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32945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2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通过在除湿机风路流程中,在前表冷器后设置一深度冷却器,深度冷却器系统冷凝器的冷却介质为表冷器出水,实现了对表冷器回水的逐级利用,最终将进入除湿转轮的湿度从6.6g/kg降至4.7g/kg,相应地将再生能耗从102KW降至66KW。本技术提升了传统单转轮除湿机或传统双转轮除湿机的冷源的利用率,同时大大提高了深度冷却器系统制冷循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除湿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1、湿度环境对处在其中的每一种物品和活动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产生重大影响。潮湿的空气质量,对各种商业工业环境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不仅会影响身处其中的人们,更会对设施设备等带来损坏。

2、转轮除湿机是利用固体吸湿剂做成的转轮进行旋转除湿的设备。常见的有单转轮除湿机和双转轮除湿机。为了提高除湿转轮的除湿效率,并防止进入除湿转轮的空气湿度过大而导致除湿转轮损坏,转轮除湿机中设置有表冷器。其中前表冷器用于对待处理的来风进行初步降温以提升除湿效率。经过除湿转轮及处理风机干燥处理的风具有较高的升温,为了将处理后的风的温度降至合适的温度,故设置后表冷器用于给出风进行降温。

3、转轮除湿机组的能耗主要为除湿转轮中的再生风加热产生,在现有的转轮除湿机中,来风经过前表冷器和后表冷器处理后,除湿转轮中的再生风加热的能耗约占整个转轮除湿机组能耗的90%,冷源利用效率较低,转轮除湿再生能耗较高。若降低进入除湿转轮的风的湿度,转轮除湿机中的再生能耗能够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通过在前表冷器后设置一深度冷却蒸发器,实现了对表冷器出水的逐级利用,提升了传统单转轮除湿机和传统双转轮除湿机表冷器的冷冻介质系统的利用率,降低转轮除湿再生能耗,同时大大提高了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循环性能系数。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待处理风依次流经前表冷器、包括一或多个除湿转轮的除湿转轮单元、后表冷器的外表面后流出;其特征在于:

3、第一冷却介质从远端机房引入后进行分流,分流形成的第一支路流经所述前表冷器的内腔,分流形成的第二支路流经后表冷器的内腔,供与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及后表冷器的外表面的待处理风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待处理风的温度。

4、在所述前表冷器与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之间设置一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压缩机连通并循环流通有制冷介质,以在所述待处理风流至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前,降低所述待处理风的湿度及温度;其中,所述冷凝器外部流通有第二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与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相接触,并与所述冷凝器内腔中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

5、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或者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

6、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所述前表冷器及所述后表冷器的管程后,作为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并与所述冷凝器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7、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所述冷凝器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从冷却塔流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的外表面相接触来进行热交换,以使所述冷凝器内部的制冷介质降温,随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回流至所述冷却塔。

8、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前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一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一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9、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后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二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后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二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10、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在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之间还设有一中表冷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远端机房流出后还分流形成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流经所述中表冷器的内腔,供流经中表冷器外表面的待处理风降温;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所述前表冷器、所述中表冷器及所述后表冷器的管程后作为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并与所述冷凝器内部的所述制冷介质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所述制冷介质的温度,随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11、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中表冷器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三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中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三调节阀的调节中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12、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处理风机;其中: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仅包括一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位于所述一个除湿转轮与所述后表冷器之间;在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两个除湿转轮的情况下,所述处理风机位于所述两个除湿转轮之间。

13、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方式,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设置有一节流阀,以供调节流入所述蒸发器的所述制冷介质的流量。

14、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除湿机风路流程中,在前表冷器后设置一深度冷却器,深度冷却器系统冷凝器的冷却介质为表冷器出水,实现了对表冷器回水的逐级利用,最终将进入除湿转轮的湿度从6.6g/kg降至4.7g/kg,相应地将再生能耗从102kw降至66kw。本技术提升了传统单转轮除湿机或传统双转轮除湿机的冷源的利用率,同时大大提高了深度冷却器系统制冷循环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待处理风依次流经前表冷器、包括一或多个除湿转轮的除湿转轮单元、后表冷器的外表面后流出;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或者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一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一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二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后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二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转轮单元包括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在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除湿转轮之间还设有一中表冷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从远端机房流出后还分流形成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流经所述中表冷器的内腔,供流经中表冷器外表面的待处理风降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表冷器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三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中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三调节阀的调节中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处理风机;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设置有一节流阀,以供调节流入所述蒸发器的所述制冷介质的流量。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待处理风依次流经前表冷器、包括一或多个除湿转轮的除湿转轮单元、后表冷器的外表面后流出;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或者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循环利用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流通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由独立冷却系统中的介质输送得到,其输送结构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冷器的第一冷却介质流出端设有第一调节阀,供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在流经所述前表冷器后经所述第一调节阀的调节后回流至所述远端机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冷源逐级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旺刘冠军郑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碳之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