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工,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钻孔装置。
技术介绍
1、通过采用台式钻床或者卧式钻床进行钻孔是较为普遍的加工方式,但是大型零部件尺寸较大,都无法放置到普通的台式钻床或者卧式钻床的钻台上,如果要使用钻床只能采用结构更大的钻床,但是大型的钻床造价较高,成本高,或使用手动的方式进行钻孔,但是手动的钻孔会使钻孔受力不平衡,钻孔质量差;台式钻床钻孔方向只局限于垂直方向,如果要钻水平方向孔,就必须换卧式钻床,如果是小型零部件,可以方便的转移加工,但是大部分大型零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孔洞的需求的数量、方位不一,要完成钻孔就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钻床,并且将大型的零部件搬来搬去,工作强度大,费时费力;且面对配孔位置结构复杂,空间有限的的钻孔,钻床也无法满足钻孔需求。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各生产商长期研究的对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钻孔装置,通过壳体内设置的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配合,将台式钻床的转轴的垂直方向的钻孔方式转换为水平方向,解决大型零部件钻孔费时费力的问题;通过连接有手柄的齿轮与推杆啮合,将主轴向前推进,并将钻台转轴通过主轴传递出去,解决大型零部件结构复杂,空间有限难以钻孔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方案实现的:一种便携式钻孔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滑动配合一主轴,所述主轴前段轴向设置钻头装配孔,主轴的后段通过轴承与一轴承座滑动配合,所述轴承座固定连接一推杆,所述推杆与壳体间隙配合,所述推杆通过上
3、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一衬套,所述主轴通过轴承支承于衬套内。
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衬套径向设置第一铁屑出口,所述壳体上设置第二铁屑出口,所述第一铁屑出口位于第二铁屑出口下方,所述主轴的前段径向设置第一径向通孔,所述第一径向通孔与钻头装配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径向通孔与第一铁屑出口、第二铁屑出口相通。
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衬套的端部设置一沿圆周凸起的第一限位凸缘,所述衬套通过第一限位凸缘上轴向设置的螺栓过孔与外壳前端螺栓固定。
6、优选地,所述推杆轴向设置拉簧安装孔,所述拉簧安装孔内设置一拉簧,所述拉簧一端固定连接壳体的后端盖,另一端与拉簧安装孔前部设置的定位块固定连接。
7、优选地,所述主轴的后段为阶梯轴段,该阶梯轴段包括与主轴的中段连接的大径段、位于主轴端部的小径段,所述大径段延伸进轴承座通过第一轴承支承在轴承座上,所述小径段上设置外螺纹与一螺母螺纹配合,所述螺母通过第二轴承支承在轴承座上,所述小径段上设置垫块位于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
8、优选地,所述轴承座前端部设置径向延伸的第二限位凸缘,所述第二限位凸缘用于与支承主轴的轴承形成限位,所述轴承座的轴孔设置内螺纹,所述推杆前端设置外螺纹,所述推杆通过外螺纹与轴承座螺纹配合。
9、优选地,所述壳体的轴孔内设置滚轮,所述滚轮与轴承座、推杆滚动配合。
10、优选地,所述壳体轴向设置大径孔、小径孔,所述大径孔、小径孔轴线重合且相通,所述壳体径向设置径向孔,所述大径孔用于安装主轴,所述小径孔用于安装推杆,所述径向孔用于安装主动锥齿轮,所述壳体上设置齿轮安装孔用于安装齿轮,所述齿轮安装孔与小径孔相通。
11、优选地,所述主轴前段与中段之间设置环形凸缘,该环形凸缘上设置周向延伸的环形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槽用于安装毛毡。
12、采用上述方案,一种便携式钻孔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滑动配合一主轴,所述主轴前段轴向设置钻头装配孔,主轴的后段通过轴承与一轴承座滑动配合,所述轴承座固定连接一推杆,所述推杆与壳体间隙配合,所述推杆通过上端设置的齿条与壳体上设置的一齿轮啮合,所述齿轮周向固定连接一手柄,所述主轴的中段周向定位轴向移动配合一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锥齿轮与壳体上设置的主动锥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锥齿轮上端面设置一矩形接口用于连接台钻的转轴。利用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将台钻垂直方向的钻孔方式转换为水平方向,解决大型零部件结构大,钻孔费时费力的问题;将主从动锥齿轮以及主轴集成在壳体中,结构紧凑,方便携带;并利用齿轮和推杆将主轴向壳体前端推进,使安装在主轴上的钻头能够对零部件空间有限的位置进行打孔,解决大型零部件结构复杂,空间有限难以钻孔的问题。
1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钻孔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滑动配合一主轴(3),所述主轴(3)前段轴向设置钻头装配孔(31),主轴(3)的后段通过轴承与一轴承座(9)滑动配合,所述轴承座(9)固定连接一推杆(7),所述推杆(7)与壳体(1)间隙配合,所述推杆(7)通过上端设置的齿条(74)与壳体(1)上设置的一齿轮(6)啮合,所述齿轮(6)周向固定连接一手柄(10),所述主轴(3)的中段(32)周向定位轴向移动配合一从动锥齿轮(4),所述从动锥齿轮(4)与壳体(1)上设置的主动锥齿轮(5)啮合,所述主动锥齿轮(5)上端面设置一矩形接口(51)用于连接台钻的转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一衬套(2),所述主轴(3)通过轴承支承于衬套(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2)径向设置第一铁屑出口(21),所述壳体(1)上设置第二铁屑出口(12),所述第一铁屑出口(21)位于第二铁屑出口(12)下方,所述主轴(3)的前段径向设置第一径向通孔(33),所述第一径向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2)的端部设置一沿圆周凸起的第一限位凸缘(23),所述衬套(2)通过第一限位凸缘(23)上轴向设置的螺栓过孔与外壳(1)前端螺栓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7)轴向设置拉簧安装孔(71),所述拉簧安装孔(71)内设置一拉簧(8),所述拉簧(8)一端固定连接壳体(1)的后端盖(81),另一端与拉簧安装孔(71)前部设置的定位块(92)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3)的后段为阶梯轴段,该阶梯轴段包括与主轴(3)的中段(32)连接的大径段(34)、位于主轴(3)端部的小径段(35),所述大径段(34)延伸进轴承座(9)通过第一轴承支承在轴承座(9)上,所述小径段(35)上设置外螺纹与一螺母(91)螺纹配合,所述螺母(91)通过第二轴承支承在轴承座(9)上,所述小径段(35)上设置垫块(95)位于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9)前端部设置径向延伸的第二限位凸缘(93),所述第二限位凸缘(93)用于与支承主轴(3)的轴承形成限位,所述轴承座(9)的轴孔设置内螺纹(94),所述推杆(7)前端设置外螺纹,所述推杆(7)通过外螺纹与轴承座(9)螺纹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轴孔内设置滚轮,所述滚轮与轴承座(9)、推杆(7)滚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轴向设置大径孔(11)、小径孔(15),所述大径孔(11)、小径孔(15)轴线重合且相通,所述壳体(1)径向设置径向孔(13),所述大径孔(11)用于安装主轴(3),所述小径孔(15)用于安装推杆(7),所述径向孔(13)用于安装主动锥齿轮(5),所述壳体(1)上设置齿轮安装孔(16)用于安装齿轮(6),所述齿轮安装孔(16)与小径孔(15)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3)前段与中段(32)之间设置环形凸缘(36),该环形凸缘(36)上设置周向延伸的环形密封槽,所述环形密封槽用于安装毛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钻孔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滑动配合一主轴(3),所述主轴(3)前段轴向设置钻头装配孔(31),主轴(3)的后段通过轴承与一轴承座(9)滑动配合,所述轴承座(9)固定连接一推杆(7),所述推杆(7)与壳体(1)间隙配合,所述推杆(7)通过上端设置的齿条(74)与壳体(1)上设置的一齿轮(6)啮合,所述齿轮(6)周向固定连接一手柄(10),所述主轴(3)的中段(32)周向定位轴向移动配合一从动锥齿轮(4),所述从动锥齿轮(4)与壳体(1)上设置的主动锥齿轮(5)啮合,所述主动锥齿轮(5)上端面设置一矩形接口(51)用于连接台钻的转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一衬套(2),所述主轴(3)通过轴承支承于衬套(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2)径向设置第一铁屑出口(21),所述壳体(1)上设置第二铁屑出口(12),所述第一铁屑出口(21)位于第二铁屑出口(12)下方,所述主轴(3)的前段径向设置第一径向通孔(33),所述第一径向通孔(33)与钻头装配孔(31)相连通,所述第一径向通孔(33)与第一铁屑出口(21)、第二铁屑出口(12)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2)的端部设置一沿圆周凸起的第一限位凸缘(23),所述衬套(2)通过第一限位凸缘(23)上轴向设置的螺栓过孔与外壳(1)前端螺栓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7)轴向设置拉簧安装孔(71),所述拉簧安装孔(71)内设置一拉簧(8),所述拉簧(8)一端固定连接壳体(1)的后端盖(81),另一端与拉簧安装孔(71)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江,杜伟畅,杨明光,杨池,祁伟然,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