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41832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包括:步骤S1:获取成型模,并在成型模的模孔轮廓尖角位置加工减应孔,减应孔的延伸方向与成型模的成型方向一致;步骤S2:根据减应孔的尺寸加工减应杆,并将减应杆过盈配合装入减应孔中,减应杆的硬度小于成型模的硬度;步骤S3:对成型模开设模孔,并加工空刀结构,模孔与减应孔有相交部分;步骤S4:获取模垫,并对模垫加工凸面和型孔;步骤S5:将成型模放置于模垫加工有凸面的一侧,并装配成型模和模垫,获得挤压模具。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可大幅减小尖角位置的应力集中,降低尖角位置开裂失效风险,延长成型模的使用寿命;减小成型模中部的弹性变形,从而减小模孔在尖角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挤压模具加工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挤压模具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1、大型或重型挤压机用挤压模具,由于挤压模具中成型模的尺寸规格大、挤压力大,导致其工作环境恶劣,在挤压带尖角的扁棒或型材时,由于受到应力集中的影响,容易出现角部开裂而导致成型模失效或报废。特别是角部的圆角半径r越小,应力集中越明显,成型模开裂风险越大。对于这类成型模,开裂是其失效或报废的主要原因。对于5000吨以上的大型或重型挤压机,其成型模大多外径在400mm以上,最大外径可达2000mm,单个成型模重量可达数吨,成型模费用从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成型模失效或报废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2、另外,成型模的端面承受挤压力和工作带承受变形金属的摩擦力,成型模会在两者的合力下发生弹性变形。当成型模不能承受极限应力时,则出现开裂损坏。

3、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延长挤压模具的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压模具加工工艺,用于解决挤压模具使用过程中在角部的应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所述减应孔(12)上与所述模孔(11)相交的圆弧长度≤所述减应孔(12)周长的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成型模(1)的最大外径≤400mm,所述成型模(1)的厚度≥70mm,所述减应孔(12)的直径为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应杆(13)与所述减应孔(12)的长度相同,且所述减应杆(13)与所述减应孔(12)的装配过盈量为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所述减应孔(12)上与所述模孔(11)相交的圆弧长度≤所述减应孔(12)周长的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成型模(1)的最大外径≤400mm,所述成型模(1)的厚度≥70mm,所述减应孔(12)的直径为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应杆(13)与所述减应孔(12)的长度相同,且所述减应杆(13)与所述减应孔(12)的装配过盈量为0.1-0.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具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应孔(12)与所述减应杆(13)的形状均为圆柱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洁王强敖尚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