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7529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包括:(1)先在地面处按设计方桩尺寸采用人工开挖深度2~4m的矩形施工平台;(2)在方形基坑底部,按设计圆桩尺寸,采用机械成孔方式,开凿圆形桩轮廓(圆形竖井),再人工修边成矩形孔;(3)将钢筋笼置入圆形竖井中,并浇筑混凝土;(4)地面以上方桩采用木模板支模,一次浇筑混凝土完成。所述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或回填土并深入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能有效增强边坡稳定性,适用于上部土体、下部岩层二元地层结构的浅层和中厚层滑坡和路堤、土石坝等土石堆填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具体来讲涉及的是一种抗滑桩及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1、斜坡在强降雨、卸荷裂隙、风化剥蚀、地震等因素叠加作用下易丧失稳定性,引发自然滑坡,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时由于软弱地层、陡坡地段、河流冲刷、坡后汇水、支挡工程不足、老滑坡影响、施工质量欠佳和填方坡率过陡等因素形成的路堤、土石坝等滑坡,于水库、公路、铁路及其城镇周边散布,具有突发性且破坏力大,极大地威胁了民众的生命安全,同时制约着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2、抗滑桩具有抗滑能力强、支挡效果好、设桩位置灵活、对滑坡扰动小等优点,是目前治理滑坡最主要的方法,桩截面一般为矩形。矩形截面抗滑桩受力更优,造价低廉,抗滑桩抗滑效果好,但施工方法主要为人工施工,安全隐患大,且硬岩处开挖困难,存在施工方面的局限性。目前抗滑桩的开挖方法一般是人工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但同时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3、(1)安全性局限,传统人工开挖有可能落石,造成工人伤害,挖孔后孔壁不稳定,有可能造成坍塌,塌方等事故发生。且若挖到管线等设施或地下有毒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造成工人瓦斯气体中毒。

4、(2)施工工期局限,方形抗滑桩人工开挖极慢,若遇到硬岩或比较完整的岩石,那进度更慢。大大增加了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抗滑桩及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为解决方形抗滑桩的施工安全风险大以及施工进度慢的问题,旨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又保证施工安全和抗滑性能。

2、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专利技术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分为三部分,地面以上矩形截面桩(h1)、地面以下人工开挖矩形截面桩孔用作机械作业施工平台(h2)以及下部机械开挖圆形截面桩孔再人工修边(h3),其高度分别h1、h2和h3,其中h1不超过25m,h2取值范围为2~4m,h3取值范围为5~15m,抗滑桩总长度h不超过35m。

3、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的桩孔开挖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开挖为矩形孔,为施工台阶,下部分机械开挖为圆孔,再人工修边成矩形孔。

4、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上部矩形孔横截面长边a和短边b之比a/b取值范围1.2~1.5,下部圆形孔截面直径d与方桩短边b相等。

5、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人工开挖深度2~4m的方桩;在方形基坑底部,按设计圆桩尺寸,采用机械成孔方式,开凿圆形桩轮廓(圆形竖井);将钢筋笼置入圆形竖井中,并浇筑混凝土;地面以上方桩采用木模板支模,一次浇筑混凝土完成。

6、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上土下岩二元地层结构的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上部土层厚度范围大于2m,在土层厚度大于2m小于4m时,矩形孔开挖深度等于土层厚度;层厚度大于4m时,h2取4m;桩柱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抗滑桩间距为3~5倍桩径(中对中);在矩形台阶上进行机械圆孔开挖,机械成圆孔2m后,查看地下岩土体稳定性与有害气体释放后,再进行人工下井修边开挖,开挖后做护壁支护,支护稳定后机械旋挖取土桶取土除渣。待稳定,重复上一施工步骤。

7、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类型属于悬臂抗滑桩,由钢筋笼和支模现浇混凝土而成。

8、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的桩身为矩形截面,在浅层和中厚层滑坡中,上部土层由人工开挖出2~4m矩形台阶,再由机械旋挖机开挖成圆孔,排除有毒气体与不良地质坍塌危险后,人工修边为与矩形台阶尺寸一致的矩形孔。

9、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如下:在地面处按设计方桩尺寸,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开挖出方桩基坑,其开挖深度为h2,基坑深度不大于4m;在方桩内采用机械开挖出圆桩基坑,其中,圆桩基坑的直径等于矩形基坑的短边,根据设计的钢筋在基坑中放入相应钢筋笼;地面以上方桩采用木模板支模,整个抗滑桩一次浇筑混凝土成为整体。

10、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抗滑桩及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为解决方形抗滑桩的施工安全风险大以及施工进度慢的问题,旨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又保证施工安全和抗滑性能。本专利技术融合了圆形孔机械开挖快速省时与矩形孔人工修边安全的优点,节省了工时的同时又提高了施工安全性,人工开挖仅在2~4m,施工安全,圆形截面采用机器钻孔,施工方便快捷,能将抗滑桩有效锚固在基岩中,适用于治理多种类型的滑坡、路堤、土石坝等,且满足所需要的抗滑推力的情况下,其造价远低于各类传统抗滑桩,将材料价值最大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构造抗滑桩,分为三部分,地面以上矩形截面桩、地面以下矩形截面桩以及下部圆形截面桩,其高度分别h1、h2和h3,其中h1不超过25m,h2取值范围为2~4m,h3取值范围为5~15m,抗滑桩总长度H不超过35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的桩孔开挖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开挖为矩形孔,为施工台阶,下部分机械开挖为圆孔,再人工修边成矩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上部矩形孔横截面长边a和短边b之比a/b取值范围1.2~1.5,下部圆形孔截面直径D与方桩短边b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人工开挖深度2~4m的方桩;在方形基坑底部,按设计圆桩尺寸,采用机械成孔方式,开凿圆形桩轮廓(圆形竖井);将钢筋笼置入圆形竖井中,并浇筑混凝土;地面以上方桩采用木模板支模,一次浇筑混凝土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上土下岩二元地层结构的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上部土层厚度范围大于2m,在土层厚度大于2m小于4m时,矩形孔开挖深度等于土层厚度;层厚度大于4m时,h2取4m;桩柱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抗滑桩间距为3~5倍桩径(中对中);在矩形台阶上进行机械圆孔开挖,机械成圆孔2m后,查看地下岩土体稳定性与有害气体释放后,再进行人工下井修边开挖,开挖后做护壁支护,支护稳定后机械旋挖取土桶取土除渣,待稳定,重复上一施工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对应的抗滑桩类型属于悬臂抗滑桩,由钢筋笼和支模现浇混凝土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的桩身为矩形截面,在浅层和中厚层滑坡中,上部土层由人工开挖出2~4m矩形台阶,再由机械旋挖机开挖成圆孔,排除有毒气体与不良地质坍塌危险后,人工修边为与矩形台阶尺寸一致的矩形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工艺施工时:在地面处按设计方桩尺寸,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开挖出方桩基坑,其开挖深度为h2,基坑深度不大于4m;在方桩内采用机械开挖出圆桩基坑,其中,圆桩基坑的直径等于矩形基坑的短边,根据设计的钢筋在基坑中放入相应钢筋笼;地面以上方桩采用木模板支模,整个抗滑桩一次浇筑混凝土成为整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构造抗滑桩,分为三部分,地面以上矩形截面桩、地面以下矩形截面桩以及下部圆形截面桩,其高度分别h1、h2和h3,其中h1不超过25m,h2取值范围为2~4m,h3取值范围为5~15m,抗滑桩总长度h不超过35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的桩孔开挖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开挖为矩形孔,为施工台阶,下部分机械开挖为圆孔,再人工修边成矩形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抗滑桩上部矩形孔横截面长边a和短边b之比a/b取值范围1.2~1.5,下部圆形孔截面直径d与方桩短边b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人工开挖深度2~4m的方桩;在方形基坑底部,按设计圆桩尺寸,采用机械成孔方式,开凿圆形桩轮廓(圆形竖井);将钢筋笼置入圆形竖井中,并浇筑混凝土;地面以上方桩采用木模板支模,一次浇筑混凝土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滑桩方桩挖圆孔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上土下岩二元地层结构的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上部土层厚度范围大于2m,在土层厚度大于2m小于4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衍翰李飘周福川张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