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属于土木工程领域,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
技术介绍
1、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叠合楼板在装配式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建筑领域,装配式叠合楼板是提高建筑效率和可持续性的革命性方法,这些结合了各种材料和先进技术的楼板,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2、装配式叠合楼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其中一项主要挑战是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精确度和一致性。确保预制楼板的尺寸、强度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高度精密的制造和生产工艺。此外,楼板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变形或损坏也是一个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加强措施,以确保楼板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装配式施工需要与现场环境相配合,包括各种连接方式、工艺方法等,以确保装配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此外,叠合楼板后浇带接缝处漏浆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施工质量的通病。漏浆不仅影响观感质量,而且还会导致后续工序施工困难,甚至造成浪费。
3、因此,如何快速安装叠合楼板并保证施工质量,成为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
【技术保护点】
1.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内侧模板(43)与加固背楞(22)之间设有垫压木块(40),所述剪力墙内侧模板(43)底部搁置在已浇筑的下层楼板(37)顶部,所述剪力墙内侧模板(43)顶部附件侧面设有悬挑支撑板(20),所述悬挑支撑板(20)顶部设有贯通的悬挑支撑板预留孔(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背楞(22)外侧面设有底部纵向条板(27)和顶部纵向条板(42),底部纵向条板(27)、顶部纵向条板(42)侧面分别均匀设有底部耳板(2
...【技术特征摘要】
1.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内侧模板(43)与加固背楞(22)之间设有垫压木块(40),所述剪力墙内侧模板(43)底部搁置在已浇筑的下层楼板(37)顶部,所述剪力墙内侧模板(43)顶部附件侧面设有悬挑支撑板(20),所述悬挑支撑板(20)顶部设有贯通的悬挑支撑板预留孔(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背楞(22)外侧面设有底部纵向条板(27)和顶部纵向条板(42),底部纵向条板(27)、顶部纵向条板(42)侧面分别均匀设有底部耳板(28)和顶部耳板(23);所述底部耳板(28)通过插拔销钉(25)与底部斜撑(35)一端相连,所述底部斜撑(35)另一端通过插拔销钉(25)与底部斜撑固定耳板(34)连接,所述底部斜撑固定耳板(34)均匀布设在底部斜撑固定耳板固定板(32)上;所述顶部耳板(23)通过插拔销钉(25)与上部斜撑(39)一端相连,所述上部斜撑(39)的另一端通过插拔销钉(25)与上部斜撑固定耳板(30)连接,所述底部斜撑固定耳板(34)均匀布设在上部斜撑固定耳板固定板(3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框架(9)搁置在两侧的叠合楼板(6)的边缘顶部,后浇带底模(12)位于两侧的叠合楼板(6)的边缘底部,所述叠合楼板(6)侧面设有贯通的叠合楼板管线预留孔(54);所述后浇带底模(12)两端底部分别均匀设有螺杆(7),后浇带底模(12)底部中央和边缘与压板(8)之间分别设有垫木板(14),所述垫木板(14)顶部设有贯通的垫木板预留孔(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陶旭,黄军,余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