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34190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9
本技术公开了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该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发动机与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发动机能带动第一传动端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第一电机与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二传动端固定连接,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第一车轮组连接或分离,且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车架连接或分离;第二电机能与车体的第二车轮组连接或分离,第一车轮组和第二车轮组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动力电池能选择性的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连接,第一电机能选择性的与第二电机电连接。能在全速域内对发动机既调速又调扭,驱动效率高,能避免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由于空转造成的磁损耗,结构简单,且降低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近年来不可再生燃料的持续消耗、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混合动力汽车作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产品形态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的日益推广,以及人们对车辆动力性、经济性、通过性和舒适性等综合性能的需求不断提高,使得四驱混合动力车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其中,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是四驱混合动力车辆的重要组成之一。

2、现有技术中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通过电机和发动机配合工作,能够实现纯电驱动、发动机驱动,以及电机和发动机混合驱动等多种驱动方式。但现有技术中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且驱动效率低,能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且驱动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动力电池和第二驱动机构;

4、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和行星轮系组件,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所述发动机能带动所述第一传动端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二传动端固定连接,所述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第一车轮组连接或分离,且所述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所述车体的车架连接或分离;

5、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能与所述车体的第二车轮组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一车轮组和所述第二车轮组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6、所述动力电池能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能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

7、作为优选,所述行星轮系组件包括行星架、固定设置于所述行星架的行星轮、与所述行星轮啮合的太阳轮,以及与所述行星轮啮合的齿圈,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行星架传动连接且能带动所述行星架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太阳轮固定连接;

8、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齿圈啮合的传动轮系,所述传动轮系的输出端能与所述第一车轮组连接或分离,且所述传动轮系的输出端能与所述车架连接或分离。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单向离合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行星架连接。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分离结构和第二连接分离结构,所述第一连接分离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车轮组,所述第二连接分离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的输出端与所述车架。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分离结构为离合器;所述第二连接分离结构为离合器。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连接分离结构,所述第三连接分离结构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二车轮组。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14、作为优选,所述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动力电池均电连接。

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机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电机的功率。

1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车轮组和所述第二车轮组中的一个为前车轮组,另一个为后车轮组。

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该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动力电池和第二驱动机构,设置第一驱动机构的发动机与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一传动端传动连接,发动机能带动第一传动端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第一电机与行星轮系组件的第二传动端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发动机仅能带动第一传动端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能够正转或反转,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能够正转或反转,其次,设置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第一车轮组连接或分离,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能与车体的车架连接或分离,且第二电机能与车体的第二车轮组连接或分离,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依据驱动需求和发电需求调整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与第一车轮组的连接关系、行星轮系组件的输出端与车架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电机与第二车轮组的连接关系,其次,设置动力电池能选择性的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连接,当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作为驱动时,动力电池能够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提供电能,当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发电时,电能能够储存于动力电池,设置第一电机能选择性的与第二电机电连接,当第一电机发电,第二电机作为驱动时,第一电机的电能也能够用于向第二电机提供电能,如此设置,使得车辆可以实现停车发电、纯电前驱、纯电后驱、纯电四驱、发动机发电前驱、发动机直驱-前驱、増程发电后驱、发动机直驱发电-四驱、发动机直驱-四驱和制动发电等多种工作模式,使得能够在全速域内对发动机既调速又调扭,提升了发动机的驱动效率,增长了车辆的行驶里程;其次,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避免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由于空转造成的磁损耗,能够避免发动机被反托旋转造成的能耗,且结构简单,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成本低,提升了驱动效率,降低了能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动力电池(2)和第二驱动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包括行星架(131)、固定设置于所述行星架(131)的行星轮(132)、与所述行星轮(132)啮合的太阳轮(133),以及与所述行星轮(132)啮合的齿圈(134),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行星架(131)传动连接且能带动所述行星架(131)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所述第一电机(12)与所述太阳轮(13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还包括单向离合器(15),所述单向离合器(15)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单向离合器(15)的输出端与所述行星架(13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还包括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和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所述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车轮组(100),所述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与所述车架(3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为离合器;所述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为离合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还包括第三连接分离结构(32),所述第三连接分离结构(32)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1)和所述第二车轮组(200)。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所述动力电池(2)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发动机(11)、所述第一电机(12)、所述第二电机(31)和所述动力电池(2)均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12)的功率小于所述第二电机(31)的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组(100)和所述第二车轮组(200)中的一个为前车轮组,另一个为后车轮组。

...

【技术特征摘要】

1.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动力电池(2)和第二驱动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系组件(13)包括行星架(131)、固定设置于所述行星架(131)的行星轮(132)、与所述行星轮(132)啮合的太阳轮(133),以及与所述行星轮(132)啮合的齿圈(134),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行星架(131)传动连接且能带动所述行星架(131)绕自身中心轴线单向转动,所述第一电机(12)与所述太阳轮(13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还包括单向离合器(15),所述单向离合器(15)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动机(1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单向离合器(15)的输出端与所述行星架(13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还包括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和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所述第一连接分离结构(16)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车轮组(100),所述第二连接分离结构(17)用于连接所述传动轮系(14)的输出端与所述车架(3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若衡迟达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