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6156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包括撑板、底座和抬底组件,所述底座包括相对布置的左部和右部,所述撑板位于所述左部和所述右部之间;所述抬底组件包括凹凸配合的第一抬底杆和第二抬底杆,所述第一抬底杆和所述第二抬底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左部和所述右部转动相连,所述第一抬底杆和所述第二抬底杆的自由端均位于所述撑板上方;所述第一抬底杆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抬底杆的自由端能在外力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撑板相接和相对滑动,以带动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撑板升降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具有高度方向占用空间小、结构稳定可靠、抬底幅度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煤层开采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


技术介绍

1、近几年煤矿综采支护发展迅速,支架附属装置及功能越来越多。抬底机构是支架的一种附属装置,在工作面液压支架移架的过程中,抬底装置用于将液压支架抬起。在极薄煤层工作面设备选型中,受煤层尺寸影响,常用到的设备例如液压支架等的尺寸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相关技术中的液压支架抬底机构为竖直设置在支架底座前部的单千斤顶结构,通过单千斤顶的推出动作拉动抬底结构件实现抬底。但由于工作面工作时环境恶劣,这样的结构容易造成抬底千斤顶的损坏。尤其应用在极薄煤层支架时,没有足够的空间对抬底千斤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另外,该抬底机构的整体高度较高,占用的空间较大,尤其不适用于极薄煤层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2、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3、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该抬底机构具有动力稳定可靠、抬底幅度大、占用空间小的优点。

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包括撑板、底座和抬底组件,所述底座包括相对布置的左部和右部,所述撑板位于所述左部和所述右部之间;所述抬底组件包括凹凸配合的第一抬底杆和第二抬底杆,所述第一抬底杆和所述第二抬底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左部和所述右部转动相连,所述第一抬底杆和所述第二抬底杆的自由端均位于所述撑板上方;所述第一抬底杆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抬底杆的自由端能在外力作用下转动至与所述撑板相接和相对滑动,以带动所述底座相对于所述撑板升降移动。

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通过驱动凹凸配合的第一抬底杆和第二抬底杆转动的方式可以将底座相对布置的左部和右部相对于撑板撑起,底座相对于撑板升降移动,即实现抬底作业。与相关技术中的单个千斤顶拉动底座升降移动的方式相比,该抬底机构更加稳定可靠,在实现相同抬底幅度的情况下在高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更小;在占用相同空间的情况下提供更大的抬底幅度。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抬底杆的自由端两侧部分向内凹陷并形成插头,所述第二抬底杆的自由端中部向内凹陷并形成供所述插头插入的贯穿式插槽,所述第一抬底杆经所述插头与所述第二抬底杆凹凸配合。上述形成于第一抬底杆自由端的插头和形成于第二抬底杆自由端的贯穿式插槽可以通过凹凸配合的方式实现第一抬底杆和第二抬底杆相互插接并部分重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该抬底机构在高度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达到在有限空间内增大抬底范围的目的,更适用于极薄煤层。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头和所述贯穿式插槽的连接处存在接触表面。上述插头和贯穿式插槽可以通过形成于连接处的接触表面达到紧密接触的效果,上述第一抬底杆和第二抬底杆可以同时承受抬底过程中所产生的侧向荷载,以提高该抬底机构的整体强度和可靠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可伸缩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转动设置于所述左部和所述右部上,所述第一抬底杆和所述第二抬底杆分别与位于所述左部和所述右部上的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本专利技术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可以通过上述两个相对布置的驱动件实现对第一抬底杆和第二抬底杆的分别驱动,从而提供更加可靠且强大的抬底驱动力。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铰接耳板,所述铰接耳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布置于所述左部和所述右部,所述驱动件经所述铰接耳板与所述底座可枢转地相连。本专利技术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可以通过铰接耳板实现驱动件与底座的铰接,确保驱动件有足够的灵活度来实现伸缩移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千斤顶。本专利技术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中的驱动件设置为千斤顶,可以进一步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确保抬底力量来源稳定。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抬底杆背向所述插头的一侧形成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左部和所述驱动件分别经所述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与所述第一抬底杆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抬底杆背向所述贯穿式插槽的一侧形成第三铰接部和第四铰接部,所述右部和所述驱动件分别经所述第三铰接部和第四铰接部与所述第二抬底杆可枢转地相连。本专利技术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中的第一抬底杆和第二抬底杆可以分别通过上述铰接部实现与底座和驱动件的铰接,进而达到抬底杆在驱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底座转动的效果。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铰接部和所述第四铰接部均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连接板。本专利技术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中形成于第二铰接部和第四铰接部上的并排连接板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该装置的整体强度。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抬底杆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抬底杆的自由端与所述撑板相接触的侧缘均为平滑曲面。本专利技术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中形成于上述抬底杆与撑板相接触部分的平滑曲面可以确保撑板不会在抬底杆下压和移动过程中受损。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抬底杆和/或所述第二抬底杆为条形或近似三角形的结构。本专利技术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中的抬底杆可以通过上述结构来实现转动和相对滑动,进而完成抬底动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底杆(4)的自由端两侧部分向内凹陷并形成插头(41),所述第二抬底杆(5)的自由端中部向内凹陷并形成供所述插头(41)插入的贯穿式插槽(51),所述第一抬底杆(4)经所述插头(41)与所述第二抬底杆(5)凹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41)和所述贯穿式插槽(51)的连接处存在接触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伸缩的驱动件(6),所述驱动件(6)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转动设置于所述左部(2)和所述右部(3)上,所述第一抬底杆(4)和所述第二抬底杆(5)分别与位于所述左部(2)和所述右部(3)上的所述驱动件(6)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铰接耳板(7),所述铰接耳板(7)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布置于所述左部(2)和所述右部(3),所述驱动件(6)经所述铰接耳板(7)与所述底座可枢转地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6)为千斤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底杆(4)背向所述插头(41)的一侧形成第一铰接部(42)和第二铰接部(43),所述左部(2)和所述驱动件(6)分别经所述第一铰接部(42)和第二铰接部(43)与所述第一抬底杆(4)可枢转地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铰接部(43)和所述第四铰接部(53)均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连接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底杆(4)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抬底杆(5)的自由端与所述撑板(1)相接触的侧缘均为平滑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底杆(4)和/或所述第二抬底杆(5)为条形或近似三角形的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抬底杆(4)的自由端两侧部分向内凹陷并形成插头(41),所述第二抬底杆(5)的自由端中部向内凹陷并形成供所述插头(41)插入的贯穿式插槽(51),所述第一抬底杆(4)经所述插头(41)与所述第二抬底杆(5)凹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41)和所述贯穿式插槽(51)的连接处存在接触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伸缩的驱动件(6),所述驱动件(6)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转动设置于所述左部(2)和所述右部(3)上,所述第一抬底杆(4)和所述第二抬底杆(5)分别与位于所述左部(2)和所述右部(3)上的所述驱动件(6)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抬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铰接耳板(7),所述铰接耳板(7)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布置于所述左部(2)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英王鹏飞马端志李团结马骋刘德健马梓焱刘明川徐亚军张德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