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卸料平台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卸料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599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卸料平台,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包括悬挑梁和吸能销,建筑结构具有结构梁,结构梁朝向建筑结构外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与悬挑梁的一端的端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悬挑梁远离结构梁的一端悬空,结构梁与悬挑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悬挑梁与结构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槽正对的第二安装槽;吸能销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部,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安装槽内部,吸能销上设有应变计,应变计的工作端与结构梁和悬挑梁的贴合面对应,该平台利用应变计对结构梁与悬挑梁连接处的应力做实时监测,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卸料平台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建筑建造的技术主要分为现浇混凝土技术与装配式技术。在现浇建筑中,所有建筑用料均为现场成型,建筑材料需要输送到指定的位置;在装配式建筑中,各个施工节点往往也需要进行湿接处理,因此,无论是对于现浇建筑还是装配式建筑,送料都是关键环节。而在送料环节中,卸料平台是建筑与用料的中转平台,在工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卸料平台多为悬挑式平台,且大多是临时搭建的简易平台,而且在平台的各个连接处一般为焊接或普通螺栓连接,平台整体一般使用钢材,当卸料平台上的物料质量较大,超过限定值时,钢材首先会达到屈服强度,发生形变,但由于缺少数字化的感应装置,此时卸料平台连基础的变形程度较小,难以从外部辨识,因此工人仍会继续施工,并且由于没有用于吸能的结构,当物料的质量继续增加,钢材达到极限强度时,卸料平台连接处附近的结构就会突然发生断裂,悬挑的平台也会相对于竖直的平台发生倾覆,进而引发危险,安全性较差。因此,亟需一种安全性更强的卸料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卸料平台,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卸料平台的安全性更强。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卸料平台,包括悬挑梁和吸能销,建筑结构具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朝向所述建筑结构外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悬挑梁的一端的端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悬挑梁远离所述结构梁的一端悬空,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悬挑梁与所述结构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正对的第二安装槽;所述吸能销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部,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部,所述吸能销上设有应变计,所述应变计的工作端与所述结构梁和所述悬挑梁的贴合面对应。

4、优选的,所述吸能销包括销体和两个吸能组件,所述销体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部,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部,所述应变计设置于所述销体中部的侧面上,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应变计的两侧,各所述吸能组件分别自所述销体的两端沿所述销体的侧面向所述工作端延伸,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各自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销体上,所述吸能组件具有弹性。

5、优选的,还包括封口梁,所述悬挑梁在所述结构梁上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所述悬挑梁远离所述结构梁的端部为悬臂端,所述封口梁的两端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悬挑梁各自的悬臂端固定连接。

6、优选的,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7、优选的,第一安装槽的内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上侧分别与所述结构梁和所述悬挑梁的顶面贯通;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侧面贴合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贯通并拼接形成总安装槽,所述销体沿自身长度方向在所述应变计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周向边沿均突出所述销体的侧面,所述吸能销自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顶部放入所述总安装槽后,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所述应变计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远离所述悬挑梁的一侧贴合,所述第二限位板靠近所述应变计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远离所述结构梁的一侧贴合。

8、优选的,各所述吸能组件均为弹簧且均套设在所述销体的外部,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各自靠近所述销体端部的一端均通过固定帽固定连接在所述销体上,各自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销体的外侧面上。

9、优选的,还包括斜支撑件,所述斜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悬挑梁的一侧连接,另一端向斜下方延伸并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一侧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斜支撑件与所述结构梁连接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11、优选的,还包括角支撑件和承托件,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一侧与所述悬挑梁的下侧形成一个夹角,所述角支撑件自所述夹角的顶点处分别沿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与所述悬挑梁的下侧面延伸并形成两个板体,两个所述板体分别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和所述悬挑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承托件固定连接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上,所述承托件的上侧与所述角支撑件的下端接触。

12、优选的,所述角支撑件为角钢,两个所述板体分别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和所述悬挑梁的下侧面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

13、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卸料平台,通过在结构梁和悬挑梁的连接处设置吸能销,卸料平台承载物料时,吸能销上的应变计就能够与结构梁和悬挑梁共同受力并共同形变,并测量吸能销对应结构梁与悬挑梁连接处的应力值,当应力值较大,达到预警数值时,便需要停止工作并减小平台承载物料的质量,由此便提高平台的安全性。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卸料平台,利用应变计实时监测平台的承力情况,提前预警,安全性更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挑梁和吸能销,建筑结构具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朝向所述建筑结构外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悬挑梁的一端的端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悬挑梁远离所述结构梁的一端悬空,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悬挑梁与所述结构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正对的第二安装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销包括销体和两个吸能组件,所述销体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部,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部,所述应变计设置于所述销体中部的侧面上,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应变计的两侧,各所述吸能组件分别自所述销体的两端沿所述销体的侧面向所述工作端延伸,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各自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销体上,所述吸能组件具有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口梁,所述悬挑梁在所述结构梁上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所述悬挑梁远离所述结构梁的端部为悬臂端,所述封口梁的两端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悬挑梁各自的悬臂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槽的内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上侧分别与所述结构梁和所述悬挑梁的顶面贯通;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侧面贴合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贯通并拼接形成总安装槽,所述销体沿自身长度方向在所述应变计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周向边沿均突出所述销体的侧面,所述吸能销自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顶部放入所述总安装槽后,所述第一限位板靠近所述应变计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远离所述悬挑梁的一侧贴合,所述第二限位板靠近所述应变计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远离所述结构梁的一侧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吸能组件均为弹簧且均套设在所述销体的外部,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各自靠近所述销体端部的一端均通过固定帽固定连接在所述销体上,各自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销体的外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支撑件,所述斜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悬挑梁的一侧连接,另一端向斜下方延伸并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一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支撑件与所述结构梁连接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支撑件和承托件,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一侧与所述悬挑梁的下侧形成一个夹角,所述角支撑件自所述夹角的顶点处分别沿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与所述悬挑梁的下侧面延伸并形成两个板体,两个所述板体分别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和所述悬挑梁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承托件固定连接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上,所述承托件的上侧与所述角支撑件的下端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支撑件为角钢,两个所述板体分别与所述结构梁靠近所述悬挑梁的侧面和所述悬挑梁的下侧面通过高强螺栓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挑梁和吸能销,建筑结构具有结构梁,所述结构梁朝向所述建筑结构外的一侧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悬挑梁的一端的端面贴合并固定连接,所述悬挑梁远离所述结构梁的一端悬空,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悬挑梁与所述结构梁的贴合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正对的第二安装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销包括销体和两个吸能组件,所述销体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部,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部,所述应变计设置于所述销体中部的侧面上,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应变计的两侧,各所述吸能组件分别自所述销体的两端沿所述销体的侧面向所述工作端延伸,两个所述吸能组件各自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销体上,所述吸能组件具有弹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口梁,所述悬挑梁在所述结构梁上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所述悬挑梁远离所述结构梁的端部为悬臂端,所述封口梁的两端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悬挑梁各自的悬臂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通过高强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槽的内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内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的上侧分别与所述结构梁和所述悬挑梁的顶面贯通;所述结构梁与所述悬挑梁的侧面贴合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贯通并拼接形成总安装槽,所述销体沿自身长度方向在所述应变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凯李治黄伟灼于晓辉翁运昊刘兵覃健桂林百川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