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63759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属于发动机进排气领域。包括:机壳、进气机构、排气机构、可变进气机构、进气正时链轮、排气正时链轮、旋转动力机构、侧面壳盖、正时链轮侧盖和多个火花塞;可变进气机构安装在进气机构内,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并排设置在机壳内,进气正时链轮和排气正时链轮一一对应套设在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一端,且均设置在机壳内,旋转动力机构安装在机壳远离进气正时链轮的一端,并与可变进气机构连接,侧面壳盖罩设在旋转动力机构上,正时链轮侧盖安装在机壳靠近进气正时链轮的一端,火花塞轴向贯穿机壳。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利于降低进排气系统故障率和工作噪音,省油节约制造成本,支持发动机更高的转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进排气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


技术介绍

1、发动机目前最常见的类型有单缸发动机、双缸发动机、三缸发动机、四缸发动机、五缸发动机、六缸发动机以及由它们组合形成的多缸发动机。

2、现有的单缸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主要有推杆式、单凸轮轴式和双凸轮轴式。推杆式是通过推杆推动摇臂,摇臂下压门阀,打开气门,气门阀杆上安装的弹簧回弹带动气门阀关闭气门;单凸轮轴式是通过正时链轮轴带动单凸轮轴旋转,凸轮轴有两个凸起部位,一个凸起部位旋转至凸起部分顶开进气门摇臂,进气门摇臂另一端下压打开进气门阀,弹簧回弹带动进气门阀关闭,另一个凸起部位旋转至凸起部分顶开排气摇臂,排气摇臂另一端下压打开排气门阀,进气,弹簧回弹带动排气门阀关闭;双凸轮轴式由两只正时链轮带动两只凸轮轴,进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气门顶杯,顶杯挤压进气门阀打开进气,弹簧回旋带动进气门阀关闭,排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气门顶杯,顶杯挤压排气门阀打开排气,弹簧回旋带动排气门阀关闭。

3、现有的直列双缸发动机进排气系统,一种为单凸轮轴,是通过正时链轮轴带动凸轮轴旋转,凸轮轴有两个凸起部位,一个负责进气,一个负责排气,进气凸轮轴顶开摇臂,摇臂另一端下压打开进气门阀,进气,弹簧回弹带动进气门阀关闭进气,排气凸轮轴顶开摇臂,摇臂下压打开排气门阀,排气,弹簧回弹带动排气门阀关闭,排气;另一种是双凸轮轴,一支正时链轮带动进气凸轮轴,另一支正时链轮带动排气凸轮轴,进气凸轮轴挤压进气门顶杯打开进气门阀,弹簧回弹关闭进气门,排气凸轮轴挤压排气门顶杯打开排气门阀,弹簧回弹关闭排气门。

4、现有的直列四缸发动机进排气系统,采用的是双凸轮轴,通过两只正时链轮带动,一根凸轮轴负责控制八支进气门阀进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相应的气门顶杯打开进气门阀,进气,进气门弹簧回弹带动进气门阀关闭;另一根凸轮轴负责控制八支排气阀排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相应的气门顶杯打开排气门阀,排气,排气门弹簧回弹带动排气门阀关闭。

5、现有的直列五缸发动机进排气系统,采用的是双凸轮轴,通过两只正时链轮带动,一根凸轮轴负责控制十支进气门阀进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相应的气门顶杯打开进气门阀,进气,进气门弹簧回弹带动进气门阀关闭;另一根凸轮轴负责控制十支排气阀排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相应的气门顶杯打开排气门阀,排气,排气门弹簧回弹带动排气门阀关闭。

6、现有的直列六缸发动机进排气系统,采用的是双凸轮轴,通过两只正时链轮带动,一根凸轮轴负责控制十二支进气门阀进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相应的气门顶杯打开进气门阀,进气,进气门弹簧回弹带动进气门阀关闭;另一根凸轮轴负责控制十二支排气阀排气,凸轮轴旋转至凸起部位下压相应的气门顶杯打开排气门阀,排气,排气门弹簧回弹带动排气门阀关闭。

7、现有技术中的单缸发动机、直列双缸发动机、直列三缸发动机、直列四缸发动机、直列五缸发动机和直列六缸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组成部件较多,易磨损,故障率高;采用强力弹簧来关闭气门,压缩弹簧打开进排气门消耗了发动机自身的扭矩;气门阀采用的是上下往复开起关闭,高速工作时气门弹簧反应跟不上,容易造成气门阀于活塞碰撞(冲缸),局限了发动机更高的转速;门阀采用的上下往复循环,震动大,噪音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包括:机壳、进气机构、排气机构、可变进气机构、进气正时链轮、排气正时链轮、旋转动力机构、侧面壳盖、正时链轮侧盖和多个火花塞;所述可变进气机构安装在所述进气机构内,所述进气机构和所述排气机构并排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进气正时链轮和所述排气正时链轮一一对应套设在所述进气机构和所述排气机构的一端,所述进气正时链轮和所述排气正时链轮均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旋转动力机构安装在所述机壳远离所述进气正时链轮和所述排气正时链轮的一端,并与所述可变进气机构连接,所述侧面壳盖罩设在所述旋转动力机构上,所述正时链轮侧盖安装在所述机壳靠近所述进气正时链轮和所述排气正时链轮的一端,所述火花塞轴向贯穿所述机壳。

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进气正时链轮和排气正时链轮带动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旋转,实现机壳上气门的开启和关闭,取消现有技术中气门弹簧控制气门阀上下往复开启和关闭气门的设计,从而消除了气门阀的工作震动噪音,彻底解决了冲缸的问题;消除了气门弹簧造成的动能自损,实现更多的扭矩输出,提升了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动力更强,达到了节油的目的;减少了现有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组成部件,降低了故障率,节约了制造成本。同时可变进气机构在旋转动力机构的带动下可以控制进气机构上供油气混合物进入的通孔大小,实现多种驾驶模式下发动机所需的油气混合物量,进一步实现节油的目的。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5、进一步,所述机壳包括:机壳主体、链轮壳盖、废气管、至少一个燃烧室、多个火花塞安装孔、至少一个进气孔、至少一个排气孔、进气机构安装孔和排气机构安装孔;

6、所述进气机构安装孔和所述排气机构安装孔并排设置,且均前后贯穿所述机壳主体,所述进气孔和所述排气孔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的左右两端,所述进气机构安装孔和所述排气机构安装孔一一对应与所述进气孔和所述排气孔连通,所述燃烧室设置在所述机壳主体顶端,并与所述进气机构安装孔和所述排气机构安装孔连通,所述火花塞安装孔为轴向贯穿所述机壳主体的通孔,并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链轮壳盖为顶端开放,且安装在所述机壳主体上的壳体结构,所述链轮壳盖远离所述机壳主体的一端设置有被所述正时链轮侧盖盖住的通孔,所述进气机构安装孔和所述排气机构安装孔与所述链轮壳盖连通,所述废气管为与所述链轮壳盖侧壁连通的管状结构,所述燃烧室的数量与所述进气孔和所述排气孔的数量均相同;

7、所述进气机构和所述排气机构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进气机构安装孔和所述排气机构安装孔中,所述进气正时链轮和所述排气正时链轮均设置在所述链轮壳盖中,多个所述火花塞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所述火花塞安装孔中。

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链轮壳盖配合正时链轮侧盖,有利于为进气正时链轮和排气正时链轮的安装、检修以及与外部的连接提供空间;废气管有利于将进气机构中泄露的油气混合物以及排气机构中泄露的废气输出机壳,并排入空气滤新器后再次输送到进气口进入燃烧室再次燃烧;燃烧室有利于将从进气孔进入机壳主体的油气混合物在火花塞的电火作用下,输入发动机气缸工作,并将发动机气缸工作后排出的气体通过排气孔排出;火花塞安装孔有利于为火花塞的电火提供安装空间,进气机构安装孔和排气机构安装孔则有利于为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的工作提供空间。

9、进一步,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进气镶嵌管和进气旋转管,所述进气镶嵌管套设在所述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进气机构(2)、排气机构(3)、可变进气机构(4)、进气正时链轮(5)、排气正时链轮(6)、旋转动力机构(7)、侧面壳盖(8)、正时链轮侧盖(9)和多个火花塞(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包括:机壳主体(101)、链轮壳盖(102)、废气管(103)、至少一个燃烧室(104)、多个火花塞安装孔(105)、至少一个进气孔(106)、至少一个排气孔(107)、进气机构安装孔(108)和排气机构安装孔(10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机构(2)包括进气镶嵌管(21)和进气旋转管(22),所述进气镶嵌管(21)套设在所述进气旋转管(22)上,所述进气镶嵌管(21)为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镶嵌管月形进气孔(211)以及至少一个镶嵌管方形进气孔(212)的管状结构,所述进气旋转管(22)为一端封闭,且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旋转管进气孔(221)的管状结构,所述镶嵌管月形进气孔(211)、所述镶嵌管方形进气孔(212)和所述旋转管进气孔(221)均为通孔,所述进气正时链轮(5)套设在所述进气旋转管(22)封闭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镶嵌管月形进气孔(211)在所述进气镶嵌管(21)上的位置与所述燃烧室(104)在所述机壳主体(101)上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燃烧室(10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旋转管进气孔(221)轴向绕设在所述进气旋转管(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进气机构(4)包括挡气板(41)和转动连接件(42),所述挡气板(41)为设置在所述进气旋转管(22)内的弧形条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燃烧室(104)的数量为四个时,所述可变进气机构(4)还包括一个用于将所述进气旋转管(22)分隔成两个互不连通的腔室的隔板(43),当所述燃烧室(104)的数量为五个或六个时,所述可变进气机构(4)还包括两个用于将所述进气旋转管(22)分隔成三个互不连通的腔室的隔板(43),所述隔板(43)安装在所述挡气板(41)上,并与所述进气旋转管(22)内壁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动力机构(7)包括:旋转管侧盖(71)、连接轴(72)、可变气门电机(73)、电机驱动齿(74)和月型齿轮(7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机构(3)包括排气镶嵌管(31)和排气旋转管(32),所述排气镶嵌管(31)套设在所述排气旋转管(32)上,所述排气镶嵌管(31)为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镶嵌管月形排气孔(311)以及至少一个镶嵌管方形排气孔(312)的管状结构,所述排气旋转管(32)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旋转管排气孔(321),所述镶嵌管月形排气孔(311)、所述镶嵌管方形排气孔(312)和所述旋转管排气孔(321)均为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镶嵌管月形排气孔(311)在所述排气镶嵌管(31)上的位置与所述燃烧室(104)在所述机壳主体(101)上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燃烧室(10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旋转管排气孔(321)轴向绕设在所述排气旋转管(32)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进气机构(2)、排气机构(3)、可变进气机构(4)、进气正时链轮(5)、排气正时链轮(6)、旋转动力机构(7)、侧面壳盖(8)、正时链轮侧盖(9)和多个火花塞(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包括:机壳主体(101)、链轮壳盖(102)、废气管(103)、至少一个燃烧室(104)、多个火花塞安装孔(105)、至少一个进气孔(106)、至少一个排气孔(107)、进气机构安装孔(108)和排气机构安装孔(10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机构(2)包括进气镶嵌管(21)和进气旋转管(22),所述进气镶嵌管(21)套设在所述进气旋转管(22)上,所述进气镶嵌管(21)为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镶嵌管月形进气孔(211)以及至少一个镶嵌管方形进气孔(212)的管状结构,所述进气旋转管(22)为一端封闭,且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旋转管进气孔(221)的管状结构,所述镶嵌管月形进气孔(211)、所述镶嵌管方形进气孔(212)和所述旋转管进气孔(221)均为通孔,所述进气正时链轮(5)套设在所述进气旋转管(22)封闭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镶嵌管月形进气孔(211)在所述进气镶嵌管(21)上的位置与所述燃烧室(104)在所述机壳主体(101)上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燃烧室(10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旋转管进气孔(221)轴向绕设在所述进气旋转管(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直列发动机可变进气旋转式进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进气机构(4)包括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祺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祺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