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抗菌面料、制备抗菌面料的圆盘针织机及编织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抗菌面料、制备抗菌面料的圆盘针织机及编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9568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面料、制备抗菌面料的圆盘针织机及编织工艺,它主要解决了现有的抗菌面料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抗菌效果差的问题,包括底层、抗菌层以及编织层,底层为十字交叉编织而成,抗菌层与编织层通过圆盘针织机编织,并利用底纱编织连接固定,抗菌层包括具有微胶囊的微胶囊混合纱线,微胶囊混合纱线包括10%~15%的壳聚糖纤维、30%~40%的纳米银纤维、10%~15%的圣麻纤维、30%~50%的亲肤纤维,编织层包括毛纱和底纱,编织层上具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开孔,位于开孔处的毛纱通过圆盘针织机的切刀切割形成毛绒,微胶囊混合纱线分布于开孔处,底层粘附于抗菌层上远离编织层的一侧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面料、制备抗菌面料的圆盘针织机及编织工艺


技术介绍

1、抗菌面料一种能够抑制细菌再生和繁殖的纺织面料。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抗菌面料制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后处理技术的传统抗菌面料,即通过面料后续定型工艺将抗菌剂加到面料上去,然而这类面料随着服装水洗次数的增加抗菌效果会大幅下降,以至于不能起到抗菌的效果;另一种是内置的银离子抗菌面料,采用纺丝级抗菌技术把抗菌剂直接合成到化学纤维里,然而这类面料如若出现磨损,则抗菌效果会降低。

2、如专利公告号cn105172247b公开的一种防火阻燃抗菌面料,包括腈氯纶织物层和粘合在腈氯纶织物层内层的复合织物层;其中所述腈氯纶织物层由第一经纱和第一纬纱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纱为腈氯纶纤维,所述第一纬纱由腈氯纶纤维和芳纶纤维混纺编织制得,所述腈氯纶织物层经过改性液ⅰ浸润处理;所述复合织物层由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编织而成,所述第二经纱和第二纬纱经过改性液ⅱ改性处理,所述第二经纱为桑蚕丝纤维,所述第二纬纱为竹炭纤维;其中,所述改性液ⅰ包括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三聚氰胺5-8份、三乙醇胺2-4份、纳米二氧化硅10-20份、2,4,4’-三氯-2’-羟基二苯基醚5-7份、聚乙二醇10-18份、柠檬酸10-14份、水200-300份;所述改性液ⅱ包括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分:β-1,4-聚-葡萄糖胺5-6.8份、棕榈酸异辛酯1.2-3.6份、荷荷巴油0.5-1.6份、薄荷精油0.2-0.5份、柠檬酸5-9份、聚乙二醇15-25份、碳酸钠5-10份、水180-190份。

3、上述防火阻燃抗菌面料对内层的复合织物层的经纱和纬纱进行改性处理,赋予了其优良的抗菌性能,当该防火阻燃抗菌面料用作消防员防护服面料时,可以有效缓解消防员因汗液过多无法及时排出导致细菌滋生而引起的瘙痒和不适,此外,内层织物层还可以给予消防员柔软舒适感;然而,通过改性液ⅰ浸润处理、改性液ⅱ改性处理后的内层的复合织物层,在多次的使用后,内层织物层与消防员的摩擦或者水洗次数的增加抗菌效果会大幅下降,以至于不能起到抗菌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菌面料、制备抗菌面料的圆盘针织机及编织工艺,它主要解决了现有的抗菌面料在长时间的使用后抗菌效果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抗菌面料,包括底层、抗菌层以及编织层,所述底层为十字交叉编织而成,所述抗菌层与编织层通过圆盘针织机编织,并利用底纱编织连接固定,所述抗菌层包括具有微胶囊的微胶囊混合纱线,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包括10%~15%的壳聚糖纤维、30%~40%的纳米银纤维、10%~15%的圣麻纤维、以及30%~50%的亲肤纤维,所述编织层包括毛纱和底纱,所述编织层上具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开孔,位于所述开孔处的毛纱通过圆盘针织机的切刀切割形成毛绒,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分布于开孔处,所述底层粘附于抗菌层上远离编织层的一侧面上。

4、进一步的,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的制备方法包括:壳聚糖纤维、纳米银纤维、圣麻纤维和亲肤纤维进行混纺后得到混合纱线,混合纱线通过浸渍具有微胶囊的微胶囊溶液后,微胶囊附着在混合纱线上而形成微胶囊混合纱线。

5、进一步的,所述微胶囊溶液的制作步骤包括:

6、1)将桑叶2~3份、地肤子1~5份、蛇床子1~3份、苦参1~4份、白鲜皮2~5份和人参1~2份进行粉碎,过50~80目筛后得到粉碎物;

7、2)将去离子水80-90份水注入到加热熬煮机中,然后将粉碎物放入到加热熬煮机中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3~4h,浸泡完成后,加热至80~95℃,熬制时间4~5h,将残渣进行过滤,得到液相物质a;

8、3)将液相物质a冷却至室温,然后将液相物质a加入到加热搅拌机中,在50℃的温度下加热搅拌时间为1~1.3h;

9、4)将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6~10份、椰油酰胺mea3~5份和氯化钠1~3份依次加入到加热搅拌机中,混合搅拌0.5~1h,得到液相物质b;

10、5)将液相物质b进行冷却并进行干燥得到植物性抗菌活性成分;

11、6)将植物性抗菌活性成分与吐温按重量比8︰1比例称取后,加入其重量2~5倍的去离子水,采用超声波乳化,制备成均匀分散的乳化液,得到芯材乳液;

12、7)将糊化度在40%~60%的银杏糊化淀粉、瓜尔豆胶与植物性抗菌活性成分按重量比1︰(0.6~0.7):(3~5)比例加入到其重量4倍的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得到壁材溶液;

13、8)将壁材溶液和芯材乳液在胶体磨中混合均匀后转入高压均质机中高速剪切35~50min,得到微胶囊溶液。

14、一种圆盘针织机,用于制备上述抗菌面料,所述圆盘针织机包括机架、大盘齿轮、喂纱件、针盘、针筒、生克圈、上三角座、上三角、下三角座、下三角、生克圈三角、上选针器、下选针器、上提花片、下提花片、上织针、下织针、生克片、接针以及切刀,所述大盘齿轮可转动地设于机架上,所述针筒设于大盘齿轮上,所述下织针、接针、下提花片设于针筒的针槽内,所述下织针的下端与接针的上端卡置连接,所述接针的下端与下提花片的上端卡置连接,所述下选针器与下提花片连接,所述下三角座设于针筒的圆周外侧,所述下三角设于下三角座上,所述下织针的针踵和接针的针踵分别嵌设于下三角的下织针轨道和接针轨道内,并且分别沿下织针轨道和接针轨道滑动,所述生克圈设于针筒的上端,且位于外侧,所述上提花片、生克片和切刀均设于生克圈的针槽内,所述生克片的下端卡置于上提花片的上端,所述上提花片的横向中部且靠近针筒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生克片的横向中部设有与第一安装槽连通的第二安装槽,所述切刀分布于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内,所述上选针器与上提花片连接,所述生克片具有上挂片和下挂片,所述上挂片的长度尺寸大于下挂片的长度尺寸,所述生克圈三角设于机架上,且分布于生克圈上侧,所述生克片的针踵和切刀的针踵分布嵌设于生克圈三角的生克片轨道和切刀轨道内,并且分别沿生克片轨道和切刀轨道滑动,所述针盘设于针筒的上侧,且位于内侧,所述上织针设于针盘的针槽内,所述上三角座设于针盘的上侧,所述上三角设于上三角座上,所述上织针的针踵嵌设于上三角的上织针轨道内,且沿上织针轨道滑动,所述喂纱件设于针盘与生克圈周侧。

15、进一步的,所述生克片包括左片体、右片体以及夹设于左片体和右片体之间的连接片体,所述连接片体分布于左片体和右片体的长度方向一侧,使得分布于长度方向另一侧形成第二安装槽,所述上挂片包括左上挂片和右上挂片,所述下挂片包括左下挂片和右下挂片,所述左上挂片和左下挂片设于左片体上,所述右上挂片和右下挂片设于右片体上,所述生克片的下端设有用于卡置上提花片的卡置槽。

16、进一步的,所述左片体上且位于左下挂片的下侧凸设有左凸片,所述左凸片与左片体的下部之间形成左间隔槽,所述右片体上且位于右下挂片的下侧凸设有右凸片,所述右凸片与右片体的下部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抗菌层以及编织层,所述底层为十字交叉编织而成,所述抗菌层与编织层通过圆盘针织机编织,并利用底纱编织连接固定,所述抗菌层包括具有微胶囊的微胶囊混合纱线,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包括10%~15%的壳聚糖纤维、30%~40%的纳米银纤维、10%~15%的圣麻纤维、以及30%~50%的亲肤纤维,所述编织层包括毛纱和底纱,所述编织层上具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开孔,位于所述开孔处的毛纱通过圆盘针织机的切刀切割形成毛绒,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分布于开孔处,所述底层粘附于抗菌层上远离编织层的一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的制备方法包括:壳聚糖纤维、纳米银纤维、圣麻纤维和亲肤纤维进行混纺后得到混合纱线,混合纱线通过浸渍具有微胶囊的微胶囊溶液后,微胶囊附着在混合纱线上而形成微胶囊混合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溶液的制作步骤包括:

4.一种圆盘针织机,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针织机包括机架、大盘齿轮、喂纱件、针盘、针筒、生克圈、上三角座、上三角、下三角座、下三角、生克圈三角、上选针器、下选针器、上提花片、下提花片、上织针、下织针、生克片、接针以及切刀,所述大盘齿轮可转动地设于机架上,所述针筒设于大盘齿轮上,所述下织针、接针、下提花片设于针筒的针槽内,所述下织针的下端与接针的上端卡置连接,所述接针的下端与下提花片的上端卡置连接,所述下选针器与下提花片连接,所述下三角座设于针筒的圆周外侧,所述下三角设于下三角座上,所述下织针的针踵和接针的针踵分别嵌设于下三角的下织针轨道和接针轨道内,并且分别沿下织针轨道和接针轨道滑动,所述生克圈设于针筒的上端,且位于外侧,所述上提花片、生克片和切刀均设于生克圈的针槽内,所述生克片的下端卡置于上提花片的上端,所述上提花片的横向中部且靠近针筒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生克片的横向中部设有与第一安装槽连通的第二安装槽,所述切刀分布于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内,所述上选针器与上提花片连接,所述生克片具有上挂片和下挂片,所述上挂片的长度尺寸大于下挂片的长度尺寸,所述生克圈三角设于机架上,且分布于生克圈上侧,所述生克片的针踵和切刀的针踵分布嵌设于生克圈三角的生克片轨道和切刀轨道内,并且分别沿生克片轨道和切刀轨道滑动,所述针盘设于针筒的上侧,且位于内侧,所述上织针设于针盘的针槽内,所述上三角座设于针盘的上侧,所述上三角设于上三角座上,所述上织针的针踵嵌设于上三角的上织针轨道内,且沿上织针轨道滑动,所述喂纱件设于针盘与生克圈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盘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克片包括左片体、右片体以及夹设于左片体和右片体之间的连接片体,所述连接片体分布于左片体和右片体的长度方向一侧,使得分布于长度方向另一侧形成第二安装槽,所述上挂片包括左上挂片和右上挂片,所述下挂片包括左下挂片和右下挂片,所述左上挂片和左下挂片设于左片体上,所述右上挂片和右下挂片设于右片体上,所述生克片的下端设有用于卡置上提花片的卡置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盘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片体上且位于左下挂片的下侧凸设有左凸片,所述左凸片与左片体的下部之间形成左间隔槽,所述右片体上且位于右下挂片的下侧凸设有右凸片,所述右凸片与右片体的下部之间形成右间隔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盘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凸片的长度尺寸大于左上挂片的长度尺寸,所述右凸片的长度尺寸大于右上挂片的长度尺寸。

8.一种抗菌面料编织工艺,采用上述权利要求7所述圆盘针织机制备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抗菌层以及编织层,所述底层为十字交叉编织而成,所述抗菌层与编织层通过圆盘针织机编织,并利用底纱编织连接固定,所述抗菌层包括具有微胶囊的微胶囊混合纱线,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包括10%~15%的壳聚糖纤维、30%~40%的纳米银纤维、10%~15%的圣麻纤维、以及30%~50%的亲肤纤维,所述编织层包括毛纱和底纱,所述编织层上具有若干个呈矩阵分布的开孔,位于所述开孔处的毛纱通过圆盘针织机的切刀切割形成毛绒,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分布于开孔处,所述底层粘附于抗菌层上远离编织层的一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混合纱线的制备方法包括:壳聚糖纤维、纳米银纤维、圣麻纤维和亲肤纤维进行混纺后得到混合纱线,混合纱线通过浸渍具有微胶囊的微胶囊溶液后,微胶囊附着在混合纱线上而形成微胶囊混合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溶液的制作步骤包括:

4.一种圆盘针织机,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至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针织机包括机架、大盘齿轮、喂纱件、针盘、针筒、生克圈、上三角座、上三角、下三角座、下三角、生克圈三角、上选针器、下选针器、上提花片、下提花片、上织针、下织针、生克片、接针以及切刀,所述大盘齿轮可转动地设于机架上,所述针筒设于大盘齿轮上,所述下织针、接针、下提花片设于针筒的针槽内,所述下织针的下端与接针的上端卡置连接,所述接针的下端与下提花片的上端卡置连接,所述下选针器与下提花片连接,所述下三角座设于针筒的圆周外侧,所述下三角设于下三角座上,所述下织针的针踵和接针的针踵分别嵌设于下三角的下织针轨道和接针轨道内,并且分别沿下织针轨道和接针轨道滑动,所述生克圈设于针筒的上端,且位于外侧,所述上提花片、生克片和切刀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松聪章富杰林昕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德奥针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