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7950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6 19:1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电控部件包括:盒体组件、电路组件和散热器,盒体组件内具有腔室和风道,风道设于腔室外且与腔室的壁面传热,风道的出风段向上延伸;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电路板上方的发热器件,发热器件位于腔室内且包括第一发热器件;散热器包括吸热部和散热部,吸热部的至少部分设于腔室内与第一发热器件传热,散热部与风道的出风段传热。散热器从第一发热器件吸收热量,使得第一发热器件降温,同时利用该热量加热风道,使风道的出风段内形成上升气流,利用虹吸原理使风道内的气流流动,提升腔室内的发热器件的散热速度,从而可以在不依赖于环境通风系统的情况下,实现电控部件的散热降温,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控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电控部件集成有功率模块、igbt模块、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电控盒内的元器件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尤其是随着电控部件的小型化、紧凑化设计,以及采用电控部件的电气设备的大功率、高集成度设置,导致元器件的电功率也需要增大,发热量也就更大,导致元器件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出,影响电控部件的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通常情况下,电控部件需要依赖外界环境的通风系统实现散热,散热效果有待提升,且应用场景也较为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电控部件,该电控部件在不依赖于环境通风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具有较好的散热能力,提升电控部件的工作可靠性。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控部件的空调器。

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电控部件,包括: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件内具有腔室和风道,所述风道设于所述腔室外且与所述腔室的壁面传热,所述风道的出风段向上延伸;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包括电路板和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方的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位于所述腔室内且包括第一发热器件;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吸热部和散热部,所述吸热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腔室内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传热,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风道的出风段传热。

4、根据本技术的电控部件,散热器吸收第一发热器件的热量,使发热器件降温,提高发热器件的工作稳定性,同时,散热器利用吸收的热量给风道的出风段加温,使得出风段形成上升气流,利用虹吸原理,加速风道内的气流流动,从而可以利用风道内的气流流通为腔室及设置在腔室内的发热器件降温,从而提升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而且由于散热器的热量被出风段吸收,因而散热器的温度可以降低,从而有利于提升散热器对第一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由此,可以在不依赖于环境通风系统的情况下,实现电控部件的散热降温,提高电控部件的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适用范围广。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所述风道包括围设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围设段。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围设段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接的上游段、中间段和下游段,所述中间段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上方,所述上游段和所述下游段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两侧,且沿气流方向,所述上游段向上延伸,所述下游段向下延伸。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腔室与所述风道之间的隔壁,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上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下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和/或,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出风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下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

8、可选地,所述上游段和所述下游段的竖向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竖向高度的1/2。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包括第一感性器件和第一容性器件,所述围设段为多个且包括第一围设段和第二围设段,所述第一围设段围设所述第一感性器件,所述第二围设段围设所述第一容性器件。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围设段位于所述第二围设段的上游。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性器件、所述第一容性器件和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出风段位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具有多个折弯处,所述折弯处为圆角过渡。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电控盒和风道壳,所述电控盒内限定出所述腔室,所述电控盒包括内层壳和覆盖于所述内层壳外的外层壳,所述内层壳为阻燃绝缘壳,所述外层壳为防火导热壳,其中,所述风道壳间隔开地设于所述外层壳外,且所述风道壳与所述外层壳之间限定出所述风道,或者,所述风道壳贴合于所述外层壳外,且所述风道壳独自限定出所述风道。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为竖放的金属件;和/或,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盒体组件之间设有导热介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热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上的导热板和穿设于所述导热板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为热管或冷媒管,且所述导热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盒体组件外以于所述盒体组件外散热。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腔室内;和/或,所述腔室为封闭腔。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部件还包括:温度检测部,被配置为对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第一容性器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温度检测,并对所述第一感性器件进行温度检测;控制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散热器的温度和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感性器件的温度,对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第一容性器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发热控制,以降低所述第一感性器件的温度。

1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部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散热器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感性器件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第一容性器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发热升高控制。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的温度升高量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与所述散热器的温度之差,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升高量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之差,且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升高量小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限制温度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之差。

20、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空调器,包括外壳、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所述外壳内具有相互隔离的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送风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与所述压缩机相连且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送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送风风道连通且所述送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内侧,所述排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且所述排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外侧。

2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电控部件,可提升空调器的工作可靠性。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路径上。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

2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所述风道包括围设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围设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围设段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接的上游段、中间段和下游段,所述中间段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上方,所述上游段和所述下游段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两侧,且沿气流方向,所述上游段向上延伸,所述下游段向下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腔室与所述风道之间的隔壁,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上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下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和/或,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出风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下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段和所述下游段的竖向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竖向高度的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包括第一感性器件和第一容性器件,所述围设段为多个且包括第一围设段和第二围设段,所述第一围设段围设所述第一感性器件,所述第二围设段围设所述第一容性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沿气流方向,所述第一围设段位于所述第二围设段的上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性器件、所述第一容性器件和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出风段位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具有多个折弯处,所述折弯处为圆角过渡。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电控盒和风道壳,所述电控盒内限定出所述腔室,所述电控盒包括内层壳和覆盖于所述内层壳外的外层壳,所述内层壳为阻燃绝缘壳,所述外层壳为防火导热壳,其中,所述风道壳间隔开地设于所述外层壳外,且所述风道壳与所述外层壳之间限定出所述风道,或者,所述风道壳贴合于所述外层壳外,且所述风道壳独自限定出所述风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为竖放的金属件;和/或,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盒体组件之间设有导热介质。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上的导热板和穿设于所述导热板的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为热管或冷媒管,且所述导热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盒体组件外以于所述盒体组件外散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设于所述腔室内;和/或,所述腔室为封闭腔。

14.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散热器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感性器件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对所述散热器和所述第一容性器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发热控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温度升高量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与所述散热器的温度之差,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升高量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之差,且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升高量小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限制温度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的温度之差。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送风风机、排风风机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所述外壳内具有相互隔离的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送风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排风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与所述压缩机相连且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送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送风风道连通且所述送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内侧,所述排风风机的入口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且所述排风风机的出口连通至室外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部件设于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路径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包括二氧化碳。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还包括第二发热器件,所述风道包括围设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围设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围设段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接的上游段、中间段和下游段,所述中间段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上方,所述上游段和所述下游段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两侧,且沿气流方向,所述上游段向上延伸,所述下游段向下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腔室与所述风道之间的隔壁,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上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下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和/或,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出风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隔壁的对应所述下游段的部分的导热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段和所述下游段的竖向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的竖向高度的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包括第一感性器件和第一容性器件,所述围设段为多个且包括第一围设段和第二围设段,所述第一围设段围设所述第一感性器件,所述第二围设段围设所述第一容性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沿气流方向,所述第一围设段位于所述第二围设段的上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性器件、所述第一容性器件和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出风段位于所述第一容性器件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具有多个折弯处,所述折弯处为圆角过渡。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组件包括电控盒和风道壳,所述电控盒内限定出所述腔室,所述电控盒包括内层壳和覆盖于所述内层壳外的外层壳,所述内层壳为阻燃绝缘壳,所述外层壳为防火导热壳,其中,所述风道壳间隔开地设于所述外层壳外,且所述风道壳与所述外层壳之间限定出所述风道,或者,所述风道壳贴合于所述外层壳外,且所述风道壳独自限定出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瑞达王慧锋丘洁龙周宏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