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9843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5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本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设于机舱边梁前方的边梁连接件,以及位于机舱边梁内侧的轮罩加强件。其中,边梁连接件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且边梁连接件的一端与机舱纵梁相连,边梁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机舱边梁前端的传力件相连。轮罩加强件沿整车前后方向由前至后上倾设置,且轮罩加强件的前端与边梁连接件相连,轮罩加强件的后端与前轮罩相连。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边梁连接件的设置,能够通使机舱纵梁和轮罩参与碰撞力的传递,实现多传力路径分解碰撞力,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安全的同时,还减少加强板数量及降低料厚,实现安全及轻量化的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本技术还涉及应用该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前部结构内适于构建有防撞结构和轮罩结构,防撞结构一般用于对车辆的撞击力进行分解吸收,而轮罩结构适于对车胎的振动进行分解吸收,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在车辆小重叠碰撞测试中,车辆以64km/h的速度去撞击重叠面积相当于车身宽度25%的壁障,通过该试验模拟实际汽车行驶中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后的结果。此测试重合度仅有25%,避开了用来吸收溃缩能量的机舱纵梁及副车架,碰撞时,碰撞能量无衰减的传向了a柱及前围板、门槛梁等乘员舱零件,从而降低了乘员舱的完整性,进而影响乘客的安全。

3、现有车身前部结构的防撞梁吸能盒与机舱纵梁对齐,车身机舱边梁在前减震器的位置截至,主要通过机舱边梁内部加强板,a柱内部加强板及补丁板吸收碰撞能量。由于机舱边梁吸能路径距离短,其内腔需增加多个加强板。同时,由于防撞梁及机舱纵梁不参与碰撞能量分解吸收,a柱内部加强板的厚度增加,且需增加多个补丁板,导致车辆成本和车身重量均相应提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书浩潘如顺宗辉刘世根陈颖卞翔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