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7113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鱼类输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及方法。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包括第一输鱼组件、第二输鱼组件和吸鱼排鱼驱动组件。在吸鱼过程和排鱼过程中,鱼始终在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内流转,不会和吸鱼排鱼驱动组件接触,从而避免泵送组件的运转对鱼造成机械损伤,另一方面,吸鱼过程和排鱼过程均以水流流动驱动,而非真空吸鱼,并不会导致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发生流道形变,从而避免了鱼与第一输送组件或第二输送组件的内壁碰撞而受伤,同时,水流驱动,压力传导效果好,有利于增大输送距离和输送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输送,尤其涉及一种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在捕鱼作业中,通常有如下起捕方式,即利用渔网对鱼进行起捞,或利用吸鱼泵进行吸取捕鱼。

2、目前,吸鱼泵原理主要有叶轮式吸鱼泵、真空式吸鱼泵以及喷射泵式吸鱼泵。叶轮式吸鱼泵类似离心式水泵原理,通过泵叶轮旋转,泵进口形成一定真空吸力,吸入鱼水,叶轮使鱼水随着旋转,鱼水沿离心力方向离开叶轮并排出泵外;真空吸鱼泵是用将鱼罐内抽成一定真空,将鱼吸入罐内,在鱼罐内注水或空气后将鱼水经排水管道输出。

3、其中,叶轮式吸鱼泵的叶轮在转动中极易损伤鱼;真空式吸鱼泵吸力迅猛,鱼进出鱼罐时流道形状变化大,使鱼碰到管路或罐体内壁而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在不损伤鱼的情况下实现鱼的持续输送,有利于增大输送距离和输送高度。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包括:

4、第一输鱼组件,包括第一进鱼管、第一储鱼组件和第一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类无损输送系统还包括进鱼三通(2),所述进鱼三通(2)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一进鱼管(4)与所述第一接头相连,所述第二进鱼管(28)与所述第二接头相连,所述第一冲水管(26)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一进鱼阀(3)的下游,所述第二冲水管(48)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二进鱼阀(27)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组件包括第一泵管(21)、第二泵管(43)、第一输送泵(22)、第二输送泵(44)、第一连通管(4...

【技术特征摘要】

1.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类无损输送系统还包括进鱼三通(2),所述进鱼三通(2)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一进鱼管(4)与所述第一接头相连,所述第二进鱼管(28)与所述第二接头相连,所述第一冲水管(26)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一进鱼阀(3)的下游,所述第二冲水管(48)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二进鱼阀(27)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组件包括第一泵管(21)、第二泵管(43)、第一输送泵(22)、第二输送泵(44)、第一连通管(49)和第二连通管(50),所述第一输送泵(22)设置在所述第一泵管(21)上,所述第二输送泵(44)设置在所述第二泵管(43)上,所述第一连通管(49)的一端连接于在所述第一输送泵(22)上游的所述第一泵管(21)上,所述第一连通管(49)的另一端连接于在所述第二输送泵(44)上游的所述第二泵管(43)上,所述第二连通管(50)的一端连接于在所述第一输送泵(22)下游的所述第一泵管(21)上,所述第二连通管(50)的另一端连接于在所述第二输送泵(44)下游的所述第二泵管(4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鱼组件包括第一螺旋管(7),所述第一螺旋管(7)自其上端向其下端螺旋延伸,从而形成自上向下排布的多圈第一螺旋段,所述第一螺旋管(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进鱼管(4)相连,所述第一螺旋管(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出鱼管(8)相连,和/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类无损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鱼排鱼驱动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支管(18),每个所述第一支管(18)的一端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螺旋段,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泵送组件的入口端,所述第一支管(18)的入口端均设有第一格栅,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永康段仲兵蔡小媚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