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技术_技高网

一种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4035682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制备方法包括:将硅颗粒加入碳纳米管分散液中,混合后得到第一混合液;将聚丙烯腈溶液加入所述第一混合液中,混合后得到第二混合液;将所述第二混合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复合颗粒;在惰性气氛中对所述复合颗粒进行热处理,使所述聚丙烯腈转化为环化聚丙烯腈,得到硅负极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工艺简单,提高了碳纳米管的使用效率,有利于硅负极材料的容量发挥,有效防止硅负极材料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新的活性界面,增强其循环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1、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锂离子电池(libs)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于其它已经商业化的二次电池体系,libs具有更高的能量、功率密度以及更长的循环寿命。目前,商用libs的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而石墨负极的实际容量已经接近于其理论比容量上限(372mah·g-1)。

2、硅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且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室温下为3579mah·g-1),被认为目前最有可能取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硅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会引起极大的体积变化(高达300%),从而导致电极表面的硅材料粉化而从集流体上脱落,使得活性物质相互之间、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失去电接触,并且还会不断形成新的固体电解质膜(sei),最终导致库伦效率降低,容量快速衰减,电化学性能下降。

3、现有硅负极制备技术中,常使用碳材料包覆来提升其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虽然碳材料包覆能够提升硅负极颗粒的导电性,并增强硅负极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但是在制备得到极片中,硅负极颗粒之间仅通过点对点接触,不利于储锂反应过程中电子的快速传导,导致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不佳。而为了减轻极片的体积膨胀,通常将硅负极与石墨负极复配使用,同时,为了提高硅负极颗粒之间的导电性,会在匀浆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碳纳米管(cnts),以构建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然而,在匀浆的工艺过程中加入cnts,会导致cnts不可避免地分散到石墨颗粒的表面,但是石墨自身的导电性优异,不需要额外的cnts来提升导电性,从而降低cnts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提高cnts使用效率的硅负极材料制备方法,以提升硅负极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步骤s1、将硅颗粒加入碳纳米管分散液中,混合后得到第一混合液;

4、步骤s2、将聚丙烯腈溶液加入所述第一混合液中,混合后得到第二混合液;

5、步骤s3、将所述第二混合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复合颗粒;

6、步骤s4、在惰性气氛中对所述复合颗粒进行热处理,使所述聚丙烯腈转化为环化聚丙烯腈,得到硅负极材料。

7、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碳纳米管分散液包括碳纳米管和分散介质,所述硅颗粒与所述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99.9:1-99:1。

8、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所述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和/或,所述碳纳米管分散液中所述碳纳米管的浓度为0.1-0.4wt%。

9、优选地,所述硅颗粒的粒径d50为0.3-0.8μm。

10、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所述聚丙烯腈溶液包括聚丙烯腈和溶剂,所述聚丙烯腈和所述硅颗粒的质量比为1:9-3:97。

11、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2之后,在所述步骤s3之前,还包括:

12、将所述第二混合液的粘度调节至100-150cp,得到混合浆料;

13、所述步骤s3包括:

14、将所述混合浆料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所述复合颗粒。

15、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采用氮气闭式循环喷雾干燥机对所述第二混合液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200-400℃,进料速度为1-5l/h。

16、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热处理温度为300-400℃,热处理时间为8-12h,升温速率为1-5℃/min。

17、本专利技术通过液相包覆方式,将硅颗粒、碳纳米管分散液和聚丙烯腈溶液混合,经过喷雾干燥后形成同时包含硅颗粒、碳纳米管和聚丙烯腈的复合颗粒,再经过热处理使聚丙烯腈转变为环化聚丙烯腈,环化聚丙烯腈具有良好的柔性,不仅能够作为包覆材料,同时也能作为粘结剂将碳纳米管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硅颗粒表面,制备工艺简单,并不需要在匀浆过程中加入碳纳米管,避免了碳纳米管分散到石墨表面,影响碳纳米管使用效率的问题,降低了碳纳米管的材料成本。通过将碳纳米管固定在硅颗粒表面,能够使硅颗粒之间形成三维导电网络,提升电子传导效率,从而有利于硅负极材料的容量发挥,环化聚丙烯腈保持了聚合物的柔性,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长径比,由碳纳米管组装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具有较好的柔性,从而防止硅负极材料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新的活性界面,有效地增强硅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硅负极材料,采用如上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所述硅负极材料包括硅颗粒、环化聚丙烯腈和碳纳米管;

19、所述环化聚丙烯腈包覆所述硅颗粒和所述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附着在所述硅颗粒表面,且所述碳纳米管在多个所述硅颗粒之间形成三维导电网络。

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硅负极材料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如上所述的硅负极材料。

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碳纳米管分散液包括碳纳米管和分散介质,所述硅颗粒与所述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99.9:1-9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和/或,所述碳纳米管分散液中所述碳纳米管的浓度为0.1-0.4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颗粒的粒径D50为0.3-0.8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聚丙烯腈溶液包括聚丙烯腈和溶剂,所述聚丙烯腈和所述硅颗粒的质量比为1:9-3:9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之后,在所述步骤S3之前,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采用氮气闭式循环喷雾干燥机对所述第二混合液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200-400℃,进料速度为1-5L/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热处理温度为300-400℃,热处理时间为8-12h,升温速率为1-5℃/min。

9.一种硅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所述硅负极材料包括硅颗粒、环化聚丙烯腈和碳纳米管;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硅负极材料。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碳纳米管分散液包括碳纳米管和分散介质,所述硅颗粒与所述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99.9:1-99: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和/或,所述碳纳米管分散液中所述碳纳米管的浓度为0.1-0.4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颗粒的粒径d50为0.3-0.8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聚丙烯腈溶液包括聚丙烯腈和溶剂,所述聚丙烯腈和所述硅颗粒的质量比为1:9-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陈煜陈春辉门方金则兵潘裕张莹田志松王鹏刘文强赵福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