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5593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培养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在不同时期进行红蓝混合光照射,且配合调控红蓝混合光的光照强度,以及在转色期黑暗培养阶段额外喷施外源营养液等措施,有效促进了金耳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和金耳子实体整体直径变大,并在转色期充分刺激菌体发生转色反应,使得金耳子实体性状好、生长周期短,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金耳栽培技术存在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的问题,满足现代农业精细化管理及高效率产出的需求,适合用于金耳工厂化栽培进行推广,对于推动金耳栽培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尤其涉及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金耳作为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目前金耳在我国很多省份均得到了广泛的栽培,但是,由于金耳对适生环境要求较为苛刻,在实际生产中常因管理不当而造成金耳生长速度慢、出耳时间不整齐、转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对金耳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金耳高质量标准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金耳学名naematelia aurantialba,是耳包革科、耳包革属大型真菌,但金耳子实体的生长必须依靠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才可以完成,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的菌种为上述两种菌株构成的混合菌种。在金耳子实体中,最外层的黄色部分为金耳子实层,金耳子实体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光照才能使最外层子实层变成金黄色,因此,在金耳的栽培过程中光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光照条件不适宜的环境里,金耳原基虽会变大,但是颜色往往保持白色而不变黄,从而使金耳失去商品价值。且由于金耳栽培菌株为混合菌株,因此需要考虑到两种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光照条件等环境均有不同的特点。目前,金耳的工厂化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栽培技术人员的以往管理经验,由于栽培技术人员的经验不同,很容易出现金耳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可实现金耳工厂化管理的优质栽培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金耳栽培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经验,导致金耳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金耳的不同生长阶段应用不同强度的蓝红混合光照处理金耳栽培袋,同时结合对金耳生长环境的调控,显著缩短了金耳子实体原基形成时间,提高了金耳转色效果和产量,便于实现工厂化栽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制备金耳栽培袋;

5、s2,将所述金耳栽培袋置于恒温、黑暗培养室进行培养,至后熟管理期结束;

6、s3,进入原基形成期和耳基膨大期管理,在原基形成期和耳基膨大期的培养过程中均采用波长为410nm~430nm蓝光和波长645nm~675nm红光的混合光间歇照射栽培袋的出耳一侧;

7、s4,进入转色期管理,采用光照强度梯度增加的所述混合光照射栽培袋的出耳一侧,照射结束后进入黑暗培养,重复梯度光照和黑暗培养,直至转色期结束,采收金耳子实体。

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在金耳生长的原基形成期和耳基膨大管理期采用红蓝混合光进行间歇照射,以及在转色期采用光照强度梯度增加的红蓝混合光进行照射,有效缩短了金耳子实体的原基形成时间,且提高了金耳转色效果和产量,同时,金耳子实体的粗多糖、必须氨基酸含量也得到显著提高,且通过本专利技术栽培方法生产的金耳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稳定,便于实现工厂化栽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9、进一步地,s1具体为:将栽培基质混合均匀装入培养袋中,灭菌,接种金耳及毛韧革菌,得金耳栽培袋。

10、具体地,所述金耳及毛韧革菌的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栽培袋的基质由40%的细木屑、28%棉籽壳、10%玉米粉、20%麦麸、1%白糖和1%石膏组成,培养基质的含水量为65%。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采用聚丙烯培养袋栽培金耳及毛韧革菌,每袋培养基中栽培基质的重量为1250g;灭菌的压力为0.125kpa,灭菌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2h。

12、进一步地,s2具体为:将所述金耳栽培袋置于20℃~24℃、湿度40%~60%的恒温培养室内进行培养,维持二氧化碳浓度为400ppm~800ppm,当菌丝体覆盖栽培袋内培养料体积的70%~80%时,调节恒温培养室的温度为15℃~18℃,直至菌丝体完全覆盖栽培袋内培养料后继续培养7d~10d,进入后熟管理。

13、优选的培养条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有利于使金耳的酵母状孢子充分萌发,避免毛韧革菌菌丝大量生长,同时,还能提高金耳菌株发菌效率,减少发菌过程的病害。

14、需要说明的是,原基形成期管理时将金耳栽培袋出耳一侧全部朝向光源且光照均匀无遮挡。

15、进一步地,s3中,所述原基形成期管理的温度为16℃~20℃,空气湿度为50%~60%,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800ppm~1000ppm。

16、具体地,原基形成期,当金耳原基直径为2cm~3cm时,用消毒后的小刀围绕原基环割开口,使原基完全从封闭的栽培袋中裸露出来。

17、进一步地,s3中,所述耳基膨大期管理的温度为18℃~22℃,空气湿度为75%~80%,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400ppm~600ppm。

18、优选的原基形成期和耳基膨大期的培养条件,有利于缩短原基形成时间,且有利于金耳子实体整体直径变大,从而缩短金耳子实体的培养周期,提高金耳子实体的产量。

19、进一步地,s3中,所述间歇照射栽培袋的具体方式为:使用所述混合光照射原基生长区域,使该区域接受所述混合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为1μmol.m-2.s-1~2μmol.m-2.s-1,照射时间为1h~1.5h,然后黑暗培养4.5h~5h;然后增加所述混合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至3μmol.m-2.s-1~4μmol.m-2.s-1,照射1h~1.5h,然后黑暗培养4.5h~5h;重复上述光照方式分别完成原基形成期和耳基膨大期的管理。

20、通过在原基形成期、耳基膨大期采用上述方式进行间歇光照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出耳率,促进金耳表面子实层发育,使金耳子实体整体直径变大。

21、具体地,s3中,待金耳原基生长至直径为5cm~7cm进入转色期管理。

22、进一步地,s4中,采用光量子通量密度分别为4μmol.m-2.s-1~8μmol.m-2.s-1、8μmol.m-2.s-1~12μmol.m-2.s-1、12μmol.m-2.s-1~16μmol.m-2.s-1的混合光照射栽培袋的出耳一侧,每个梯度分别照射2h~2.5h,照射结束后进入黑暗管理,黑暗培养时间为4.5h~6h;重复上述培养方式直至转色期完成。

23、进一步地,s4中,所述转色期管理的温度为18℃~22℃,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400ppm~600ppm,混合光照射过程中控制空气湿度为85%~90%,黑暗培养过程中控制空气湿度为50%~60%。

24、在转色期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光照,刺激菌体发生转色反应,使金耳子实层外表呈鲜黄色,确保金耳性状和成熟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获得高产、转色完整且一致的金耳子实体。

25、进一步地,s4中还包括:在完成第一个梯度光照和黑暗培养的处理后,向金耳原基表面喷施营养液。

2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可调式led光源进行红光和蓝光混合光在金耳不同生长时期进行照射。

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1具体为:将栽培基质混合均匀装入培养袋中,灭菌,接种金耳及毛韧革菌,得金耳栽培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2具体为:将所述金耳栽培袋置于20℃~24℃、湿度40%~60%的恒温培养室内进行培养,维持二氧化碳浓度为400ppm~800ppm,当菌丝体覆盖栽培袋内培养料体积的70%~80%时,调节恒温培养室的温度为15℃~18℃,直至菌丝体完全覆盖栽培袋内培养料后继续培养7d~10d,进入后熟管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原基形成期管理的温度为16℃~20℃,空气湿度为50%~60%,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800ppm~1000pp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耳基膨大期管理的温度为18℃~22℃,空气湿度为75%~80%,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400ppm~600pp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间歇照射栽培袋的具体方式为:使用所述混合光照射原基生长区域,使该区域接受所述混合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为1μmol.m-2.s-1~2μmol.m-2.s-1,照射时间为1h~1.5h,然后黑暗培养4.5h~5h;然后增加所述混合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至3μmol.m-2.s-1~4μmol.m-2.s-1,照射1h~1.5h,然后黑暗培养4.5h~5h;重复上述光照方式分别完成原基形成期和耳基膨大期的管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采用光量子通量密度分别为4μmol.m-2.s-1~8μmol.m-2.s-1、8μmol.m-2.s-1~12μmol.m-2.s-1、12μmol.m-2.s-1~16μmol.m-2.s-1的混合光照射栽培袋的出耳一侧,每个梯度分别照射2h~2.5h,照射结束后进入黑暗管理,黑暗培养时间为4.5h~6h;重复上述培养方式直至转色期完成。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所述转色期管理的温度为18℃~22℃,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400ppm~600ppm,混合光照射过程中控制空气湿度为85%~90%,黑暗培养过程中控制空气湿度为50%~6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还包括:在完成第一个梯度光照和黑暗培养的处理后,向金耳原基表面喷施营养液。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去皮玉米粒、金耳出耳后栽培袋内剩余干培养料和麸皮加入水中,浸煮,过滤,向所得滤液中加入葡萄糖、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和维生素B1,混合均匀,灭菌,得所述营养液。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1具体为:将栽培基质混合均匀装入培养袋中,灭菌,接种金耳及毛韧革菌,得金耳栽培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2具体为:将所述金耳栽培袋置于20℃~24℃、湿度40%~60%的恒温培养室内进行培养,维持二氧化碳浓度为400ppm~800ppm,当菌丝体覆盖栽培袋内培养料体积的70%~80%时,调节恒温培养室的温度为15℃~18℃,直至菌丝体完全覆盖栽培袋内培养料后继续培养7d~10d,进入后熟管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原基形成期管理的温度为16℃~20℃,空气湿度为50%~60%,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800ppm~1000pp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耳基膨大期管理的温度为18℃~22℃,空气湿度为75%~80%,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400ppm~600pp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耳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间歇照射栽培袋的具体方式为:使用所述混合光照射原基生长区域,使该区域接受所述混合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为1μmol.m-2.s-1~2μmol.m-2.s-1,照射时间为1h~1.5h,然后黑暗培养4.5h~5h;然后增加所述混合光的光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宗翰张伟张昕昱刘文俊杨伯颖扬·因根霍夫
申请(专利权)人:雄安创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