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无源防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38680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20
本技术公开了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包括杆塔和无源防雷设备,所述杆塔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杆体的下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无源防雷设备包括底座、固定连接单元以及设置在底座和固定连接单元之间的离子发生器,所述底座通过螺栓组件安装在第一连接部的上端,所述固定连接单元上端设置有一根第一导流杆和若干根第二导流杆,所述第一导流杆设置在固定连接单元的中部,若干根所述第二导流杆间隔设置在第一导流杆的四周,所述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末端设置有多根离子聚集针,方便无源防雷设备和智能设备的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防雷设备,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无源防雷系统


技术介绍

1、雷电是带异性电荷的雷云间或是带电荷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现象,其对建筑物自身及内部的设备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传统直击雷防护采用接闪器,俗称“避雷针”,最新版国标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正名为“接闪杆”。接闪杆引雷入地造成的反击、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雷电冲击感应过电压和二次电磁辐射造成的危害仍然存在,尤其在接闪的过程中释放的电涌源会造成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损害。

2、目前的无源防雷设备是利用雷云下行先导电荷与地表感应电荷在达到击穿的瞬间之前,对周边空气进行高强度电离,产生与激励电场强度相等的等离子场,电离过程处于火花状和弧光放电态,产生的等离子向防雷装置外部扩散,对空间电场进行干预。但目前的无源防雷设备没有相关配套的安装结构,也没有任何辅助装置用于安装的用于记录无源防雷设备工作状态的智能设备。现急需一种方便安装智能设备以及便于将无源防雷设备安装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无源防雷系统,通过第二连接部方便安装,通过设置杆体,可将监控工作状态的智能设备安装于杆体。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包括:

3、杆塔,所述杆塔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杆体的下部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4、无源防雷设备,所述无源防雷设备包括底座、固定连接单元以及设置在底座和固定连接单元之间的离子发生器,所述底座通过螺栓组件安装在第一连接部的上端,所述固定连接单元上端设置有一根第一导流杆和若干根第二导流杆,所述第一导流杆设置在固定连接单元的中部,若干根所述第二导流杆间隔设置在第一导流杆的四周,所述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末端设置有多根离子聚集针。

5、本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盘,所述第一连接盘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螺栓组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后与底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盘,所述第二连接盘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孔。

6、本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盘和杆体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二连接盘和杆体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肋。

7、本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离子发生器包括圆筒状的上电极和圆筒状的下电极,所述下电极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上电极设置在所述固定连接单元的下端,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彼此相对的筒口端均在筒口周向上交替形成沿筒壁突出的外突部和沿筒壁凹入的内凹部,且一方电极的外突部与另一方电极的内凹部在数量和位置上一一对应。

8、本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和固定连接单元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上端穿过上电极的圆筒结构后固定于固定连接单元的内底面,支撑立柱的下端穿过下电极的圆筒结构后固定于底座的上端面。

9、本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杆的长度小于第二导流杆的长度。

10、本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末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连接孔,所述离子聚集针的安装端设置有能旋接到第一螺纹连接孔内的第一螺纹段,所述离子聚集针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平台,两个第一平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平台靠近所述第一螺纹段。

11、本技术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连接单元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螺纹连接孔,所述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安装端分别设置有能旋接到第二螺纹连接孔内的第二螺纹段,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靠近所述第二螺纹段。

12、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本技术通过设置带第一连接部、杆体和第二连接部的杆塔,无源防雷设备通过螺栓组件安装在第一连接部的上端,方便无源防雷设备的安装,第二连接部可通过螺栓组件安装到指定位置,指定位置可以是屋顶、塔顶等位置,方便本技术安装,杆体方便安装可将监控工作状态的智能设备,方便智能设备实现记录无源防雷设备工作状态。本技术适用于防雷设备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盘,所述第一连接盘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螺栓组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后与底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盘,所述第二连接盘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盘和杆体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二连接盘和杆体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发生器包括圆筒状的上电极和圆筒状的下电极,所述下电极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上电极设置在所述固定连接单元的下端,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彼此相对的筒口端均在筒口周向上交替形成沿筒壁突出的外突部和沿筒壁凹入的内凹部,且一方电极的外突部与另一方电极的内凹部在数量和位置上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固定连接单元之间设置有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上端穿过上电极的圆筒结构后固定于固定连接单元的内底面,支撑立柱的下端穿过下电极的圆筒结构后固定于底座的上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杆的长度小于第二导流杆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末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螺纹连接孔,所述离子聚集针的安装端设置有能旋接到第一螺纹连接孔内的第一螺纹段,所述离子聚集针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平台,两个第一平台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平台靠近所述第一螺纹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单元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螺纹连接孔,所述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安装端分别设置有能旋接到第二螺纹连接孔内的第二螺纹段,第一导流杆和第二导流杆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靠近所述第二螺纹段。

...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盘,所述第一连接盘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螺栓组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后与底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盘,所述第二连接盘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盘和杆体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二连接盘和杆体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无源防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发生器包括圆筒状的上电极和圆筒状的下电极,所述下电极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上电极设置在所述固定连接单元的下端,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彼此相对的筒口端均在筒口周向上交替形成沿筒壁突出的外突部和沿筒壁凹入的内凹部,且一方电极的外突部与另一方电极的内凹部在数量和位置上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无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华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塔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