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及传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4635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及传输方法,属于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包括:由六面绝缘阻断层围成空心腔体,内部设有一绝缘阻断层将其分为互不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空心腔体的相对侧设置有原边发射侧和副边接收侧,原边发射侧上的原边发射极板P1和副边接收侧上的副边接收极板P3构成第一耦合电容,穿过第一腔体,P2和P4构成第二耦合电容,穿过第二腔体,基于耦合电容实现从原边发射侧到副边接收侧的无线电能传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能够明显减少原副边极板间的交叉耦合电容和自电容,有效提高无线电能传输效率,且结构简单,操控便捷,具有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及传输方法


技术介绍

1、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采用非接触式连接,将能量从发射端传输到能量接收端,实现了电源和负载的电气隔离,由于其供电灵活性、电池管理方便、安全性等被广泛研究。wpt按照传输原理分为非辐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激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微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其中非辐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输功率较大、传输效率较高的优点,被广泛研究应用。

2、非辐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为基于磁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inductivewireless power transfer,ipt)和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capacitivewireless power transfer,cpt)。cpt技术是通过金属极板耦合结构,使用适当的谐振补偿电路,实现无线电能的传输。cpt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进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underwater vehicles,auv)无法安全、高效续航问题的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原边发射极板P1和第二原边发射极板P2、第一副边接收极板P3和第二副边接收极板P4均为大小相同的金属平板,且单个金属平板的厚度为2~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阻断层由防水电气绝缘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原边发射侧的绝缘阻断层与周边的绝缘阻断层、内部的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原边发射极板p1和第二原边发射极板p2、第一副边接收极板p3和第二副边接收极板p4均为大小相同的金属平板,且单个金属平板的厚度为2~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阻断层由防水电气绝缘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双腔体极板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原边发射侧的绝缘阻断层与周边的绝缘阻断层、内部的绝缘阻断层固定设置,副边接收侧的绝缘阻断层在充电时平放在周边的绝缘阻断层、内部的绝缘阻断层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皓朱豫川姜建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