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61956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2:4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及车辆,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回路;第二换热回路,第二换热回路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回路进行热交换;第三换热回路,第三换热回路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与第二换热回路进行热交换;第四换热回路,第四换热回路至少部分可选择地与第一换热回路进行热交换。本申请通过将多个换热回路中的能量进行耦合利用,降低整车热管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1、氢能作为一种容易获得的清洁能源,以其制备容易,高热值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能源企业所接受,成为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的一大关键,是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使燃料电池汽车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工况,同时实现能耗最低,需要对燃料电池车辆进行整车热管理系统设计。

2、相关技术中,整车热管理功能可分为乘员舱热管理、燃料电池堆热管理、电池热管理和电机电控热管理,现有热管理系统集成度低,各系统之间的能量无法有效交互利用,电池热管理系统制冷只能通过冷媒循环制冷,无法通过冷却散热器冷却,制热只能通过电加热器进行加热,无法利用电堆,电机电控的余热,乘员舱加热无法利用电堆等余热,导致整车能耗高。只是简单的满足各功能需求,未充分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耦合关系,整车的能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3、因此,如何系统性地对各热管理系统之间能量的耦合利用,降低整车能耗,成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本申请通过将多个换热回路中的能量进行耦合利用,降低整车热管理能耗。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热管理装置的车辆。

3、根据本技术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回路上设置有彼此连通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电芯;第二换热回路,所述第二换热回路上设置有彼此连通的第一乘员舱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回路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回路进行热交换;第三换热回路,所述第三换热回路上设置有彼此连通的燃料电池堆换热管路和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回路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回路进行热交换;第四换热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回路上设置有彼此连通的第二室外换热器和第二乘员舱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回路的至少部分可选择地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回路进行热交换。

4、根据本技术的热管理装置通过第一换热回路可选择地与第二换热回路、第四换热回路连通并进行热交换,第三换热回路可选择地与第二换热回路连通并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了对多条换热回路之间的能量耦合利用,提高了各个热管理系统之间热量耦合利用率,降低车辆热管理的能耗。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五换热回路和第六换热回路,所述第五换热回路流经驱动单元换热通道,所述第六换热回路设置有第三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五换热回路和所述第六换热回路均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换热回路连通;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设置有彼此可选择连通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第五阀口、第六阀口,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二阀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回路,所述第三阀口和所述第四阀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五换热回路,所述第五阀口和所述第六阀口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六换热回路,所述第一阀体可选择地将所述第五换热回路和/或所述第六换热回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回路连通。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回路可选择连通,所述第一加热器与所述燃料电池堆换热管路并联。所述第三换热回路包括:第一主回路,所述第一主回路分别与燃料电池堆换热管路和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连通;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主回路可选择地连通,所述第一支路的至少部分流经所述第三换热器并与所述第二换热回路进行热交换。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换热回路还包括: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包括第一连接阀口、第二连接阀口和第三连接阀口,所述第一连接阀口与所述燃料电池堆换热管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阀口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所述第三连接阀口与所述第一加热器连通。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回路包括:第三阀体,所述第三阀体设置有彼此可选择连通的第一连通阀口、第二连通阀口和第三连通阀口,所述第一连通阀口与所述第一乘员舱换热器出口连接,所述第二连通阀口与第二换热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入口连通。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回路,所述第二加热器与所述第一乘员舱换热器和所所述第三换热器串联。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四换热回路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上设置有第二乘员舱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乘员舱换热器彼此串联;第四支路,所述第四支路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并使得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联。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驱动单元换热通道包括:第一驱动单元换热通道,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换热通道构造为形成于驱动电机壳体的通道,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换热通道适于流通换热介质以对驱动电机壳体进行换热;第二驱动单元换热通道,所述第二驱动单元换热通道构造为形成于电驱控制器壳体的通道,所述第二驱动单元换热通道适于流通换热介质以对电驱控制器壳体进行换热;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换热通道彼此串联。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有第七阀口,所述第七阀口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阀口、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所述第四阀口、所述第五阀口、所述第六阀口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热管理装置还包括:膨胀水箱,所述膨胀水箱的出口与所述第七阀口连通。

13、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

14、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装置,由于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因此,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各个热管理系统之间耦合利用率更高,车辆能耗更低。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回路(13)还包括:第二阀体(172),所述第二阀体(172)包括第一连接阀口(1721)、第二连接阀口(1722)和第三连接阀口(1723),所述第一连接阀口(1721)与所述燃料电池堆换热管路(13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阀口(1722)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31)和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所述第三连接阀口(1723)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3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回路(12)包括:第三阀体(173),所述第三阀体(173)设置有彼此可选择连通的第一连通阀口(1731)、第二连通阀口(1732)和第三连通阀口(1733),所述第一连通阀口(1731)与所述第一乘员舱换热器(121)出口连接,所述第二连通阀口(1732)与第二换热器(112)的出口和所述第三换热器(12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通阀口(1733)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12)的入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回路(14)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换热通道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171)上设置有第七阀口(1717),所述第七阀口(1717)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阀口(1711)、所述第二阀口(1712)、所述第三阀口(1713)、所述第四阀口(1714)、所述第五阀口(1715)、所述第六阀口(1716)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装置(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回路(13)还包括:第二阀体(172),所述第二阀体(172)包括第一连接阀口(1721)、第二连接阀口(1722)和第三连接阀口(1723),所述第一连接阀口(1721)与所述燃料电池堆换热管路(13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阀口(1722)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31)和所述第一支路连通,所述第三连接阀口(1723)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3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热管理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回路(12)包括:第三阀体(173),所述第三阀体(173)设置有彼此可选择连通的第一连通阀口(1731)、第二连通阀口(1732)和第三连通阀口(1733),所述第一连通阀口(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广华王锋军李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