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42928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属于汽车舒适度评价领域。所述评价体系包括初级舒适性与次级舒适性的客观评价指标,所述评价指标包括测试指标、测试目标、测试工况;所述数据处理方法用于在车辆根据所述评价指标进行测试后对获得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用户根据处理结果与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得到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乘用车行驶舒适性的评估及优化,规避了车辆实车开发阶段的风险,为实车阶段的舒适性开发提供了方向及有效的改进途径,降低了开发周期及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舒适度评价领域,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1、车辆的行驶舒适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顺畅的车体运动,车体运动控制、粗糙路面隔振、冲击硬感、抖动和行程末端。国内外业内将行驶舒适性按激励的频段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三块:1.初级舒适性,主要体现车身控制这块,频段集中在0-10hz;2.次级舒适性,主要反应悬架对路面特征的隔振特性,频段集中在4-80hz;3.属于nvh范畴,频段主要集中在50hz以上的振动及噪声特性。针对0-80hz的初级舒适性和次数舒适性属于车辆动力学范畴,即行驶舒适性的开发范畴,通常可以通过底盘调校来进行行驶舒适性能的优化。

2、初级舒适性主要体现在对车体的控制,流畅是车身举升运动的理想状态,一般用前后悬架的偏频来控制(通常1.1-1.6hz),不理想的车体运动通常发生在3-5hz区域。其他与车体运动顺畅性相关的其他与车体运动顺畅性相关的还有俯仰、侧倾甩头、压缩复原平衡等因素。

3、次级舒适性反应的频段较广、主要涉及到路面低频激励造成车辆的路面复制感(频段集中在3-7hz),路面激励造成的车辆抖动问题(频段集中在8-20hz),路面激励下的轮胎滚动舒适性(频段集中在20-50hz)。

4、目前行驶舒适性的评价主要通过主观评价体系来体现(如图1所示),完全依靠主观评价人员的经验及主观意识进行分值评定,依据初级舒适性和次级舒适性的主观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这难免会存在一定偏差。同时,主观评价体系只能在实车阶段才能运用及体现,在车型虚拟开发阶段,由于缺乏相应的客观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地支持的行驶舒适性能评估及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以达到实现乘用车行驶舒适性的评估及优化,规避车辆实车开发阶段的风险,为实车阶段的舒适性开发提供方向及有效的改进途径,大大降低开发周期及成本的目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所述评价体系包括初级舒适性与次级舒适性的客观评价指标,所述评价指标包括测试指标、测试目标、测试工况;所述数据处理方法用于在车辆根据所述评价指标进行测试后对获得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用户根据处理结果与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得到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结果。。

3、进一步,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指标包括车身运动控制和车身运动平衡,所述车身运动控制包括前悬垂向控制rms(rms:均方根值)、后悬垂向控制rms、车身俯仰控制rms、车身侧倾控制rms,所述车身运动平衡包括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

4、进一步,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目标为:所述前悬垂向控制rms和后悬垂向控制rms在小于等于7.5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7.5-24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24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漂浮晃动感;所述车身俯仰控制rms在小于等于0.1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0.1-0.4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4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颠簸俯仰感;所述车身侧倾控制rms在小于等于0.15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0.1-0.31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31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晃动松散感;所述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在小于等于0.8的区间内定义为前轮过度控制,在0.8-1.6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1.6的区间内定义为后轮过度控制。

5、进一步,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工况为规则长波路40km/h行驶。

6、进一步,所述前悬和后悬垂向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垂向跳动高程与路面高程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车身俯仰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俯仰运动角度与路面俯仰角度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车身侧倾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侧倾运动角度与路面横向坡度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车身运动平衡=前悬悬架行程均值/后悬悬架行程均值。

7、进一步,所述次级舒适性的测试指标包括路面复制感、系统抖动以及滚动舒适性,所述路面复制感、系统抖动以及滚动舒适性均包括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

8、进一步,所述次级舒适性的测试目标为:所述路面复制感的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和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在小于等于0.15的区间内定义为不易察觉,在0.15-1.00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次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1.0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舒适;所述系统抖动的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和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在小于等于0.3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易察觉,在0.30-1.20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次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1.2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舒适;所述滚动舒适性的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和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在小于等于0.1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易察觉,在0.10-0.70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次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7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舒适。

9、进一步,所述次级舒适性的测试工况为比利时路面50km/h行驶、不规则破损路40km/h行驶、微波路60km/h行驶、粗糙沥青路面60km/h行驶。

10、进一步,所述路面复制感的主驾、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的数据处理方法是通过座椅z向加速功率谱密度在3-8hz之间进行带通滤波,再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系统抖动的主驾、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的数据处理方法是通过座椅z向加速功率谱密度在8-20hz之间进行带通滤波,再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滚动舒适性的主驾、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的数据处理方法是通过座椅z向加速功率谱密度在20-50hz之间进行带通滤波,再进行均方根计算。

1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1)依照现有的主观评价体系,定义了新的客观评价体系,并通过各种工况的测试结果,验证了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以及目标定义的合理性;(2)有效地支持虚拟开发阶段行驶舒适性能评估及提升;(3)规避了车辆实车开发阶段的风险,同时为实车阶段的舒适性开发提供方向及有效的改进途径,大大降低开发周期及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体系包括初级舒适性与次级舒适性的客观评价指标,所述评价指标包括测试指标、测试目标、测试工况;所述数据处理方法用于在车辆根据所述评价指标进行测试后对获得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用户根据处理结果与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得到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指标包括车身运动控制和车身运动平衡,所述车身运动控制包括前悬垂向控制RMS(RMS:均方根值)、后悬垂向控制RMS、车身俯仰控制RMS、车身侧倾控制RMS,所述车身运动平衡包括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目标为:所述前悬垂向控制RMS和后悬垂向控制RMS在小于等于7.5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7.5-24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24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漂浮晃动感;所述车身俯仰控制RMS在小于等于0.1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0.1-0.4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4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颠簸俯仰感;所述车身侧倾控制RMS在小于等于0.15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0.1-0.31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31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晃动松散感;所述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在小于等于0.8的区间内定义为前轮过度控制,在0.8-1.6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1.6的区间内定义为后轮过度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工况为规则长波路40Km/H行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和后悬垂向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垂向跳动高程与路面高程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车身俯仰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俯仰运动角度与路面俯仰角度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车身侧倾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侧倾运动角度与路面横向坡度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车身运动平衡=前悬悬架行程均值/后悬悬架行程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舒适性的测试指标包括路面复制感、系统抖动以及滚动舒适性,所述路面复制感、系统抖动以及滚动舒适性均包括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舒适性的测试目标为:所述路面复制感的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和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在小于等于0.15的区间内定义为不易察觉,在0.15-1.00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次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1.0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舒适;所述系统抖动的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和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在小于等于0.3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易察觉,在0.30-1.20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次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1.2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舒适;所述滚动舒适性的主驾座椅Z向加速度RMS和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在小于等于0.1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易察觉,在0.10-0.70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次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70的区间内定义为不舒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舒适性的测试工况为比利时路面50Km/H行驶、不规则破损路40Km/H行驶、微波路60Km/H行驶、粗糙沥青路面60Km/H行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复制感的主驾、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的数据处理方法是通过座椅Z向加速功率谱密度在3-8HZ之间进行带通滤波,再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系统抖动的主驾、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的数据处理方法是通过座椅Z向加速功率谱密度在8-20HZ之间进行带通滤波,再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滚动舒适性的主驾、左后座椅Z向加速度RMS的数据处理方法是通过座椅Z向加速功率谱密度在20-50HZ之间进行带通滤波,再进行均方根计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体系包括初级舒适性与次级舒适性的客观评价指标,所述评价指标包括测试指标、测试目标、测试工况;所述数据处理方法用于在车辆根据所述评价指标进行测试后对获得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用户根据处理结果与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得到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指标包括车身运动控制和车身运动平衡,所述车身运动控制包括前悬垂向控制rms(rms:均方根值)、后悬垂向控制rms、车身俯仰控制rms、车身侧倾控制rms,所述车身运动平衡包括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目标为:所述前悬垂向控制rms和后悬垂向控制rms在小于等于7.5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7.5-24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24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漂浮晃动感;所述车身俯仰控制rms在小于等于0.1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0.1-0.4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4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颠簸俯仰感;所述车身侧倾控制rms在小于等于0.15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路面复制感,在0.1-0.31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0.31的区间内定义为具有晃动松散感;所述前后悬垂向行程均值比在小于等于0.8的区间内定义为前轮过度控制,在0.8-1.6区间内定义为具有初级舒适性,在大于等于1.6的区间内定义为后轮过度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舒适性的测试工况为规则长波路40km/h行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车行驶舒适性客观评价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和后悬垂向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垂向跳动高程与路面高程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方根计算;所述车身俯仰控制rms的数据处理方法为计算车身的俯仰运动角度与路面俯仰角度的差值,再在时域上对所述差值进行0.4-8hz的带通滤波,最后对带通滤波后的差值进行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兵李欣唐龙川米文亮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