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大吨位双层转体斜拉桥及其转体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1725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超大吨位双层转体斜拉桥,包括水平设置的梁体,于所述梁体中部竖直设置有索塔,于所述索塔塔身自上而下设置若干拉索孔道,多条斜拉索分别穿过多个拉索孔道,两端锚固于所述梁体中部;所述梁体为对称结构,基于所述梁体下侧的边缘固定设置有人非混行道,于所述梁体的上表面依次铺设有水泥混凝土铺装、桥面柔性防水层以及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合应用球铰和平铰的特点,将上下铰的接触面加工成大半径球面,使得整个铰结构兼具平铰和球铰的有点,同时将钢纤维和碳纳米管加入RPC材料应用于桥面铺装,在保证桥面力学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轻斜拉桥结构的自重,进一步提高跨桥梁越能力及降低转体重量,降低大吨位桥梁转体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建设,尤其涉及一种超大吨位双层转体斜拉桥及其转体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20世纪40年代,法国采用竖向转体法成功建设了一座拱桥,桥梁转体施工法开始出现。竖向转体法多用于拱桥的建设,此后各国使用此方法建立了多座拱桥。我国1985年在四川省采用此法建成一座钢混桁架拱桥,并且在国内快速发展,广泛用于桥梁建设中。有了竖向转体法的施工经验,工程师开始运用水平转体法进行施工。1976年奥地利维也纳的多瑙河桥第一次采用水平转体法完成建造。欧洲各国也相继采用此方法建设多座转体桥。我国1987年在四川巫山建成了第一座水平转体桥梁。进入21世纪,北京石景山斜拉桥的建成,拉开了转体斜拉桥快速建设的大幕,此后转体斜拉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7年3月30日建造完成的菏泽市丹阳路上跨铁路立交桥工程,主桥采用(40+100+240+100+40)m双塔单索面混凝土斜拉桥,转体施工,转体重量达到2.48万吨。2019年建造的保定乐凯大街南延工程转体斜拉桥,为子母塔双索面转体斜拉桥,转体重量子塔为3.8万吨,母塔为7.6万吨,为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的吨位最大的转体斜拉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大吨位双层转体斜拉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梁体(1),于所述梁体(1)中部竖直设置有索塔(2),所述索塔(2)贯穿梁体(1)厚度方向固定设置于转体结构之上;于所述索塔(2)塔身自上而下设置若干拉索孔道(3),多条斜拉索(4)分别穿过多个拉索孔道(3),两端锚固于所述梁体(1)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吨位双层转体斜拉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平铰(8)包括上平铰(9)以及下平铰(10),所述上平铰(9)与下平铰(10)的接触面的球面,所述下平铰(10)固定于支撑骨架(11)之上,所述支撑骨架(11)固定于下承台(7)之中,所述上平铰(9)固定于上转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大吨位双层转体斜拉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设置的梁体(1),于所述梁体(1)中部竖直设置有索塔(2),所述索塔(2)贯穿梁体(1)厚度方向固定设置于转体结构之上;于所述索塔(2)塔身自上而下设置若干拉索孔道(3),多条斜拉索(4)分别穿过多个拉索孔道(3),两端锚固于所述梁体(1)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吨位双层转体斜拉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平铰(8)包括上平铰(9)以及下平铰(10),所述上平铰(9)与下平铰(10)的接触面的球面,所述下平铰(10)固定于支撑骨架(11)之上,所述支撑骨架(11)固定于下承台(7)之中,所述上平铰(9)固定于上转盘(12)之中,上转盘(12)固定设置于上承台(6)之中,于所述上平铰(9)与下平铰(10)之间设置有销轴(13),所述销轴(13)贯穿所述上平铰(9)以及下平铰(10)的中心固定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正涛夏至孙艳谷振陈高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