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微粒分选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微粒分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98106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微粒分选方法,微流控芯片由基板、流道和导流壁构成,基板上表面设有六个流道及四个导流壁;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四流道、第五流道和第六流道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且两个平面相互平行;第二流道、第五流道的出口端面与第一流道、第六流道的中心轴线形成矩形流域;每个流道的流量输入口连接独立的注射装置以提供微流体;基于该芯片的微粒分选方法是:六个流道均匀喷射流体,使得微流体在矩形流域内形成五个旋流低压区;将颗粒投放在指定的旋流低压区,使其被稳定捕获,通过调整各流道流体的速度,驱动微粒从捕获位置运动至指定的分选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流控领域,涉及微粒操控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微粒分选方法


技术介绍

1、微粒操控是微操作中的关键技术,也是微流控芯片的核心技术,现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吴春卉,姜有为,程鑫.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捕获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8,36(16):7.)。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黄汐威等人(黄汐威,孙晶晶,陈津等.一种细胞分选微流控芯片及其分选方法[p].cn116286356a,2023)提出一种细胞分选微流控芯片及其分选方法,该微流控芯片上设置有微流体通道:微流体通道呈螺旋状,包括预分选管道和二级分选管道。预分选管道的末端与二级分选管道的起始端连接。二级分选管道,包括二级主体管道、分选狭槽和二级副管道。二级主体管道底部远离螺旋状的微流体通道中心位置的一侧与二级副管道底部靠近螺旋状的微流体通道中心位置的一侧通过分选狭槽连通。专利技术者将单一的螺旋管道结构改进为两段式结构,并在后段螺旋管道中使用凹字形截面的流道,利用不同细胞变形能力不同的特点,在不影响细胞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分选尺寸近似的两类细胞的分离纯度和效率。上海傲睿科技有限公司黄鹏等人(黄鹏,王琨,关一民等.一种单细胞分选芯片及单细胞分选装置[p].cn219117406u,2023)提出一种单细胞分选芯片及单细胞分选装置,该分选芯片将单细胞分选与导出集成在同一个微流控芯片上,并以热泡打印喷嘴的驱动形式实现单细胞的快速、高通量的导出,而且实现单细胞的轻柔导出,对细胞的伤害小。装置将分选芯片与图像检测技术相结合,通过ai算法识别芯片导出口内的细胞状态,将单细胞打印在孔板内或其他指定的容器内,单细胞分选效率大大提升,且芯片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北京寻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金城等人(黄金城,魏清泉,焦少灼等.细胞分选装置及分选方法[p].cn116286336a,2023.)提出一种细胞分选装置及分选方法,包括基板、电势场施加部及调节组件,基板上形成有流路,电势场施加部在筛选段上产生电势场,以使得位于筛选段的目标细胞和非目标细胞相分离,调节组件的监测部对出口进行监测,使得该出口输出的全部为目标细胞,该分选方法操作简洁,避免破坏目标细胞,分选效果好。河南工业大学的关炎芳等人(关炎芳等.一种微流控介电泳芯片及其制作方法和在液态金属微粒分选中的应用,202211033472)提出一种微流控介电泳芯片及其制作方法和在液态金属微粒分选中的应用,该微流控介电泳芯片包括微电极和微通道,通过介电泳微流控技术对液态金属颗粒实现其颗粒分选、捕获功能,其分选效率达到95%以上,可以拓宽介电泳微流控技术在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细胞分选中的应用。威海哈迈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姚玉峰等人(姚玉峰,刘海涌.一种全自动细胞分选及富集装置[p].cn116286318a,2023.)提出一种全自动细胞分选及富集装置,包括触摸屏、蠕动泵模块、电磁阀、安装架、气泡传感器、预分选柱座、分选柱座、磁石驱动模块,该装置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分选纯度高的优点。索尼公司连续提出两种用于分离微粒的微芯片和装置(伊藤达巳,高桥和也,松本真宽,用于分离微粒的微芯片和用于分离微粒的装置,cn111183348a;高桥和也,胜本洋一,微粒分选流道单元和微粒分选装置,cn112639440a),提供了一种用于分离微粒的微芯片,该微芯片用于流式细胞仪中,可以在分离微粒时实现更高的速度、更高的纯度和更高的获取效率。上述方法能实现对微粒的分选,但分选后的微粒/细胞无法富集在指定位置运动,有的分选方法涉及到电场、磁场使用,装置较为复杂,且不清晰电场对活性生物细胞的影响。

2、基于旋流驻点的微粒操控方法不会对微粒造成机械伤害,具有控制系统简单、样本处理通量高等优点,但目前利用旋流区域驻点操控微粒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因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在利用流体的驻点进行微操控方面,麦吉尔大学的safavieh等人(safavieh,m.,et al.,two-aperture microfluidic probes as flow dipoles:theoryand applications(vol 5,11943,2015).scientific reports,2015.5.)设计了一个多微管、可移动、无通道的微流体的装置,通过改变微管的位置和流量,实现驻点的移动操控。日本大阪大学的yaxiaer yalikun等人(yalikun,y.,y.kanda,k.morishima,hydrodynamicvertical rotation method for a single cell in an open space.microfluidics andnanofluidics,2016.20(5).)通过向微流控芯片的顶部喷射流体在垂直平面上形成回流,并利用回流实现不同尺寸微粒在垂直平面上的旋转操作。旋流驱动结构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张勤教授(zhang q,fan j,aoyama h.manipulation of particles based on swirl[j].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18,57(1):017202.)等人提出,两支对向放置的微管,相对喷射流体会在两微管所在平面内产生旋流,旋流中心附近区域具有压力低,流速小,且与旋流场外围的压力差大的特点。旋流中心区域对旋流流域内的微粒具有卷吸作用,可以捕获微粒进入旋流中心;如果旋流场的参数与颗粒的参数相匹配,颗粒将会在粘性力的作用下,沿自身轴转动并且不会离开旋流中心。在流域内配置三只微管,通过控制三只微管的速度差,旋流场中的微粒可以在自转的同时,跟随旋流中心在流域内沿任意方向移动。通过控制旋流中心的驻点,能实现微粒的捕获、移动、转动。

3、目前已有的微粒操控方法难以同时实现微粒的捕获、移动和旋转等一系列操作,且基于旋流驻点原理的微流控芯片只能对单颗粒进行操控。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提出的方案具有控制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容易实现集成的特点。研究成果为解决微粒的捕获、分选、移动、富集与姿态调整一系列动作的同时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提出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微粒分选方法,利用流域内形成的多个旋流低压区实现微粒的捕获、分选与富集的过程,扩大了旋流驻点模型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目前微粒操控技术中无损操作技术有限,旋流驻点法操控微粒的研究不够系统成熟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及微粒分选方法,设计一种可形成多个旋流低压区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通过调整微通道流体喷射速度的大小,能够实现对颗粒的定向移、连续分选、富集的过程。

2、本专利技术至少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3、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微流控芯片由基板、流道和导流壁构成,所述基板上表面设有六个流道以及四个导流壁;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四流道、第五流道和第六流道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且两个平面相互平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微流控芯片由基板、流道和导流壁构成,所述基板(10)上表面设有六个流道(1,3,4,6,8,9)以及四个导流壁(2,5,7,11);第一流道(1)、第二流道(3)和第三流道(4)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四流道(9)、第五流道(8)和第六流道(6)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且两个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导流壁(2)位于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3)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第二导流壁(5)位于第二流道(3)和第三流道(4)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第三导流壁(11)位于第四流道(9)和第五流道(8)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第四导流壁(7)位于第五流道(8)和第六流道(6)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四个导流壁均与对应流道的出口端面同在一个水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六个流道(1,3,4,6,8,9)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流道(1)、第二流道(3)、第三流道(4)的出口端面,第四流道(9)、第五流道(8)、第六流道(6)的出口端面与第一流道(1)、第六流道(6)的中心轴线形成矩形流域。

<p>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矩形流域大小为1.5mm x7.5 mm~3mmx15 mm,即相邻流道中心轴线的间距为3~6mm,微通道对向放置相距1.5~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六个流道(1,3,4,6,8,9)出口端截面形状均为矩形,内部由矩形过渡为圆孔,流道结构转变过程中保证流体的流量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流道的中间均设有导流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四个导流壁(2,5,7,11)形状均为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圆形导流壁直径为0.2~0.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六个流道(1,3,4,6,8,9)的流量分别由六个注射装置(16,17,20,13,25,24)独立控制,注射装置喷射的流体经过基板表面自然卸荷到装夹方盘(23)中,并由对应的注射装置抽取装夹方盘中的流体以保证流量输入的稳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外围尺寸不小于32x34mm,基板(10)两侧设有定位槽,通过定位槽安装在装夹方盘(23)中;所述微流控芯片(22)通过板簧压片安装在容器中。

10.实现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的微粒分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微流控芯片由基板、流道和导流壁构成,所述基板(10)上表面设有六个流道(1,3,4,6,8,9)以及四个导流壁(2,5,7,11);第一流道(1)、第二流道(3)和第三流道(4)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四流道(9)、第五流道(8)和第六流道(6)的出口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且两个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导流壁(2)位于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3)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第二导流壁(5)位于第二流道(3)和第三流道(4)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第三导流壁(11)位于第四流道(9)和第五流道(8)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第四导流壁(7)位于第五流道(8)和第六流道(6)中心轴线连接的中心,四个导流壁均与对应流道的出口端面同在一个水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六个流道(1,3,4,6,8,9)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流道(1)、第二流道(3)、第三流道(4)的出口端面,第四流道(9)、第五流道(8)、第六流道(6)的出口端面与第一流道(1)、第六流道(6)的中心轴线形成矩形流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旋流多驻点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其特征在于,矩形流域大小为1.5mm x7.5 mm~3mmx15 mm,即相邻流道中心轴线的间距为3~6mm,微通道对向放置相距1.5~3mm。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勤党艳萍胡帅区智明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