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0926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9
本技术涉及临时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包括集装箱本体、翻转板和坡道面板,所述集装箱本体为由两侧的侧墙、底板、前门和顶板组成的后端开口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翻转板的内端与所述底板的后端铰接,所述翻转板的外端与所述坡道面板的内端铰接;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若干脚轮,所述翻转板的底部两侧设有若干与所述脚轮高度相等的缓冲支撑脚架。本技术通过坡道面板向外翻转后,其外端能够与地面接触形成斜坡,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如轮椅用户提供了一种便利的进出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无障碍通行的可能性;通过增设无障碍坡道装置,集装箱建筑的适用人群得到了扩大,增加了其普适性和包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临时建筑,尤其涉及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


技术介绍

1、集装箱建筑这种建筑方式的优点在于它的可移动性和快速部署性。然而,尽管这种建筑方式提供了便利性和高效性,但其设计往往缺乏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特别是行动不便的人群,如轮椅用户。现有的集装箱建筑通常采用阶梯进行进出,这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来说,存在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需要无障碍设施的场所,如公共设施或活动场所,这种集装箱建筑的设计明显不足。这就带来了一个技术问题:如何为集装箱建筑提供方便的无障碍通道,使其更适应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2、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通过坡道面板向外翻转后,其外端能够与地面接触形成斜坡,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如轮椅用户提供了一种便利的进出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无障碍通行的可能性;通过增设无障碍坡道装置,集装箱建筑的适用人群得到了扩大,增加了其普适性和包容性。

2、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包括集装箱本体、翻转板和坡道面板,所述集装箱本体为由两侧的侧墙、底板、前门和顶板组成的后端开口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翻转板的内端与所述底板的后端铰接,所述翻转板的外端与所述坡道面板的内端铰接;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若干脚轮,所述翻转板的底部两侧设有若干与所述脚轮高度相等的缓冲支撑脚架。

4、所述翻转板和坡道面板的宽度之和与所述侧墙的高度相等。

5、所述翻转板的外壁上方两侧设有呈“l”形的卡扣,所述侧墙的后端端面两侧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外端套装有能够绕着其旋转的旋转栓,所述旋转栓能够与所述卡扣卡接。

6、所述缓冲支撑脚架包括连接柱和支撑柱,所述连接柱呈圆柱形结构,其顶端与所述翻转板的底部两侧相连,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所述连接柱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柱为橡胶制成。

7、所述侧墙的后端端面上方连接有拉拽绳索,所述拉拽绳索包括钢索、第一调节杆、调节套筒、第二调节杆、固定块、插栓和r形扣,所述钢索的顶端与所述侧墙的后端上方相连,所述钢索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杆的顶端相连,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套筒呈管状结构,其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第二调节杆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下端和第二调节杆的上端与所述调节套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下端连接有所述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所述插栓穿过的栓孔,所述插栓的内端与所述翻转板的两侧壁外端相连,所述插栓的外端外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r形扣卡接的卡接孔;所述侧墙的后端端面上设有用于所述插栓插入的凹槽。

8、所述翻转板的外壁两侧设有呈方形的窗口,所述窗口的内壁外端设有呈方框型的限位框,所述窗口的内端一侧壁与盖板的一侧壁铰接,所述窗口的厚度和限位框的厚度之差与所述盖板的厚度相等。

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0、本技术通过坡道面板向外翻转后,其外端能够与地面接触形成斜坡,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如轮椅用户提供了一种便利的进出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无障碍通行的可能性;通过增设无障碍坡道装置,集装箱建筑的适用人群得到了扩大,增加了其普适性和包容性;

11、本技术通过翻转板和坡道面板能够关闭,增加空间利用的灵活性:坡道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展开或收纳,大大增加了集装箱内部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空间布局调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本体(1)、翻转板(2)和坡道面板(3),所述集装箱本体(1)为由两侧的侧墙(11)、底板(12)、前门和顶板组成的后端开口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翻转板(2)的内端与所述底板(12)的后端铰接,所述翻转板(2)的外端与所述坡道面板(3)的内端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2)和坡道面板(3)的宽度之和与所述侧墙(11)的高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2)的外壁上方两侧设有呈“L”形的卡扣(21),所述侧墙(11)的后端端面两侧设有固定轴(6),所述固定轴(6)的外端套装有能够绕着其旋转的旋转栓(7),所述旋转栓(7)能够与所述卡扣(21)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支撑脚架(5)包括连接柱(51)和支撑柱(52),所述连接柱(51)呈圆柱形结构,其顶端与所述翻转板(2)的底部两侧相连,所述支撑柱(52)的顶端与所述连接柱(51)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柱(52)为橡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11)的后端端面上方连接有拉拽绳索(8),所述拉拽绳索(8)包括钢索(81)、第一调节杆(82)、调节套筒(83)、第二调节杆(84)、固定块(85)、插栓(86)和R形扣(87),所述钢索(81)的顶端与所述侧墙(11)的后端上方相连,所述钢索(8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杆(82)的顶端相连,所述第一调节杆(82)和第二调节杆(84)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调节套筒(83)呈管状结构,其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第二调节杆上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调节杆(82)的下端和第二调节杆(84)的上端与所述调节套筒(83)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84)的下端连接有所述固定块(85),所述固定块(85)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所述插栓(86)穿过的栓孔,所述插栓(86)的内端与所述翻转板(2)的两侧壁外端相连,所述插栓(86)的外端外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R形扣(87)卡接的卡接孔(88);所述侧墙(11)的后端端面上设有用于所述插栓(86)插入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2)的外壁两侧设有呈方形的窗口(9),所述窗口(9)的内壁外端设有呈方框型的限位框(91),所述窗口(9)的内端一侧壁与盖板(92)的一侧壁铰接,所述窗口(9)的厚度和限位框(91)的厚度之差与所述盖板(92)的厚度相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装箱本体(1)、翻转板(2)和坡道面板(3),所述集装箱本体(1)为由两侧的侧墙(11)、底板(12)、前门和顶板组成的后端开口的中空方形结构,所述翻转板(2)的内端与所述底板(12)的后端铰接,所述翻转板(2)的外端与所述坡道面板(3)的内端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2)和坡道面板(3)的宽度之和与所述侧墙(11)的高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2)的外壁上方两侧设有呈“l”形的卡扣(21),所述侧墙(11)的后端端面两侧设有固定轴(6),所述固定轴(6)的外端套装有能够绕着其旋转的旋转栓(7),所述旋转栓(7)能够与所述卡扣(21)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支撑脚架(5)包括连接柱(51)和支撑柱(52),所述连接柱(51)呈圆柱形结构,其顶端与所述翻转板(2)的底部两侧相连,所述支撑柱(52)的顶端与所述连接柱(51)的底端相连,所述支撑柱(52)为橡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建筑内部的无障碍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1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行杨洋王雪强黄景勇王昕霞王逸佳祝泽弘童凌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