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身模型、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及车内噪声优化方法技术_技高网

车身模型、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及车内噪声优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49719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模型、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及车内噪声优化方法,车身模型包括框架梁结构,以及覆盖在框架梁结构各个侧面上的面板;所述框架梁结构上设有螺母;所述面板通过压板用螺栓与所述螺母连接,并在面板与框架梁结构之间设有密封垫板,以模拟板件固支边界条件。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研究不同车身材料混合及内饰材料等影响因素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及控制机理,以弥补整车试验、仿真研究及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整车nvh,具体涉及一种车身模型、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及车内噪声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日益提高,顾客对汽车驾驶舒适性更加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各主机厂对汽车声品质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与研究,以提升顾客的驾驶乐趣和体验。而车身作为整车各零部件承载者,主要由车身梁、柱及各板结构所组成。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底盘悬架及动力传动系统等激励能量,通过车身梁、柱结构,传递到车身各板件,板结构受激振动向乘员舱声腔辐射噪声而导致噪声问题,比如轰鸣、粗噪声等问题,严重影响整车声品质,引起顾客抱怨。因此,在汽车产品开发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车身梁、板等结构设计,以减小车身振声传递函数,进而降低整车nvh问题。

2、然而,在全球能源缩减背景及节能减排趋势下,纯电动车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且为了达到更高的续航里程,车身轻量化设计成为必然趋势,铝合金、工程塑料等轻质材料在车身材料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然而车身的不断轻量化,给车身振声传递函数设计带来了挑战,如何针对车身轻量化而进行低车身振声传递函数设计,成为各科研院所及主机厂的研究热点。

3、对于车身振声传递函数控制技术研究,试验研究手段存在实际车身结构复杂,且传递路径众多,导致振声传递函数影响因素众多,且实际试验改制较复杂且困难,不便于车身振声传递函数控制技术研究。仿真研究手段存在模型校正困难,且非钢材料结构阻尼及声腔空气阻尼的仿真值与实际值差异较大,对于中高频段仿真与试验本身差异也较大,也不利于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4、综上所述,需要将复杂车身进行简化,以便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进行影响因素、规律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简单的六面体腔体,传统的理论解析方法只能处理单板及双板与声腔耦合情况,对于多板与声腔耦合、以及车身内饰材料对声-固耦合作用的影响,接附点动刚度对声-固耦合影响等,理论解析较困难。

5、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车身模型、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及车内噪声优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模型及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以便研究不同车身材料混合及内饰材料等影响因素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及控制机理,以弥补整车试验、仿真研究及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

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噪声优化方法,以便精准的布置车身材料。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模型,包括框架梁结构,以及覆盖在框架梁结构各个侧面上的面板;

4、所述框架梁结构上设有螺母;

5、所述面板通过压板用螺栓与所述螺母连接,并在面板与框架梁结构之间设有密封垫板,以模拟板件固支边界条件。

6、可选地,所述密封垫板上设有垫板孔,所述垫板孔的直径大于螺母的螺帽直径,以便穿过螺帽而形成密封。

7、可选地,所述密封垫板的厚度与螺母的螺帽凸台高度相对应,以便实现较好的密封。

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采用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模型,其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步骤1:试验准备,包括车身模型和多种材料的面板;

10、步骤2:将面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模型的框架梁结构上;

11、步骤3:在车身模型内部的预设位置处布置麦克风,将各麦克风、激振力锤分别与数据采集前端连接;

12、步骤4:设置测试带宽、频率分辨率、平均测试及输入输出窗函数;

13、步骤5:用激振力锤对螺栓进行激振,测试激励点到腔体内的振声传递函数;

14、步骤6:更换面板,重复步骤2至步骤5,得到对应的振声传递函数,其中,车身模型上的各面板材料根据测试需求选取;

15、步骤7:根据步骤6所得到的各振声传递函数,对比分析不同材料的面板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规律。

16、可选地,还包括:

17、在面板的内侧设置车身内饰,所述车身内饰包括地毯、吸音棉、内饰板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并按照步骤3至步骤5进行测试,得到对应的振声传递函数;根据各振声传递函数对比分析不同车身内饰材料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规律。

18、可选地,还包括:

19、调整车身内饰的位置,并按照步骤3至步骤5进行测试,得到对应的振声传递函数;根据各振声传递函数对比分析不同位置的车身内饰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规律。

20、可选地,还包括:

21、调整车身内饰的厚度,并按照步骤3至步骤5进行测试,得到对应的振声传递函数;根据各振声传递函数对比分析不同厚度的车身内饰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规律。

22、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车内噪声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3、步骤1:根据整车车内噪声优化或提升的目标要求,确定所需优化或提升的噪声频率范围;并基于传递路径分析以确定所需优化的传递路径的车身振声传递函数;

24、步骤2:采用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确定不同材料面板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不同频段的影响规律;

25、步骤3:基于步骤2所得的影响规律,通过仿真或者试制,更改车身板件材料种类,以降低传递路径的车身振声传递函数。

26、可选地,所述步骤2中,还包括:

27、采用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确定不同内饰材料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不同频段的影响规律;

28、采用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确定不同位置的车身内饰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规律;

29、采用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确定不同厚度的车身内饰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规律。

30、可选地,所述步骤3中:

31、通过更改车身板件材料种类及车身内饰材料种类,并对车身内饰的位置及厚度进行优化,并确定出最佳的组合方案,以降低传递路径的车身振声传递函数。

32、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33、(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模型,能够更方便、高效地更换车身模型的各个面板及不同材料面板,以便对不同材料混合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控制技术研究。

34、(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模型,还能够通过在面板内侧布置车身内饰材料(地毯、吸音棉、内饰板等),以便研究内饰材料对车身振声传递函数的影响。

35、(3)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车身模型进行声腔及面板耦合模态测试,以便对实车仿真模型的声腔模态阻尼及不同材料板件模态阻尼进行试验校正。

36、(4)本专利技术结合所述车身模型和所预测的振声传递函数,能够通过在汽车车身不同位置布置不同材料板件(如钢板、铝板及工程塑料板等),以及在车内布置不同位置、不同材料及不同厚度内饰材料,以便对车内噪声进行优化。本专利技术能够更精准地对车身板件材料及内饰材料进行设计,避免冗余及不合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梁结构(1),以及覆盖在框架梁结构(1)各个侧面上的面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板(6)上设有垫板孔(7),所述垫板孔(7)的直径大于螺母(4)的螺帽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板(6)的厚度与螺母(4)的螺帽凸台高度相对应。

4.一种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车身模型,其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一种车内噪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内噪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内噪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梁结构(1),以及覆盖在框架梁结构(1)各个侧面上的面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板(6)上设有垫板孔(7),所述垫板孔(7)的直径大于螺母(4)的螺帽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板(6)的厚度与螺母(4)的螺帽凸台高度相对应。

4.一种振声传递函数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车身模型,其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孟小红庞剑贾文宇刘宏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