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2872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15
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上设置有注液孔;电芯,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电芯包括电芯主体和正极极耳部,正极极耳部由电芯主体延伸而出;正极转接片,正极转接片设置于电芯主体延伸出正极极耳部的一端,正极极耳部弯折设置,以使得正极极耳部朝向电芯主体的内表面与正极转接片背离电芯主体的上表面相连接;其中,正极转接片上设置有避让通孔,避让通孔朝向电池壳体设置有注液孔的表面,由此可以在通过注液孔注液时,能够使得电解液快速通过避让通孔流向电芯,实现电解液的快速浸润,有效提高电池的注液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池。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 电池的壳体上可以设置有注液孔, 由此实现对电解液的注入,考虑到电池内部结构的安装位置限制,例如,极耳和转接片之间的连接位置,可能会对电解液的注入或者浸润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 以改善电池的使用性能。

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3、电池壳体, 电池壳体上设置有注液孔;

4、电芯, 电芯设置于电池壳体内, 电芯包括电芯主体和正极极耳部,正极极耳部由电芯主体延伸而出;

5、正极转接片, 正极转接片设置于电芯主体延伸出正极极耳部的一端,正极极耳部弯折设置, 以使得正极极耳部朝向电芯主体的内表面与正极转接片背离电芯主体的上表面相连接;

6、其中, 正极转接片上设置有避让通孔,避让通孔朝向电池壳体设置有注液孔的表面。

7、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 电芯以及正极转接片, 电芯和正极转接片设置于电池壳体内, 电芯和正极转接片电连接,通过对正极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上表面(31)的方向上,所述注液孔(11)和所述避让通孔(32)在同一表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通孔(32)的面积大于所述注液孔(11)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通孔(32)的面积与所述注液孔(11)的面积之比为1.5-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0)还包括由所述电芯主体(21)延伸而出的负极极耳部(23),所述电池还包括负极转接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上表面(31)的方向上,所述注液孔(11)和所述避让通孔(32)在同一表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通孔(32)的面积大于所述注液孔(11)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通孔(32)的面积与所述注液孔(11)的面积之比为1.5-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20)还包括由所述电芯主体(21)延伸而出的负极极耳部(23),所述电池还包括负极转接片(40),所述负极极耳部(23)与所述负极转接片(40)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耳部(23)弯折设置,以使得所述负极极耳部(23)朝向所述电芯主体(21)的表面与所述负极转接片(40)背离所述电芯主体(21)的表面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部(22)和所述负极极耳部(23)由所述电芯主体(21)的同一端延伸而出。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冬马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