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2936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站范围处的泥石流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包括框架底板、外腹板、内腹板和拱形顶板,所述外腹板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的两侧,所述拱形顶板连接两侧的所述外腹板,所述外腹板、框架底板、拱形顶板连接形成环形框架;所述内腹板设于所述环形框架内部并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的两侧,每侧的所述内腹板分别与相应侧所述外腹板和所述框架底板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排导槽在车站高填土段下穿施工,能够满足宽截面、大跨度的承压能力要求,排导槽结构可维护性好,无需通过实施桥梁工程来保证铁路线路正常运营,避免了在铁路车站泥石流沟段因实施桥梁工程而带来的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路车站范围处的泥石流防治,特别是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


技术介绍

1、泥石流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泥石流排导槽是泥石流治理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工艺,合理设置排导槽能够有效约束泥石流的流动方向、提高泥石流的流动速度防止其淤积堵塞,还能通过调整泥石流的输送距离而将泥石流输送至预定区域。由于泥石流具有比水高得多的容重,其包含碎屑土的流体结构具有特殊性,故泥石流运动表现出惯性高、输移力强、冲击力巨大、磨蚀力强等特点,常造成泥石流排导槽框架底部磨蚀大、冲击破坏严重,出现局部破坏甚至全槽破坏的不良后果。

2、在西南山区修建铁路时,线路的走向及车站等位置的设置,需充分考虑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为此有时线路须通过泥石流沟。为避免泥石流的淤堵对铁路的影响,如图1所示,常在铁路上下游影响范围内设置排导槽100,并采用桥梁200上跨排导槽100,从桥下的空间疏导泥石流,以同时满足铁路线正常运营的要求以及泥石流排导槽宽度和高度的设计要求。但在铁路车站范围,由于站场场坪范围较大、线路较多且交叉较复杂,采用桥梁工程,一是工程量较大,投资较高;二是桥梁对线路的布置约束性较大、道岔位置对桥梁的孔跨布置要求较严,困难时需在泥石流沟槽内设置桥墩,对桥梁结构的安全隐患较大。而如果将排导槽在铁路范围区段呈闭环框架式设置、深埋于车站场坪路基下,铁路路线运行于路基表面,则对排导槽容纳量、承压能力和可维护性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

3、因此,为避免在铁路车站实施桥梁工程,从而减少工程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有必要考虑设计一种排导槽框架结构满足高填土段泥石流的排导要求,同时不影响铁路线路正常运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在车站高填土地段,采用桥梁结构上跨排导槽的方式满足泥石流排导要求和铁路运营要求,存在工程量大、投资高,对站场道岔布置约束性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包括框架底板、外腹板、内腹板和拱形顶板,所述外腹板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的两侧,所述拱形顶板连接两侧的所述外腹板,所述外腹板、框架底板、拱形顶板连接形成环形框架;所述内腹板设于所述环形框架内部并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的两侧,每侧的所述内腹板分别与所述框架底板和相应侧的所述外腹板固定连接。

4、排导槽采用本方案所提供的顶部为拱形、侧墙为多腹板的框架结构型式通过车站站坪区域,特别是高填土段,充分利用了拱形结构跨越能力强、受压能力强的特点,有效提高框架的承载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通过在框架结构内侧设置内腹板并使其与外腹板和框架底板相固定连接,达到内腹板与框架结构共同受力的目的,利用内腹板保护框架主体结构,从而确保受灾后主体结构损伤有限,这样利于灾后维修,保障铁路的正常运营。

5、采用本方案所提供的泥石流排导槽在车站高填土段下穿施工,排导槽结构能够满足宽截面、大跨度的承压能力要求,可维护性好,利于保障泥石流疏导功能,实现铁路线路可在排导槽高填土路基上正常跨越布设,无需通过实施桥梁工程来保证铁路线路正常运营,避免了在铁路车站泥石流沟段因实施桥梁工程而带来的系列问题。

6、此外,采用上述排导槽构造形式,还可根据需要调整内腹板的构造、尺寸及坡率,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受力性能,更好适应地形,实现与上游既有的排导槽沟型顺畅衔接,减小泥石流淤积风险。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腹板为斜腹板,所述外腹板为直腹板。

8、本方案中的外腹板主要承受结构的上部荷载,将外腹板设置为竖直设置的直腹板,便于施工和结构受力,利于降低对框架底板的受力要求;而本方案中的内腹板主要承受泥石流冲击,由于既有排导槽结构常采用倒梯形槽的结构形式,本方案将内腹板倾斜设置,能够用于与既有上下游排导槽的沟型截面保持一致,以便于衔接和利于排导。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在所述内腹板和所述外腹板之间形成有供流通道,所述内腹板的底部贯穿设有若干道排水管。

10、本方案通过在内腹板和外腹板之间形成供流通道,一方面利于减轻结构自重,减小结构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达到了在满足工程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具有工程投资省、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另一方面,还可在排导槽内水流较大时利用外腹板和内腹板之间的空间进行排水,提高排导槽排泄能力。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排水管倾斜设置,在内腹板两侧形成高度差;所述排水管的至少一处管口处设有格栅,用以防止杂物堵塞水管。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腹板和所述外腹板之间通过若干道系梁相连接。在内外腹板之间采用系梁连接,可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受力性能,有效减小单侧腹板的内力,提高框架的受力性能、优化框架的结构尺寸;同时避免在外腹板和内腹板之间填筑物质。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系梁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满铺设置,满铺时相当于按平面板设置;当所述系梁呈满铺设置时,满铺形成的平面板上设有人洞。通过在板面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人洞,以便于人员下至框架底检查框架腹板的病害问题。

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上述排导槽结构还包括排导槽底板,所述排导槽底板设于所述框架底板的顶部,所述排导槽底板位于两侧所述内腹板之间,所述内腹板的底面与所述框架底板相连。本方案在框架底板顶部增设排导槽底板,用于避免泥石流对框架底板的磨蚀,便于维护更换,加强了对框架底板的防护;此外,本方案通过将内腹板底面与框架底板相连,以此达到内腹板的顶部和底部均与框架相连,从而实现与框架共同受力的目的。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框架底板、外腹板和拱形顶板为一体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结构强度高、承压能力强,抗冲击。

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腹板与上游排导槽衔接,所述外腹板与下游排导槽衔接。

17、本方案将内腹板形成的沟槽截面与上游排导槽沟槽截面相衔接,相应地,两侧外腹板位于上游排导槽侧墙的外侧,两侧外腹板所形成的沟槽截面大于上游排导槽的沟槽截面尺寸,这样利于实现上下游的泥石流排导衔接,减小泥石流对框架主体结构的冲击;

18、与之相对地,本方案将外腹板与下游排导槽的沟槽截面相衔接,可通过增大下游排导槽截面尺寸的方式,使下游排导槽的沟槽截面尺寸大于两侧外腹板所形成的沟槽截面尺寸,从而更好保证本方案中排导槽内的泥石流能够完全排入下游排导槽结构。

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腹板与上游排导槽衔接,所述内腹板与下游排导槽衔接,所述内腹板内侧的泄水坡度大于所述内腹板外侧的泄水坡度,所述内腹板位于下游的端部处设有排水管。该方案不需要改动下游的排导槽截面尺寸,通过在内腹板上于框架端部位置设置排水管,将外腹板、内腹板内的水排至内腹板内侧的排导槽内,从而排到下游排导槽中。本方案适用于框架所处地形较陡的情形。其中,所述内腹板内侧的泄水坡度,即两侧内腹板之间的泄水坡度;所述内腹板外侧的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底板(13)、外腹板(11)、内腹板(12)和拱形顶板(14),所述外腹板(11)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13)的两侧,所述拱形顶板(14)连接两侧的所述外腹板(11),所述外腹板(11)、框架底板(13)、拱形顶板(14)连接形成环形框架;所述内腹板(12)设于所述环形框架内部并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13)的两侧,每侧的所述内腹板(12)分别与所述框架底板(13)和相应侧的所述外腹板(1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腹板(12)为斜腹板,所述外腹板(11)为直腹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腹板(12)和所述外腹板(11)之间形成有供流通道,所述内腹板(12)的底部贯穿设有若干道排水管(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17)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17)的至少一处管口处设有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腹板(12)和所述外腹板(11)之间通过若干道系梁(16)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系梁(16)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满铺设置;当所述系梁(16)呈满铺设置时,满铺形成的平面板上设有人洞。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导槽底板(15),所述排导槽底板(15)设于所述框架底板(13)的顶部,所述排导槽底板(15)位于两侧所述内腹板(12)之间,所述内腹板(12)的底面与所述框架底板(13)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底板(13)、外腹板(11)和拱形顶板(14)为一体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腹板(12)与上游排导槽(1)衔接,所述外腹板(11)与下游排导槽(1)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腹板(12)与上游排导槽(1)衔接,所述内腹板(12)与下游排导槽(1)衔接,所述内腹板(12)内侧的泄水坡度大于所述内腹板(12)外侧的泄水坡度,所述内腹板(12)位于下游的端部处设有排水管(17)。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底板(13)、外腹板(11)、内腹板(12)和拱形顶板(14),所述外腹板(11)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13)的两侧,所述拱形顶板(14)连接两侧的所述外腹板(11),所述外腹板(11)、框架底板(13)、拱形顶板(14)连接形成环形框架;所述内腹板(12)设于所述环形框架内部并相对设置于所述框架底板(13)的两侧,每侧的所述内腹板(12)分别与所述框架底板(13)和相应侧的所述外腹板(1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腹板(12)为斜腹板,所述外腹板(11)为直腹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腹板(12)和所述外腹板(11)之间形成有供流通道,所述内腹板(12)的底部贯穿设有若干道排水管(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17)倾斜设置,所述排水管(17)的至少一处管口处设有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泥石流排导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腹板(12)和所述外腹板(11)之间通过若干道系梁(16)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亚伟裴志远冯力驰李伟张红伟呙古月李岩刘昊贺勇张小倩黄斌刘畅文坤莫志祥韩铭哲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