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7053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4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包括:连续油管作业车、双驱动油管滚筒和井口装置辅助撬;所述连续油管作业车包括动力单元、液压系统、控制单元、副车架总成和支腿总成;所述副车架总成设置在底盘车上,为四段式高低矩形梁,呈前高后低状;控制室高台上设置有控制室;控制室通过升降装置与控制室高台相连接;控制室设置有进出门;进出门设置有蹬舱通道。本技术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布局合理,操作方便,能够供足够空间,确保注入头安全可靠运输,保证设备其余部件使用、维护方便,满足车辆道路运输条件;重量载荷分配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开采设备,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


技术介绍

1、我国油田情况复杂,不同环境、地质、作业工艺对于设备的指标高、要求多,促使设备厂商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反馈升级换代,随着国内油田开发的进程连续油管逐渐由360型发展到630型得到广泛应用。而现在750型注入设备的研发成功,更将提升力提高到75吨,为更高难度的作业工艺提供成功的基础。

2、随着超深井的工程难度增加,对于设备的性能指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深井的高深度高温高压的作业环境,一则,要求使用足够长度的连续油管并保持连续油管的钻进能力以及承受自身重量;再者,因为井内高温、高压的特殊环境,需要增加壁厚、管径和钢级来提高强度。

3、随着作业设备性能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带来部件尺寸的增加,如何妥善运载并且满足道路运输条件成为了设备应用的主要矛盾,车载设备因其通过性好,越野能力强广受市场欢迎,但车辆产品道路运输要求其整车尺寸进行限制,故而如何解决尺寸矛盾尤为重要。

4、油田设备行业中的连续油管作业装备,多为拖车式上装结构,无法满足国内道路运输条件,常见的简单布置结构已不能满足设备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布局合理,能够容纳注入头运输,保证设备其余部件使用、维护方便,满足车辆道路运输条件,重量载荷分配合理的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

2、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

>4、包括:连续油管作业车、双驱动油管滚筒和井口装置辅助撬;

5、所述连续油管作业车包括:动力单元、液压系统、控制单元、副车架总成、后防护总成、注入头总成和支腿总成;

6、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底盘车和底盘车发动机,所述副车架总成设置在底盘车上,为四段式高低矩形梁,呈前高后低状;

7、副车架总成包括:前端高台,前端高台与控制室高台相连接;控制室高台与前高平台相连接;前高平台与后低平台相连接;

8、前端高台为三角形结构,顶部用于安装液压油箱和液压油散;

9、控制室高台为矩形框架结构,顶部用于安装控制室;

10、前高平台和后低平台为方管拼焊,前高后低;

11、前端高台、控制室高台和前高平台底部设置有贯穿前后的主通梁;

12、主通梁包括:纵梁和横梁;两根长纵梁外平面平面与底盘车主梁外平面平齐;

13、前高平台和后低平台高度差通过坡度板过渡;

14、所述副车架总成通过第一副梁固定件和第二副梁固定件与底盘车主梁相连接;

15、第一副梁固定件为板式结构,底部设置有螺栓孔,顶部设置有塞焊孔;

16、第二副梁固定件为长板式结构,底部均匀布置螺栓孔用于与主梁相连接,中间部位开塞焊孔,底盘车主梁两侧通过底部螺栓孔与第二副梁固定件相连接;第二副梁固定件两侧板面与主梁顶部形成u型槽,副车架的主通梁设置于u型槽内;

17、控制室高台上设置有控制室;

18、控制室通过升降装置与控制室高台相连接;

19、升降装置为设置在控制室四角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沿竖直方向设置;

20、控制室与液压油缸活塞杆相连接;液压油缸缸体与控制室高台相连接;

21、控制室主驾侧设置有进出门;

22、进出门设置有蹬舱通道;

23、蹬舱通道包括设置在进出门底部的抽拉滑轨平台;

24、抽拉滑轨平台下方设置有翻转踏板;

25、翻转踏板一端与控制室高台铰链连接;

26、抽拉滑轨平台底部悬挂有抽拉短梯;

27、抽拉短梯抽出后下端设置于翻转踏板表面;

28、翻转踏板尾端悬挂挂梯;

29、优选的,所述支腿总成包括矩形排架和支撑架;

30、矩形排架设置在底盘车尾梁底部,矩形排架通过支撑架吊装在底盘车主梁两侧,中间设置有用于放置短支腿的半圆弧沟槽;

31、矩形排架倾斜放置,前低后高;

32、半圆弧沟槽内设置短支腿,排架底部设有圆环用于对短支腿进行径向限位;

33、排架顶部设有翻转限位装置用于对短支腿进行轴向限位。

34、优选的,后防护总成设置于车辆最后端,甩出式结构;

35、副车架总成后部设置两根下探支撑梁,下探支撑梁每侧开有三个安装孔;

36、后防护总成设置有前端支撑臂,前端支撑臂与下探支撑梁铰链连接;

37、所述后防护总成中部设有翻转踏板,踏板采用矩形框架结构。

38、优选的,所述注入头总成包括:注入头、导向鹅颈、前托架、后支撑、注入头底座、机械支撑和双级油缸;

39、所述注入头总成整体设置于车尾端,向前贯穿整个车体中间部位;所述导向鹅颈安装在注入头顶部中间位置;注入头安装在注入头底座上,通过4根销轴固定;注入头底座通过导向销轴与后支撑连接,绕导向销轴转动;注入头底座设置油缸耳套通过销轴与双级油缸进行连接,随双级油缸的伸缩进行转动;所述机械支撑与注入头底座之间通过吊装链条连接;所述注入头底座为矩形框架结构,两侧采用双层三角形腰型板作为支撑,顶部焊接平面板,底部沿斜边焊接连接板;所述4根销轴焊接在横梁4角,由上贯穿至底板焊接,销轴固定孔方向相同;所属底座底部后端焊接半圆耳板座;所述底座前方设有两组双耳板作为机械支撑固定板;所述注入头底座后部设有辅助滚轮;所述导向销轴采用中碳钢表面加耐磨涂层,带有限位孔;导向销轴中心轴上设有注油润滑口,润滑油口设有螺纹;内部设有油道。

40、优选的,所述注入头控制软管滚筒和防喷器控制软管滚筒用于缠绕和收放注入头控制管线和防喷器控制管线;

41、注入头控制软管滚筒和防喷器控制软管滚筒上下叠加放置;防喷器控制软管滚筒置于注入头控制软管滚筒顶部。

42、优选的,双驱动油管滚筒包括:滚筒体、滚筒架、排管臂总成、传动总成、导向器总成;

43、所述滚筒体采用加厚方管作为结构主体,内外附有外挡板,内部方管交接处增设加强板;

44、所述传动装置通过滚筒体转动带动链轮旋转,通滚子链为排管装置提供动力,并带动导向器左右移动;

45、所述双驱动油管滚筒一侧采用减速机和液压马达直驱的方式提供滚筒转动扭矩,另一侧采用减速机和一级链传动提供动力。

46、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47、本专利技术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布局合理,操作方便,能够供足够空间,确保注入头安全可靠运输,保证设备其余部件使用、维护方便,满足车辆道路运输条件;重量载荷分配合理。

48、本专利技术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翻转踏板运输状态时,也作为安全门对短支腿进行限位,预防车辆突然前进加速时短支腿窜出;控制室可升降,作业时升至顶端,底部空间变大,方便观察及检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注入头控制软管滚筒(112)和防喷器控制软管滚筒(113)用于缠绕和收放注入头控制管线和防喷器控制管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连续油管作业机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春雷宋亮田国徽刘传滨陈付坤侯玉文杨帅
申请(专利权)人:华信唐山石油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