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8017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14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及车辆,该车身防撞装置包括:第一传力组件,第一传力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横传力结构,第一横传力结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纵传力结构,两侧的纵传力结构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横传力结构与两侧的纵传力结构围成第一空间;第二传力组件设于第一空间内,第二传力组件至少包括拱形传力结构,拱形传力结构的开口朝向远离第一横传力结构侧,拱形传力结构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对应侧的纵传力结构上。该方案在第一传力组件的基础上增设了第二传力组件,将单一传力路径拓展为多种传力路径,规避了单一路径容易产生的结构失效情况,具有更好的吸能效能,同时也减少撞击进入驾驶舱的侵入量,进而提升车辆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防撞,具体涉及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车辆的日益普及,用户对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当车辆发生撞击时,车辆的碰撞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安全性能的优劣,安全性能越好,对于车身以及驾乘人员的保护性越强。

2、现有技术中,车辆通常具有三条主要碰撞能量管理路径,在发生碰撞时通过这三条路径吸收能量,以保证车身以及人员的安全,上路径(上纵梁)吸收能量的贡献为15%,中路径(前防撞梁+纵梁前段)吸收能量的贡献60%,下路径(前副车架)吸收能量的贡献25%,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吸收能量的最重要的中路径在目前所有车型中均为前防撞梁+前吸能盒+纵梁前段,对碰撞能量的吸能效能不够优良,安全性能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及车辆,用于优化中路径对碰撞能量的传递性能,提升车辆安全性能。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包括:

3、第一传力组件,所述第一传力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横传力结构,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均设有纵传力结构,两侧的所述纵传力结构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与两侧的所述纵传力结构围成第一空间;

4、第二传力组件,所述第二传力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空间内,所述第二传力组件至少包括拱形传力结构,所述拱形传力结构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侧,所述拱形传力结构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对应侧的所述纵传力结构上。

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传力组件还包括第二横传力结构,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连接,且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纵传力结构连接。

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拱形传力结构靠近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侧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侧具有外端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与所述外端面连接。

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端面沿车身高度方向具有将其平分的平分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平分面上。

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端面沿车身高度方向具有将其平分的平分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平分面沿车身高度方向的任意一侧。

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拱形传力结构由顶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侧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与所述延伸部连接。

1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贯穿两侧的所述延伸部。

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拱形传力结构的线性采用悬链线。

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拱形传力结构采用厚度为3-5mm的金属管梁,通过内高压成型技术形成悬链线形状。

13、第二方面,本申请提出一种车辆,配置有上述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

14、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在车辆碰撞能量管理的中路径中,保留原有的前防撞梁、吸能盒、两侧的纵梁,又在原有结构围成的第一空间中新增拱形传力结构,在传统的单一传力路径“前防撞梁-吸能盒-两侧的纵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前防撞梁-吸能盒-两侧的纵梁-拱形传力结构”这一传力路径,而且拱形传力结构两侧对称的结构,其内部张力的水平分力处处相等,互相抵消,具有更好的吸能效能,提升车辆的防碰撞能力;同时拱形传力结构向驾驶舱侧张开的开口极大地减少了撞击进入驾驶舱的侵入量,进而提升车辆安全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力组件还包括第二横传力结构(22),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21)连接,且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纵传力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21)靠近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11)侧具有连接部(212),所述连接部(212)朝向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11)侧具有外端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外端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端面沿车身高度方向具有将其平分的平分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连接部(212)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平分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端面沿车身高度方向具有将其平分的平分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连接部(212)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平分面沿车身高度方向的任意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21)由顶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11)侧延伸形成延伸部(213),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延伸部(21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贯穿两侧的所述延伸部(2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21)的线性采用悬链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21)采用厚度为3-5mm的金属管梁,通过内高压成型技术形成悬链线形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配置有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力组件还包括第二横传力结构(22),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21)连接,且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纵传力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传力结构(21)靠近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11)侧具有连接部(212),所述连接部(212)朝向所述第一横传力结构(11)侧具有外端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外端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端面沿车身高度方向具有将其平分的平分面;所述第二横传力结构(22)与所述连接部(212)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平分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端面沿车身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哲马骞张杰段天瑶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