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模具及其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模具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0955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模具及其施工方法,涉及装配式箱涵技术领域。包括:内模对接座;内模板主体,设置有四组,每组内模板主体的一侧部均为倒角式设置,转位内模板,设置有四组,四组转位内模板均对应位于相邻两组内模板主体之间;所述转位内模板一侧部与所述内模板主体的倒角侧部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转位内模板另一侧部与所述内模板主体另一侧部接合设置;对接拉杆结构,沿其伸缩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内模板主体和所述转位内模板之间可定位式转接装配相连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装配式箱涵采用卧式施工时,施工工序较为繁琐,施工周期长,人力成本高,施工质量及安全防护性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箱涵施工,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模具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预制装配式箱涵属于空心薄壁结构,其在利用模具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浇筑精度、浇筑质量、倒角部位混凝土等问题管控较为困难。

2、当前,针对预制装配式箱涵施工普遍采用卧式施工工艺,即,每一节预制装配式箱涵均需安装侧模、内模及两侧堵头模板,并且需先浇筑底板之后,才能二次浇筑侧墙及顶板混凝土,施工工序较为繁琐,整体施工周期较长。

3、与此同时,模板安装、涵节预制效率较低、模板配置较多,施工过程中极易增加大量人工及材料成本,且施工安全防护难度大,模板安拆安全隐患较多,此外模板过多还易导致现场物品存放混乱,不利于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模具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装配式箱涵采用卧式施工时,施工工序较为繁琐,施工周期长,人力成本高,施工质量及安全防护性差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包括:

4、内模对接座;

5、内模板主体,设置有四组,每组所述内模板主体的一侧部均为倒角式设置,

6、转位内模板,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转位内模板均对应位于相邻两组所述内模板主体之间;

7、所述转位内模板一侧部与所述内模板主体的倒角侧部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转位内模板另一侧部与所述内模板主体另一侧部接合设置;

8、对接拉杆结构,沿其伸缩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内模板主体和所述转位内模板之间可定位式转接装配相连设置。

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本专利技术做如下进一步说明: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双层丝杠;

11、所述内模对接座设置有四组,且四组所述内模对接座分别通过所述双层丝杠与四组所述内模板主体的倒角位置之间传动装配相连设置。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每组所述内模板主体的另一侧部均设置有第一斜接端部;

13、每组所述转位内模板的另一侧部均设置有第二斜接端部;

14、所述第二斜接端部与所述第一斜接端部之间可分离式斜向贴合设置。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对接拉杆结构设置为可定位式伸缩杆架结构;

16、所述可定位式伸缩杆架结构沿其伸缩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内模板主体和所述转位内模板之间转接装配相连设置。

17、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包括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

18、所述立式预制模具,还包括:

19、承口底模结构,与下沉式预埋的预制台座结构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20、所述内模对接座与所述承口底模结构的内侧位置固接装配相连设置,且所述内模板主体与所述转位内模板对应位于所述承口底模结构的内侧位置;

21、箱涵外模结构,与所述承口底模结构的外侧位置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22、插口顶模结构,内侧部对应固接装配设于所述内模板主体的顶部和所述转位内模板的顶部,且所述插口顶模结构的外侧部对应固接装配设于所述箱涵外模结构的顶部。

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承口底模结构包括地锚钢筋、承口底模主体、斜撑钢筋、底模钢板、内模装配端部和外模装配端部;

24、所述预制台座结构在其混凝土浇筑之前预埋固定设置有φ25mm的地锚钢筋;所述承口底模主体安置于所述预制台座结构的台座顶面做地梁支撑;

25、所述承口底模主体的侧部通过所述斜撑钢筋与所述地锚钢筋之间焊接固定装配相连设置;

26、所述底模钢板固接装配设于所述承口底模主体的顶部位置;

27、所述内模装配端部和所述外模装配端部分别一一对应位于所述底模钢板的内外侧部;

28、所述内模对接座与所述内模装配端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2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箱涵外模结构包括若干组依次对接固定装配相连的限位平模;

30、若干组所述限位平模均与所述外模装配端部之间固接装配相连设置。

3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

32、对拉螺栓结构,分别卡位设置于所述内模板主体和/或所述转位内模板与所述限位平模之间。

33、一种根据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4、采用立式箱涵预制施工工艺;

35、针对预制箱涵的承口位置与插口位置分别设计承口底模结构与插口顶模结构,并将承口底模结构和插口顶模结构分别借助外架体与预制台座结构进行一体化固结,使得浇筑模板安装仅需要安装箱涵内模结构与箱涵外模结构。

3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37、s1:将承口底模结构与预制台座结构进行一体化固结;

38、具体过程为:将预制台座结构基于施工路面进行下沉式施工,使预制台座结构台座顶面与施工路面相平,并基于预制台座结构在其浇筑混凝土之前预埋地锚钢筋,将承口底模结构中由工字钢制成的承口底模主体固接至地锚钢筋做地梁支撑,以此使得承口底模结构中的底模钢板与预制台座结构形成一整体架构,作为箱涵混凝土浇筑底模;

39、利用位于箱涵外模结构对应位置外侧和/或位于箱涵内模结构对应位置内侧的支架将插口顶模结构架高设置,使插口顶模结构与承口底模结构竖向对应,完成插口顶模结构与预制台座结构之间固结;

40、s2:设计转轴调节式箱涵内模结构,并基于承口底模结构安装到位;

41、具体过程为:制作内模板主体和转位内模板,通过位于内模板主体一侧倒角位置的内模对接座分别与承口底模结构的内侧位置和插口顶模结构的内侧位置之间借助高强螺栓拧紧连接固定,并利用内模板主体一侧倒角位置的双层丝杠基于内模对接座微调内模板主体的支模角度,以此调整内模板主体位置及其相应拼缝平整度;

42、同时在内模板主体的一侧倒角侧部与转位内模板的一侧部之间设置转轴座,使得转位内模板基于内模板主体可转位调向,以此将转位内模板与内模板主体分别调节到位相对接,并进一步利用拉结于内模板主体与转位内模板之间的对接拉杆结构完成内模结构限位固定;

43、s3:在箱涵内模结构安装到位之后,预制并整体吊放箱涵钢筋骨架;

44、s4:设计箱涵外模结构,并将其基于承口底模结构安装到位;

45、具体过程为:将箱涵外模结构的若干组限位平模采用高强螺栓分别与承口底模结构的外侧位置和插口顶模结构的外侧位置之间拧紧连接固定,即可完成外模安装;

46、s5:基于安装到位的箱涵内模结构与箱涵外模结构通过对拉螺栓结构进行拉结,而后对应涵内模结构与箱涵外模结构之间完成混凝土浇筑;

47、s6: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层丝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

5.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一种根据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层丝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其特征在于,

5.一种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装配式箱涵的立式预制内模;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威平瑞峰韩小雷刘海冯海波王鑫杨成龙田畅飞吕宪闯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