用于穿设并限位线状件。

11、进一步地,线钩包括:第一限位部,可拆卸地安装于车架组件上;第二限位部,连接于第一限位部,且第二限位部的至少部分与第一限位部间隔设置;线状件依次穿设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

12、进一步地,减震组件包括:第三锁紧件,穿设于转接板及后挡泥板;隔震件,穿设于转接板,并套设于第三锁紧件外,且至少部分位于转接板与后挡泥板之间,以使转接板与后挡泥板之间形成空隙。

13、进一步地,隔震件包括:隔震套,套设于至少部分第三锁紧件外,且隔震套一端抵靠于第三锁紧件上,另一端抵靠于后挡泥板上;隔震块,套设于隔震套外,且隔震块一端抵靠于隔震套上,另一端抵靠于后挡泥板上。

14、进一步地,隔震块包括:第一缓冲部,形成于隔震块远离后挡泥板的一端,并位于隔震套与转接板之间;第二缓冲部,形成于隔震块靠近后挡泥板的一端,并位于转接板与后挡泥板之间。

15、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坐垫及后底板组件,后底板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用于承载坐垫;摩托车还包括:保护盒,用于容置电器件;减震罩,套设于保护盒的周向,并贴合于保护盒上;其中,减震罩能够与后底板组件连接,以将保护盒安装于后底板组件上。

16、进一步地,减震罩上开设有卡槽,后底板组件上设有插接件,插接件能够插入卡槽内,并与卡槽连接。

17、进一步地,插接件包括:支撑部,位于插接件靠近后底板组件的一端;防脱部,位于插接件远离后底板组件的一端;其中,减震罩位于防脱部与支撑部之间,且减震罩的一端抵靠于支撑部上,另一端抵靠于防脱部上。

18、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牌照板,牌照板安装于后挡泥板远离车轮组件的一侧上;牌照板上至少包括两个安装点,至少其中一个安装点靠近牌照板的上侧布设,至少其中一个安装点靠近牌照板的下侧布设。

19、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缓冲件,位于牌照板与后挡泥板之间,并安装于安装点上。

20、进一步地,缓冲件分别与后挡泥板及牌照板粘接。

21、进一步地,车架组件包括:车架;后平叉,其一端连接至车架,其另一端开设有调节孔,调节孔沿着摩托车的前后方向延伸,后轮轴穿设于调节孔;其中,调节组件位于后平叉远离制动组件的一侧,且调节组件的一端与后轮轴连接,调节组件的另一端抵接于后平叉上,并能够带动后轮轴在调节孔内移动。

22、进一步地,调节孔为腰型孔。

23、进一步地,后平叉远离车架的一端设有安装槽,调节孔开设于安装槽的底壁上,调节组件位于安装槽内,且调节组件的一端套设于轮轴上,另一端抵接于安装槽的侧壁上。

24、进一步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孔;调节组件包括:调节座,套设于后轮轴上;连接杆,其一端抵接于调节座上,另一端伸入连通孔内,并与连通孔连接;锁止件,安装于连接杆上,并一端抵靠于安装槽的侧壁上,用于限位连接杆。

25、进一步地,连接杆包括:抵接部,其位于连接杆的一端,并抵接于调节座上;连接部,其一端与抵接部连接,另一端伸入连通孔内,锁止件安装于连接部上。

26、进一步地,连接部与连通孔螺纹连接,锁止件与连接部螺纹连接。

27、进一步地,摩托车还包括:第四紧固件,安装于轮轴上,且位于调节座远离制动组件的一侧,以锁紧调节座、后平叉及制动组件。

28、进一步地,后挡泥组件包括:安装支架,连接至制动组件上;后挡泥板,安装于安装支架远离制动组件的一端。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减震垫远离所述第一台阶的一端伸入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台阶抵靠于所述套筒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位包括第一安装点及第二安装点;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及所述第二减震垫均为橡胶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钩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件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块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坐垫及后底板组件,所述后底板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用于承载所述坐垫;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罩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后底板组件上设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能够插入所述卡槽内,并与所述卡槽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牌照板,所述牌照板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远离所述车轮组件的一侧上;所述牌照板上至少包括两个安装点,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安装点靠近所述牌照板的上侧布设,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安装点靠近所述牌照板的下侧布设。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分别与所述后挡泥板及所述牌照板粘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件包括: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为腰型孔。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调节孔开设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所述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调节组件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轮轴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通孔螺纹连接,所述锁止件与所述连接部螺纹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组件包括: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及第三连接点;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及所述第三连接点连接至所述制动组件上;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且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组、第一集流管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设于所述散热片组的两侧,并与所述动力源连通,以与所述动力源进行热量交换;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板远离所述散热片组的一侧翻折形成所述挡板。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板远离所述散热片组的一侧翻折并形成有翻边,所述挡板与所述翻边连接。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下侧板一体成型。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下侧板之间的夹角为M,其中,M大于等于90度且小于等于180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下侧板之间的夹角为M,其中,M大于等于100度且小于等于...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减震垫远离所述第一台阶的一端伸入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台阶抵靠于所述套筒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位包括第一安装点及第二安装点;所述第二连接架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垫及所述第二减震垫均为橡胶材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线钩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件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块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坐垫及后底板组件,所述后底板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用于承载所述坐垫;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罩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后底板组件上设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能够插入所述卡槽内,并与所述卡槽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牌照板,所述牌照板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远离所述车轮组件的一侧上;所述牌照板上至少包括两个安装点,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安装点靠近所述牌照板的上侧布设,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安装点靠近所述牌照板的下侧布设。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分别与所述后挡泥板及所述牌照板粘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件包括: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为腰型孔。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调节孔开设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所述调节组件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调节组件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轮轴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通孔螺纹连接,所述锁止件与所述连接部螺纹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组件包括: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及第三连接点;且所述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及所述第三连接点连接至所述制动组件上;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且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片组、第一集流管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设于所述散热片组的两侧,并与所述动力源连通,以与所述动力源进行热量交换;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板远离所述散热片组的一侧翻折形成所述挡板。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板远离所述散热片组的一侧翻折并形成有翻边,所述挡板与所述翻边连接。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下侧板一体成型。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下侧板之间的夹角为m,其中,m大于等于90度且小于等于180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下侧板之间的夹角为m,其中,m大于等于100度且小于等于145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与所述下侧板之间的夹角为m,其中,m大于等于100度且小于等于120度。

37.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还包括护板组件,所述护板组件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所述护板组件包括: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上形成有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豫陈云蛟国帅江璐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