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及方法技术_技高网

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4162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及方法,包括母机和若干与母机配合的子机;子机包括交流转直流电路和第一接口组件,可独立使用实现直流充电;母机设有多个与所述子机匹配的插槽,每个插槽内设有第二接口组件;当各子机插入母机的插槽内,第一接口组件与第二接口组件对接,以使子机的交流转直流电路接入母机的电路实现整合,母机可整体使用实现直流充电;一机多用,实现多种功率直流充电模式;缓解充电焦虑;实现外置直流快慢充,无需经过OBC,可以节省整车开发成本,减少了汽车质量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充电,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及方法


技术介绍

0、技术背景

1、电动汽车的充电桩按充电方式可分为交流慢充设备、直流快充设备、直流慢充设备。

2、交流慢充充电设备与交流电网连接,只提供电力输出,没有直接充电的功能,需连接车载交流充电系统obc为电动汽车充电,相当于只是一个起了控制电源的作用的供电装置。

3、在当前的充电系统中,国内的交流充电设备主要有两种产品形态,一种是输入电压220v,输入最大电流32a的7kw交流充电桩,输入额电流为8a和13a的缆上控制和保护装置,功率分别为2kw和3.5kw。另外一种是输入电压380v三相电,输出功率为 11kw/22kw的交流充电桩。

4、直流快充充电桩,一般体积较大,其通过内置的转化电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不需要再经过车载交流充电系统,通过高压配电盒转接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由于直流快充充电桩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可以提供足够的功率,输出的电压和电流调整范围大,可以实现快充的要求。大功率直流快充的充电速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直流快充充电桩数量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不适合民用安装,且大功率直流快充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伤害较大,会大幅缩短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因此应用也受到了限制。

5、基于此,为了适应充电的便利性,电动汽车一般搭载车载交流充电系统,并对应设置直流快充插口和交流慢充插口,也设置充电模式转换电路,便于动力电池可以适应多种充电方式。

6、但是车载交流充电系统占用整车布局空间,且开发很复杂,不仅仅大幅度增加了造车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车辆质量隐患的可能。当车载交流充电系统obc发生故障且得不到及时维修后,车辆不能再进行交流慢充。

7、而小功率直流慢充设备应运而生,其输入民用交流电,输出直流电流,利用电动汽车的直流充电口对电动汽车进行慢充。小功率直流慢充设备解决了直流快充充电桩数量因场地及价格原因数量受限的问题,也为车载交流充电系统obc的取消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因其充电速度慢,在汽车充电的实际应用中依旧需要结合直流快充充电桩,才能应对日常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及方法,通过子机和母机的配合使用或子机的独立使用,应对复杂的电动汽车充电工况需求,实现多种模式充电,提高车主体验,解决充电焦虑,同时可以降低车辆制造成本。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包括母机和若干与母机配合的子机;

3、所述子机包括第一壳体和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交流转直流电路;

4、将所述子机的交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外部交流电源,输出端连接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以通过所述子机实现第一模式的直流充电;

5、所述母机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交流输入电路和直流输出电路;

6、所述母机设有总交流输入接口和总直流输出接口,所述总交流输入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电路的输入端,所述总直流输出接口连接所述直流输出电路的输出端;

7、所述母机的第二壳体设有多个与所述子机匹配的插槽,每个插槽内设有分交流输出接口和分直流输入接口,所述分交流输出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输入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分直流输入接口连接所述直流输出电路的输入端;

8、所述子机的第一壳体表面设有子交流输入接口和子直流输出接口,所述子交流输入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子直流输出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

9、将各子机插入母机的插槽内,子交流输入接口对接分交流输出接口,子直流输出接口连接分直流输入接口,各交流转直流电路接入所述交流输入电路和直流输出电路之间,所述总交流输入接口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所述总直流输出电路连接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以通过所述装有子机的母机实现第二模式的直流充电。

10、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壳体表面另设有外接交流输入接口和/或外接直流输出接口,所述外接交流输入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外接直流输出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出端。

11、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壳体呈扁平状,所述插槽位于其厚度的方向的侧部;

12、所述插槽从外到内从上往下倾斜,所述分交流输出接口和分直流输入接口位于插槽的槽底,所述子机自插槽口受重力作用落入插槽内。

13、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插槽设有上导向件和下导向件;

14、所述上导向件和下导向件设有轨道,所述轨道分别与子机的上壁和下壁配合;

15、所述插槽设有弹性锁止件,所述子机的第一壳体设有与弹性锁止件匹配的锁止槽;

16、当所述弹性锁止件进入所述锁止槽,所述子机在插入方向的位置被限定。

17、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壳体为铝材质,且外表面设置有脊状凸出的散热翅片。

18、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壳体的顶壁设有风扇模组,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插槽的对侧设有气流口,所述插槽的槽壁上设有与第二壳体的内腔连通的风口。

19、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插槽底部设有浮动模块;

20、所述浮动模块包括通过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所述分交流输出接口和分直流输入接口设于所述第二活动板上;

21、所述第一活动板弹性连接槽底壁,且可相对槽底壁在插槽内前后、左右弹性活动;

22、所述第二活动板弹性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板,且可相对所第一活动板在插槽内前后、上下弹性活动;

23、所述子机插入插槽时,所述浮动模块根据各接口位置实现适应性调整。

2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包括母机和若干与母机配合的子机;

25、所述子机包括交流转直流电路和第一接口组件,可独立使用实现直流充电;

26、所述母机设有多个与所述子机匹配的插槽,每个插槽内设有第二接口组件;

27、当各子机插入母机的插槽内,第一接口组件与第二接口组件对接,以使子机的交流转直流电路接入母机的电路实现整合,所述母机可整体使用实现直流充电。

28、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第二壳体呈扁平状,所述插槽位于其厚度的方向的侧部;

29、所述第二接口组件位于插槽的槽底,所述第二接口组件位于设于子机的底壁,所述子机的顶壁设有便于握持的提手部;

30、所述插槽从外到内从上往下倾斜,所述子机自插槽口受重力作用落入插槽内。

31、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的优选为:所述插槽底部设有可沿插槽前后、左右、上下活动的浮动模块,所述第二接口组件设置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母机和若干与母机配合的子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表面设有外接交流输入接口,所述外接交流输入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呈扁平状,所述插槽位于其厚度的方向的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设有上导向件和下导向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为铝材质,且外表面设置有脊状凸出的散热翅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底部设有浮动模块;

7.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母机和若干与母机配合的子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呈扁平状,所述插槽位于其厚度的方向的侧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底部设有可沿插槽前后、左右、上下活动的浮动模块,所述第二接口组件设置于所述浮动模块上;当所述子机插入插槽时,所述浮动模块适应性调整以使第一接口组件与第二接口组件对接。

10.电动汽车子母式直流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子机与母机的可拆卸连接和分离实现充电模式的转换;

...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母机和若干与母机配合的子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表面设有外接交流输入接口,所述外接交流输入接口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路的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呈扁平状,所述插槽位于其厚度的方向的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设有上导向件和下导向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为铝材质,且外表面设置有脊状凸出的散热翅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钊黄呈武刘邦彭维峰廖政伟李易燃陈岱岱李海威李鹏张翼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胜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