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40151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6
本技术公开了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包括热泵本体以及安装在热泵本体内部的四个换热器,四个所述换热器对称固定安装在热泵本体的内部,所述热泵本体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弯管,所述弯管的末端固定贯通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热介质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公用管道本体,所述换热组件的空气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分流管。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换热组件、分流管、抽风组件、提升组件、活动管、布风管、限位组件、传动组件和软管,无需切换工况,只需利用热泵所输出的热量进行除霜,不仅可以降低使用能耗,还能够保证热泵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换热区域较小,热介质流动速度较快,对输入至公用管道内的热介质温度影响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供热供冷装置,尤其涉及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


技术介绍

1、公用管道是指城市或乡镇范围内的用于公用事业或民用的热力管道。由能源站集中制取热水、冷水或蒸汽等冷媒和热媒,通过区域公用管道网提供给最终用户,实现用户制冷或制热要求。能源站一般由锅炉、热电联产设备、电动制冷机组、热力制冷机组、热泵和蓄热(冷)装置等的组合而成。

2、现有技术中热泵是最常见的公用管道供冷供热装置,目前热泵除霜技术为采用四通阀切换,将制热工况转换为制冷工况,原冷凝器切换为蒸发器,室外管翅式蒸发器切换为冷凝器,制冷剂工质在室外管翅式蒸发器(冷凝器)中冷凝放热除霜。即通过四通换向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向进入制冷工况,让压缩机排出的热蒸汽直接进入管翅式换热器以除去翅片表面霜层。但在除霜过程中需消耗原制取的热量及增加压缩机做功,不仅会增加能耗,也使得热泵运行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包括热泵本体以及安装在热泵本体内部的四个换热器,四个所述换热器对称固定安装在热泵本体的内部,所述热泵本体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弯管,所述弯管的末端固定贯通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热介质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公用管道本体,所述换热组件的空气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分流管,且分流管的两个输出端均贯穿热泵本体的外壁延伸至内部,所述分流管的两个输出端均安装有抽风组件,所述分流管的两个输出端均固定贯通有软管,两个所述软管的输出端均固定贯通有活动管,两个所述活动管均与热泵本体之间共同安装有提升组件,两个提升组件均与相邻抽风组件之间共同安装有传动组件,两个所述活动管的外表面两侧均固定贯通有与换热器相匹配的布风管,四个所述布风管的末端均与热泵本体之间共同安装有限位组件。

3、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抽风组件均包括转轴,且转轴与分流管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多个叶轮,可以将空气抽至分流管中,便于为布气管提供风力。

4、进一步的,两个所述传动组件均包括大带轮,所述大带轮的外表面一侧设有与转轴固定连接的小带轮,所述大带轮与小带轮之间共同套设有皮带,有利于提升组件带动抽风组件运行,减少驱动装置的设置,降低制造成本。

5、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提升组件均包括保护壳,且保护壳与热泵本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贯穿至保护壳外表面的连接轴,且连接轴与大带轮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外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热泵本体之间转动连接的丝杆,且活动管螺纹套接在丝杆的外表面,便于驱动活动管上升或下降。

6、进一步的,四个所述布风管包括管体,且管体与活动管之间固定贯通,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有利于热风均匀吹出。

7、进一步的,四个所述限位组件均包括滑轨,且滑轨与热泵本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滑轨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与管体之间固定连接,保证活动管与布风管稳定上升。

8、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保温壳,且保温壳与公用管道本体和弯管之间固定贯通,所述保温壳的内部固定连接s型换热管,且s型换热管与分流管之间固定贯通,所述s型换热管的空气输入端安装有电磁阀,s型换热管可以增加空气在保温壳内停留时长,可以充分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加热。

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0、本技术在使用时,该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通过设置的换热组件、分流管、抽风组件、提升组件、活动管、布风管、限位组件、传动组件和软管,无需切换工况,只需利用热泵所输出的热量进行除霜,不仅可以降低使用能耗,还能够保证热泵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换热区域较小,热介质流动速度较快,对输入至公用管道内的热介质温度影响较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包括热泵本体(1)以及安装在热泵本体(1)内部的四个换热器(8),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换热器(8)对称固定安装在热泵本体(1)的内部,所述热泵本体(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弯管(5),所述弯管(5)的末端固定贯通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热介质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公用管道本体(3),所述换热组件的空气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分流管(2),且分流管(2)的两个输出端均贯穿热泵本体(1)的外壁延伸至内部,所述分流管(2)的两个输出端均安装有抽风组件,所述分流管(2)的两个输出端均固定贯通有软管(11),两个所述软管(11)的输出端均固定贯通有活动管(21),两个所述活动管(21)均与热泵本体(1)之间共同安装有提升组件,两个提升组件均与相邻抽风组件之间共同安装有传动组件,两个所述活动管(21)的外表面两侧均固定贯通有与换热器(8)相匹配的布风管,四个所述布风管的末端均与热泵本体(1)之间共同安装有限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抽风组件均包括转轴(19),且转轴(19)与分流管(2)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9)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多个叶轮(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传动组件均包括大带轮(16),所述大带轮(16)的外表面一侧设有与转轴(19)固定连接的小带轮(20),所述大带轮(16)与小带轮(20)之间共同套设有皮带(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提升组件均包括保护壳(12),且保护壳(12)与热泵本体(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1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机(13),所述电机(13)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贯穿至保护壳(12)外表面的连接轴(14),且连接轴(14)与大带轮(16)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14)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锥齿轮(15),所述第一锥齿轮(15)的外表面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3),所述第二锥齿轮(2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热泵本体(1)之间转动连接的丝杆(6),且活动管(21)螺纹套接在丝杆(6)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布风管包括管体(7),且管体(7)与活动管(21)之间固定贯通,所述管体(7)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出气孔(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限位组件均包括滑轨(9),且滑轨(9)与热泵本体(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滑轨(9)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块(10),且滑块(10)与管体(7)之间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保温壳(4),且保温壳(4)与公用管道本体(3)和弯管(5)之间固定贯通,所述保温壳(4)的内部固定连接S型换热管(24),且S型换热管(24)与分流管(2)之间固定贯通,所述S型换热管(24)的空气输入端安装有电磁阀。

...

【技术特征摘要】

1.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包括热泵本体(1)以及安装在热泵本体(1)内部的四个换热器(8),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换热器(8)对称固定安装在热泵本体(1)的内部,所述热泵本体(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弯管(5),所述弯管(5)的末端固定贯通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热介质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公用管道本体(3),所述换热组件的空气输出端固定贯通有分流管(2),且分流管(2)的两个输出端均贯穿热泵本体(1)的外壁延伸至内部,所述分流管(2)的两个输出端均安装有抽风组件,所述分流管(2)的两个输出端均固定贯通有软管(11),两个所述软管(11)的输出端均固定贯通有活动管(21),两个所述活动管(21)均与热泵本体(1)之间共同安装有提升组件,两个提升组件均与相邻抽风组件之间共同安装有传动组件,两个所述活动管(21)的外表面两侧均固定贯通有与换热器(8)相匹配的布风管,四个所述布风管的末端均与热泵本体(1)之间共同安装有限位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抽风组件均包括转轴(19),且转轴(19)与分流管(2)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9)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多个叶轮(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用管道的供热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传动组件均包括大带轮(16),所述大带轮(16)的外表面一侧设有与转轴(19)固定连接的小带轮(20),所述大带轮(16)与小带轮(20)之间共同套设有皮带(17)。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望雨张鹏飞文雨佳韩耀丞吕江凯李青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新航燃气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