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5385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30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包括用于实现回路导通或断开的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相对设置,所述驱动部分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点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所述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安装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以继电器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以继电器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接触部分共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接触部分分别布置在所述驱动部分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向前超出所述驱动部分,使之与驱动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错位,增大了触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运动和安装空间,避免产品散热差、电气绝缘距离小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涉及继电器底座安装布局的改进。


技术介绍

1、继电器作为一种通过弱信号去控制强信号的中继电子元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家用电器、汽车等领域。在家用插座、控制面板领域应用,对继电器温升有特殊要求,现有的继电器接触部分是卧式布置的,例如专利cn106653488a所提出的继电器结构,接触部分横卧地布置在继电器的底部,导致接触部分的安装空间狭小,不利于接触部分的散热,会有继电器引脚温升过高等问题,而且这种布局下动静触点电气绝缘距离小,容易出现介质耐压失效,动静触点无法有效断开电弧,导致继电器燃烧起火等安全问题。

2、在此基础上,也有一些继电器选择将接触部分竖立布置,如专利cn206040543u,但该专利中两个动静簧触头之间设有衔铁组件,使得触头的运动空间依然较小,还是存在散热差、电气绝缘距离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继电器。

2、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3、本技术提出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包括用于实现回路导通或断开的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相对设置,所述驱动部分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点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所述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安装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以继电器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以继电器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接触部分共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接触部分分别布置在所述驱动部分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向前超出所述驱动部分。

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分竖立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罩盖,所述底座和罩盖接合组成一内腔,所述内腔中分隔有第一隔离腔、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隔离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隔离腔用于安装所述驱动部分,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用于各安装一组所述接触部分,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均具有向前超出所述第一隔离腔前端的触点安装空间,所述接触部分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设置在所述触点安装空间中,从而和所述驱动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错位。

6、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上竖立连接有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和第三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包括两段阶梯式相连接的第一“l”型弯折部和第二“l”型弯折部,所述第一隔离板是和第二隔离板在左右方向镜像对称的结构,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的前端相连,而后端间隔断开,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隔离腔,所述第三隔离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前端并继续向前延伸,在所述底座和罩盖所接合形成的内腔中,所述第三隔离板和第一隔离板隔断出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三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隔断出第三隔离腔,所述第三隔离板的左右两侧空间为所述触点安装空间。

7、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隔离板,所述第四隔离板连接并封合在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后端,在所述底座和罩盖所接合形成的内腔中,所述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和第四隔离板隔断出“t”型的所述第一隔离腔。

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隔离板上设有一上下延伸的u型槽。

9、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分包括推动模块,所述推动模块包括和所述接触部分联动连接的推动臂,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上设有供所述推动臂探出的缺口,在所述推动臂上还固定连接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覆盖在所述缺口外侧。

10、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接触部分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设置为向前超出驱动部分,使之与驱动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错位,增大了触点在左右方向上的运动和安装空间,避免产品散热差、电气绝缘距离小等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包括用于实现回路导通或断开的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相对设置,所述驱动部分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点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均安装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以继电器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以继电器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接触部分共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接触部分分别布置在所述驱动部分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向前超出所述驱动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竖立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盖,所述底座和罩盖接合组成一内腔,所述内腔中分隔有第一隔离腔、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隔离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隔离腔用于安装所述驱动部分,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各用于安装一组所述接触部分,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均具有向前超出所述第一隔离腔前端的触点安装空间,所述接触部分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设置在所述触点安装空间中,从而和所述驱动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错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上竖立连接有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和第三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包括两段阶梯式相连接的第一“L”型弯折部和第二“L”型弯折部,所述第一隔离板是和第二隔离板在左右方向镜像对称的结构,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的前端相连,而后端间隔断开,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隔离腔,所述第三隔离板连接在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前端并继续向前延伸;在所述底座和罩盖所接合形成的内腔中,所述第三隔离板和第一隔离板隔断出第二隔离腔,所述第三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隔断出第三隔离腔,所述第三隔离板的左右两侧空间为所述触点安装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隔离板,所述第四隔离板连接并封合在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后端,在所述底座和罩盖所接合形成的内腔中,所述第一隔离板、第二隔离板和第四隔离板隔断出“T”型的所述第一隔离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离板上设有一上下延伸的U型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分包括推动模块,所述推动模块包括和所述接触部分联动连接的推动臂,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上设有供所述推动臂探出的缺口,在所述推动臂上还固定连接有隔断板,所述隔断板覆盖在所述缺口外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包括底座、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包括用于实现回路导通或断开的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相对设置,所述驱动部分用于驱动所述动触点相对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和驱动部分均安装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以继电器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以继电器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述接触部分共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接触部分分别布置在所述驱动部分的左右两侧,两组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向前超出所述驱动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竖立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盖,所述底座和罩盖接合组成一内腔,所述内腔中分隔有第一隔离腔、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隔离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隔离腔用于安装所述驱动部分,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各用于安装一组所述接触部分,所述第二隔离腔和第三隔离腔均具有向前超出所述第一隔离腔前端的触点安装空间,所述接触部分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设置在所述触点安装空间中,从而和所述驱动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错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上竖立连接有第一隔离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语林正极谭忠华林景煌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