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式宽窄行插秧机分插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1140 阅读:2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摆动式宽窄行插秧机分插机构。左、右行星轴上安装两个结构相同通过一对共轭凸轮以及摆动的栽植臂。使栽植臂在绕行星轴转动的同时绕垂直于行星轴方向的轴线做周期摆动。栽植臂壳体分内外两层相互转动;共轭凸轮通过凸轮法兰固定于齿轮盒,并空套于行星轴上;与共轭凸轮配套的拨叉绕固定在栽植臂内壳体的上的拨叉轴转动,拨叉一端与共轭凸轮接触,另一端与栽植臂外壳体连接;拨叉的摆动转化为栽植臂外壳体的摆动,实现秧针的摆动。采用三段式推秧杆,以满足栽植臂摆动一定角度后完成推秧动作。取秧后,在共轭凸轮的作用下栽植臂摆动,使秧苗入土点相对取秧位置左移或右移,在取秧口等距分布前提下使得插秧位置形成宽窄行分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尤其是涉及一种摆动式宽窄行插秧机分插机构
技术介绍
宽窄行插秧就是指水稻插秧的行间距实行一宽一窄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利 用作物边际优势的增产原理,通过调整插秧的行间距,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度,减轻病害, 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寿命,加速干物质积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目的。分插机构是插秧机上实现取秧、植入田中、使秧苗成行种植的部件。在现有公开的 插秧机分插机构文献中,现有分插机构上的栽植臂仅做平行于前进方向且垂直地面的平面 运动,在取秧口等距分布前提下,插秧位置不能形成农艺要求的宽窄行秧苗分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宽窄行插秧作业的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它包括传动部件和两个结构相同的栽植臂;传动部件中的中心轴左、右两 端分别固连有内部结构相同的左、右齿轮盒,伸出左、右齿轮盒外的左、右行星轴上分别安 装栽植臂。左、右齿轮盒分别通过左、右法兰与机架固连,中心轴左、右端的左、右齿轮盒内 分别安装左、右太阳轮,安装在左、右中间轴上的左、右中间轮分别与各自的左、右太阳轮啮 合,安装在左、右行星轴上的左、右行星轮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间轮啮合;左栽植臂底座与左栽植臂内壳体固接,左栽植臂底座与左行星轴固接后,空套于 左凸轮法兰外,左凸轮法兰空套在左行星轴上并与左齿轮盒连接;左栽植臂外壳体套于左 栽植臂内壳体上,两者转动连接;左秧针与左推秧杆安装于左栽植臂外壳体上,随左栽植臂 外壳体摆动;左共轭凸轮和左推秧凸轮通过左凸轮法兰与左齿轮盒固接,左共轭凸轮和左 推秧凸轮分别与各自接触的左共轭凸轮拨叉和左推秧凸轮拨叉相对固定于左栽植臂内壳 体上的左拨叉轴转动;左共轭凸轮拨叉与固定在左栽植臂外壳体上的左摆动轴连接,左推 秧凸轮拨叉与固定在左推秧杆上的左弹簧座连接;右栽植臂底座与右栽植臂内壳体固接,右栽植臂底座与右行星轴固接后,空套于 右凸轮法兰外,右凸轮法兰空套在右行星轴上并与右齿轮盒连接;右栽植臂外壳体套于右 栽植臂内壳体上,两者转动连接;右秧针与右推秧杆安装于右栽植臂外壳体上,随右栽植臂 外壳体摆动;右共轭凸轮和右推秧凸轮通过右凸轮法兰与右齿轮盒固接,右共轭凸轮和右 推秧凸轮分别与各自接触的右共轭凸轮拨叉和右推秧凸轮拨叉相对固定于右栽植臂内壳 体上的右拨叉轴转动;右共轭凸轮拨叉与固定在右栽植臂外壳体上的右摆动轴连接,右推 秧凸轮拨叉与固定在右推秧杆上的右弹簧座连接。所述的左推秧杆采用三段式连接,即左推秧杆一端通过左链节与左弹簧座连接; 右推秧杆、右链节和右弹簧座之间相互转动;右推秧杆采用三段式连接,即右推秧杆一端通 过右链节与右弹簧座连接;右推秧杆、右链节和右弹簧座(20)之间相互转动。所述左、右齿轮盒中的太阳轮、行星轮和中间轮分别为偏心圆齿轮、偏心圆齿轮和 共轭非圆齿轮,或太阳轮、行星轮和中间轮均为椭圆齿轮。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一对共轭凸轮以及一套可以摆动的栽植臂,使得栽植臂在绕行星 轴转动的同时可以实现相对于前进方向的侧向来回摆动,使秧苗入土点相对取秧位置左移 或右移,在取秧口等距分布前提下使得插秧位置形成农艺要求的宽窄行不等行距分布。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机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装配示意图。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图5是宽窄行插秧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秧针尖点静轨迹的侧视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秧针尖点静轨迹的俯视示意图。图中1.中心轴,2'、2.左、右法兰,3'、3.左、右齿轮盒,4'、4.左、右太阳 轮,5'、5.左、右中间轮,6'、6.左、右中间轴,7'、7.左、右行星轮,8'、8.左、右凸轮法 兰,9'、9.左、右栽植臂底座,10' ,10.左、右推秧凸轮,11' >11.左、右共轭凸轮,12'、 12.左、右行星轴,13' ,13.左、右推秧凸轮拨叉,14' ,14.左、右共轭凸轮拨叉,15 ‘、 15.左、右拨叉轴,16'、16.左、右栽植臂内壳体,17'、17.左、右摆动轴,18' ,18.左、右栽 植臂外壳体,19' ,19.左、右推秧弹簧,20' ,20.左、右弹簧座,21' ,21.左、右链节,22'、 22.左、右推秧杆,23' ,23.左、右秧针。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它包括传动部件和两个结构相同的栽植臂;传动部件中的中心 轴左、右两端分别固连有内部结构相同的左、右齿轮盒,伸出左、右齿轮盒外的左、右行星轴 上分别安装栽植臂;其特征在于左、右齿轮盒3'、3分别通过左、右法兰2'、2与机架固 连,中心轴1左、右端的左、右齿轮盒3'、3内分别安装左、右太阳轮4'、4,安装在左、右中 间轴6'、6上的左、右中间轮(5'、5)分别与各自的左、右太阳轮(4'、4)啮合,安装在左、 右行星轴12'、12上的左、右行星轮7'、7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间轮5'、5啮合;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左栽植臂底座9'与左栽植臂内壳体16'固接,左栽 植臂底座9'与左行星轴12'固接后,空套于左凸轮法兰8'外,左凸轮法兰8'空套在左 行星轴12'上并与左齿轮盒3'连接;左栽植臂外壳体18'套于左栽植臂内壳体16'上, 两者转动连接;左秧针23'与左推秧杆22'安装于左栽植臂外壳体18'上,随左栽植臂外 壳体18'摆动;左共轭凸轮11'和左推秧凸轮10'通过左凸轮法兰8'与左齿轮盒3'固 接,左共轭凸轮11'和左推秧凸轮10'分别与各自接触的左共轭凸轮拨叉14'和左推秧 凸轮拨叉13'相对固定于左栽植臂内壳体16'上的左拨叉轴15'转动;左共轭凸轮拨叉 14'与固定在左栽植臂外壳体18'上的左摆动轴17'连接,左推秧凸轮拨叉13'与固定在左推秧杆22'上的左弹簧座20'连接;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右栽植臂底座9与右栽植臂内壳体16固接,右栽植 臂底座9与右行星轴12固接后,空套于右凸轮法兰8外,右凸轮法兰8空套在右行星轴12 上并与右齿轮盒3连接;右栽植臂外壳体18套于右栽植臂内壳体16上,两者转动连接;右 秧针23与右推秧杆22安装于右栽植臂外壳体18上,随右栽植臂外壳体18摆动;右共轭凸 轮11和右推秧凸轮10通过右凸轮法兰8与右齿轮盒3固接,右共轭凸轮11和右推秧凸轮 10分别与各自接触的右共轭凸轮拨叉14和右推秧凸轮拨叉13相对固定于右栽植臂内壳 体16上的右拨叉轴15转动;右共轭凸轮拨叉14与固定在右栽植臂外壳体18上的右摆动 轴17连接,右推秧凸轮拨叉13与固定在右推秧杆22上的右弹簧座20连接。所述的左、右栽植臂摆动由共轭凸轮机构来实现。在共轭凸轮的作用下,共轭凸轮 拨叉的周期摆动转化为栽植臂外壳体的周期摆动,从而实现秧针和推秧杆的周期摆动。共 轭凸轮从取秧之后到推秧之前处于推程状态,即秧针和推秧杆摆出;推秧之后到取秧之前 处于回程状态,即秧针和推秧杆回摆。如图2、图4所示,所述的左推秧杆22采用三段式连接,即左推秧杆22 —端通过 左链节21与左弹簧座20连接;右推秧杆22、右链节21和右弹簧座20之间相互转动;右推 秧杆22采用三段式连接,即右推秧杆22 —端通过右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摆动式宽窄行插秧机分插机构,它包括传动部件和两个结构相同的栽植臂;传动部件中的中心轴左、右两端分别固连有内部结构相同的左、右齿轮盒,伸出左、右齿轮盒外的左、右行星轴上分别安装栽植臂;其特征在于:左、右齿轮盒(3′、3)分别通过左、右法兰(2′、2)与机架固连,中心轴(1)左、右端的左、右齿轮盒(3′、3)内分别安装左、右太阳轮(4′、4),安装在左、右中间轴(6′、6)上的左、右中间轮(5′、5)分别与各自的左、右太阳轮(4′、4)啮合,安装在左、右行星轴(12′、12)上的左、右行星轮(7′、7)分别与各自的左、右中间轮(5′、5)啮合;左栽植臂底座(9′)与左栽植臂内壳体(16′)固接,左栽植臂底座(9′)与左行星轴(12′)固接后,空套于左凸轮法兰(8′)外,左凸轮法兰(8′)空套在左行星轴(12′)上并与左齿轮盒(3′)连接;左栽植臂外壳体(18′)套于左栽植臂内壳体(16′)上,两者转动连接;左秧针(23′)与左推秧杆(22′)安装于左栽植臂外壳体(18′)上,随左栽植臂外壳体(18′)摆动;左共轭凸轮(11′)和左推秧凸轮(10′)通过左凸轮法兰(8′)与左齿轮盒(3′)固接,左共轭凸轮(11′)和左推秧凸轮(10′)分别与各自接触的左共轭凸轮拨叉(14′)和左推秧凸轮拨叉(13′)相对固定于左栽植臂内壳体(16′)上的左拨叉轴(15′)转动;左共轭凸轮拨叉(14′)与固定在左栽植臂外壳体(18′)上的左摆动轴(17′)连接,左推秧凸轮拨叉(13′)与固定在左推秧杆(22′)上的左弹簧座(20′)连接;右栽植臂底座(9)与右栽植臂内壳体(16)固接,右栽植臂底座(9)与右行星轴(12)固接后,空套于右凸轮法兰(8)外,右凸轮法兰(8)空套在右行星轴(12)上并与右齿轮盒(3)连接;右栽植臂外壳体(18)套于右栽植臂内壳体(16)上,两者转动连接;右秧针(23)与右推秧杆(22)安装于右栽植臂外壳体(18)上,随右栽植臂外壳体(18)摆动;右共轭凸轮(11)和右推秧凸轮(10)通过右凸轮法兰(8)与右齿轮盒(3)固接,右共轭凸轮(11)和右推秧凸轮(10)分别与各自接触的右共轭凸轮拨叉(14)和右推秧凸轮拨叉(13)相对固定于右栽植臂内壳体(16)上的右拨叉轴(15)转动;右共轭凸轮拨叉(14)与固定在右栽植臂外壳体(18)上的右摆动轴(17)连接,右推秧凸轮拨叉(13)与固定在右推秧杆(2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匀张玮炜尹大庆孙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