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平衡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39825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5
本技术涉及动平衡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动平衡支撑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和滑轨,第一固定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底板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板,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与位于右端的支撑板固定连接,两支撑板的上端均通过升降组件连接有支撑座,两支撑板的上端均设置连接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提供给升降组件作业的动力;本技术通过在驱动组件和升降组件的相互配合下,利用驱动组件可以控制两组升降组件同时进行作业,这样不仅会使得左右两端的支撑座可以同时进行高度调节,这时两支撑座高度的一致性更高,不易出现高度不一的情况,且整体设备使用起来还更加的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动平衡机,尤其涉及动平衡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1、动平衡机是测量旋转物体不平衡量大小和位置的机器,电动工具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其中转子由于受材料、制造工艺及装配的影响,存在不平衡,这样,当转子在转动时会产生振动,带来噪音、缩短产品寿命等不良影响,甚至带来危险,因此,必须对转子进行动平衡。

2、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22493513.1的一种转子动平衡支撑装置,通过在第一支架上设有使第一支撑块水平轴向移动的伸缩机构,将第一支撑块设为可移动的支撑方式,并将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设为截面呈半圆环形的壳体结构,能有效的将支撑块伸入到转子光轴部位,从而扩宽支撑位置区域,还能避开支撑块与转子绕组的碰撞、和与太阳轮接触磕碰,有效提高了转子初始不平衡量测量的准确性,同时提高了效率避免多次重复测量。

3、上述专利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调节支撑块的高度时,还需要分别调节左右两端支撑块的高度,然而,这样会比较麻烦,且两端易出现高度不一的问题,因此需要设计动平衡支撑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动平衡支撑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动平衡支撑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和滑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底板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有两个,且均位于底板的上端,位于左端的支撑板固定安装在底板的上端,位于右端的支撑板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与位于右端的支撑板固定连接,两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均通过升降组件连接有支撑座,两支撑板的上端均设置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提供给升降组件作业的动力。

3、进一步,所述滑轨与位于右端的支撑板之间接触的端面形状为t型。

4、进一步,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螺纹筒和螺纹杆,两支撑板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支撑座固定安装在螺纹杆的上端。

5、进一步,两支撑板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耳板,两第一耳板通过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贯穿第二固定架,且螺纹筒与第二固定架转动连接。

6、进一步,所述支撑座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贯穿第二固定架,且导向杆与第二固定架滑动连接。

7、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一固定架、转轴、矩形转动杆和转动筒,位于左端的支撑板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两螺纹筒的圆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位于左端的第二锥齿轮啮合,两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位于左端的第一固定架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矩形转动杆,位于右端的第一固定架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筒,所述矩形转动杆向右延伸至转动筒内,且矩形转动杆与转动筒滑动连接,所述转动筒和转轴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矩形转动杆的端面形状为矩形。

8、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动平衡支撑装置,通过在驱动组件和升降组件的相互配合下,利用驱动组件可以控制两组升降组件同时进行作业,这样不仅会使得左右两端的支撑座可以同时进行高度调节,这时两支撑座高度的一致性更高,不易出现高度不一的情况,且整体设备使用起来还更加的便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动平衡支撑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2)和滑轨(5),所述第一固定板(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3),所述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设置有两个,且均位于底板(1)的上端,位于左端的支撑板(4)固定安装在底板(1)的上端,位于右端的支撑板(4)与滑轨(5)滑动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3)的输出端与位于右端的支撑板(4)固定连接,两所述支撑板(4)的上端均通过升降组件连接有支撑座(6),两支撑板(4)的上端均设置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提供给升降组件作业的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5)与位于右端的支撑板(4)之间接触的端面形状为T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螺纹筒(9)和螺纹杆(21),两支撑板(4)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螺纹筒(9),所述螺纹筒(9)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21),所述支撑座(6)固定安装在螺纹杆(21)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4)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耳板(16),两第一耳板(16)通过第二固定架(17)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9)贯穿第二固定架(17),且螺纹筒(9)与第二固定架(17)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6)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耳板(20),所述第二耳板(2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向杆(19),所述导向杆(19)贯穿第二固定架(17),且导向杆(19)与第二固定架(17)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11)、电机(10)、第一锥齿轮(12)、第二锥齿轮(13)、第三锥齿轮(14)、第一固定架(15)、转轴(18)、矩形转动杆(8)和转动筒(7),位于左端的支撑板(4)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1),所述第二固定板(1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2),两螺纹筒(9)的圆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3),所述第一锥齿轮(12)与位于左端的第二锥齿轮(13)啮合,两支撑板(4)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15),位于左端的第一固定架(15)内部转动连接有转轴(18),所述转轴(18)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矩形转动杆(8),位于右端的第一固定架(15)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筒(7),所述矩形转动杆(8)向右延伸至转动筒(7)内,且矩形转动杆(8)与转动筒(7)滑动连接,所述转动筒(7)和转轴(18)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14),所述第三锥齿轮(14)与第二锥齿轮(13)啮合,所述矩形转动杆(8)的端面形状为矩形。

...

【技术特征摘要】

1.动平衡支撑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2)和滑轨(5),所述第一固定板(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3),所述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设置有两个,且均位于底板(1)的上端,位于左端的支撑板(4)固定安装在底板(1)的上端,位于右端的支撑板(4)与滑轨(5)滑动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3)的输出端与位于右端的支撑板(4)固定连接,两所述支撑板(4)的上端均通过升降组件连接有支撑座(6),两支撑板(4)的上端均设置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提供给升降组件作业的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5)与位于右端的支撑板(4)之间接触的端面形状为t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螺纹筒(9)和螺纹杆(21),两支撑板(4)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螺纹筒(9),所述螺纹筒(9)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21),所述支撑座(6)固定安装在螺纹杆(21)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平衡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支撑板(4)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耳板(16),两第一耳板(16)通过第二固定架(17)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9)贯穿第二固定架(17),且螺纹筒(9)与第二固定架(17)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含辉贺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永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