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余勇专利>正文

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3205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包括下杆体、设置于下杆体顶部的上杆体、设置于上杆体顶部的月牙型除冰铲,所述下杆体由上连接套筒、杆体一、下连接套筒组成,所述上连接套筒设置于杆体一的顶端,所述下连接套筒设置于杆体一的底端;通过设计的限位机构,改善原先除冰机构在组装过程中,下杆体与上杆体之间仅通过螺纹旋转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存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松动隐患,通过在下杆体与上杆体的连接处设置限位机构,在确保操作便捷的情况下,在两者完成螺纹连接后,通过限位机构限制下杆体、上杆体的旋转角度,进一步对下杆体与上杆体的连接进行固定,确保除冰机构对送变电线路除冰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线路除冰,具体涉及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


技术介绍

1、送变电线路覆冰灾害,是影响输电线路在冬季运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其上附着大量的冰块,从而导致输电线路质量增大,当承载质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则会发生塔杆倒塌,从而造成输电线路瘫痪的现象,通过人员借助除冰机构进行敲打的方式,将送变电线路上的冰块除去。

2、现有的送变电线路通过除冰机构除冰过程中,当需要将上杆体、下杆体进行安装时,两者之间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因在除冰过程中,会对月牙型除冰铲进行抵压,使得上杆体和下杆体连接处出现误旋现象,造成上杆体和下杆体连接处产生松动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上杆体和下杆体连接处仅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存在不稳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包括下杆体、设置于下杆体顶部的上杆体、设置于上杆体顶部的月牙型除冰铲,所述下杆体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包括下杆体(1)、设置于下杆体(1)顶部的上杆体(2)、设置于上杆体(2)顶部的月牙型除冰铲(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杆体(1)由上连接套筒(11)、杆体一(12)、下连接套筒(13)组成,所述上连接套筒(11)设置于杆体一(12)的顶端,所述下连接套筒(13)设置于杆体一(12)的底端,所述上杆体(2)由上连接套(21)、杆体二(22)、下连接套(23)组成,所述上连接套(21)设置于杆体二(22)的顶端,所述下连接套(23)设置于杆体二(22)的底端,所述上连接套筒(11)的顶端固定有连接柱(111),所述下连接套(23)的底端开设有连接槽(112),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包括下杆体(1)、设置于下杆体(1)顶部的上杆体(2)、设置于上杆体(2)顶部的月牙型除冰铲(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杆体(1)由上连接套筒(11)、杆体一(12)、下连接套筒(13)组成,所述上连接套筒(11)设置于杆体一(12)的顶端,所述下连接套筒(13)设置于杆体一(12)的底端,所述上杆体(2)由上连接套(21)、杆体二(22)、下连接套(23)组成,所述上连接套(21)设置于杆体二(22)的顶端,所述下连接套(23)设置于杆体二(22)的底端,所述上连接套筒(11)的顶端固定有连接柱(111),所述下连接套(23)的底端开设有连接槽(112),所述连接柱(111)卡入连接槽(112)的内侧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柱(111)与连接槽(112)的连接处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由槽体组件(1121)、板体组件(1122)、连接组件(1123)组成,所述槽体组件(1121)设置于下连接套(23)的表面,所述板体组件(1122)设置于连接柱(111)的表面,所述连接组件(1123)设置于板体组件(1122)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组件(1121)由限位槽(1121a)、固定槽(1121b)组成,所述限位槽(1121a)开设于下连接套(23)的表面,所述固定槽(1121b)开设于连接槽(112)的内壁,所述限位槽(1121a)与固定槽(1121b)为相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送变电线路除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组件(1122)由收纳槽(1122a)、板体(1122b)、活动槽(1122c)组成,所述收纳槽(1122a)开设于连接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勇张静冯海斌牛麒州
申请(专利权)人:余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