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恩祥专利>正文

小麦窄行稀株距式播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9871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小麦窄行稀株距的播种机,主要由机架、地轮、种子箱、排种器、输种管、传动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上前后设有两根横梁;所有开沟器分成两排,前后交错布置在两根横梁上;开沟器交错布置后的播种平均行距为8cm,播种株距为4-6cm;所述开沟器的入土深度不大于4cm;开沟器的入土脚宽度不大于4cm。通过缩小行距、加大株距,有效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更好改善个体发育和群体发展的协调关系,达到小麦高产再增产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尤其是小麦播种机。
技术介绍
自东汉以来,我国种植小麦便开始使用人工手扶播种楼;每台楼有两个或三个开 沟器(俗称两腿楼或三腿楼),开沟器间距30cm左右,所以小麦行距30cm左右。解放后,出 现了拖拉机牵引的几种播种机,它们的机体构造和排种原理均大体相同,都由机架、地轮、 种子箱、排种器、输种管、开沟器、传动装置等组成。所述的开沟器根据播幅宽度不同有5个 以上,所有开沟器一字排开,安装在机架的一根横梁上,开沟器间距25cm左右,所以小麦行 距25cm左右。所述的排种器有辊式排种器和圆盘式排种器。排种器的转辊或转盘上设有 若干排种孔,底盘上设有与开沟器个数相等的落种孔,每个落种孔通过输种管与一个开沟 器相对应。所述的传动装置是由地轮带动排种器运转的装置,经机械传动配合使播种机每 前进l_3cm左右就有一个排种孔对准落种孔,使一粒麦种落入输种管,即播种机的播种株 距为l-3cm。这种宽行距密株距的播种机的使用,使人们对小麦播种规格形成了一种思维定 式,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究其宽行距的原因是,现有播种机的开沟器一字排开,安装在机架的一根横梁上, 又加上现有开沟器底角宽度在8cm以上,入土深度6cm以上,为了消除两开沟器翻土的相 互影响,所以开沟器间距普遍为25cm左右,开沟器安装间距决定了排种行距,即行距普遍 实行25cm左右的大小行式或等行距式。大小行式主要为下一茬农作物套种而用,大行宽 30cm左右,小行宽20cm左右;等行距式主要是小麦单作所采用,行距为25cm左右。上述播 种规格,在小麦低中产阶段确实促进了生产发展。如鮮放初,我国小麦亩产不足150公斤, 这时的水肥土条件很差,小麦长势弱群体小,每亩不足10万穗子,行距25cm左右时株距为 3-6cm,不存在个体与群体的发展矛盾。造成宽行距的其他原因是作为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 的需要。究其密株距的原因是,随着小麦生产的条件不断改善,品种不断更换,土肥水条件 的优越,人们要求产量不断提高,如小麦亩产提高到千斤左右时,每亩要有30-60万穗子, 在行距25cm不变的情况下,其株距仅有l-3cm (按单株成穗2_3个计算),小麦个体拥挤不 堪。要想再创高产已不可能。长期以来无人提及“株距”这一概念,而是用播种量來表现种植密度,这就造成了 一种误区,人们优化小麦个体与群体关系时,只关注调整播种量而忽略了调整株行距。在小 麦高产阶段,2cm左右的株距已严重影响了个体发育,25cm左右的行距也严重浪费了土地 及光照等生产资源。所以,高产小麦要再创超高产,在保证现有亩穗数的前提下,必须改革 播种规格,重新调整株距和行距。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灭草剂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中耕除 草等已不适用,突破传统种植方式改宽行密株距为窄行稀株距是一种提高小麦单产的新的 种植模式。通过缩小行距、加大株距,有效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更好改善个体发育和群 体发展的协调关系,达到小麦高产再增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实现窄行稀株距这种提高小麦单产的新模式,提出一种窄行 稀株距的播种机。这种播种机是对现有播种机的改进,主要由机架、地轮、种子箱、排种器、输种管、 传动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上前后设有两根横梁,所有开沟器分成两排,前后交错布置在两根横 梁上,并采用活动连接方式使开沟器间距可调,开沟器在每根横梁上的平均间距为16cm,即 开沟器在两根横梁上相互之间的平均间距为8cm ;从而实现窄行稀植播种机的播种平均行 距为8cm ;也就是说,当等行距种植方式时开沟器在每根横梁上的实际间距为16cm,即开沟 器在两根横梁上相互之间的实际间距为8cm ;当小麦采用大小行分组种植方式时,小麦以3-5小行为一组、每组之间为一大行, 开沟器在每根横梁上的小行间距为12-14cm,大行间距为32-20cm;即开沟器在两根横梁上 相互之间的小行实际间距为6-7cm,大行实际间距为16-lOcm,但要保证大小行实际平均间 距为8cm。例如小麦以四小行为一组时,每组总宽度为8X4 = 32cm,当开沟器在两根横梁 上相互之间的小行间距分别为6、6. 5,7cm时,则开沟器在两根横梁上相互之间的大行间距 应分别为 14,12. · 5、llcm ;即每组总宽度为 6X3+14 = 32cm,或 6. 5X3+12. 5 = 32cm,或 7X3+11 = 32cm,平均行距为 32 + 4 = 8cm。例如小麦以五小行为一组时,每组总宽度为8X5 = 40cm,当开沟器在两根横梁上 相互之间的小行间距分别为6、6. 5,7cm时,则开沟器在两根横梁上相互之间的大行间距应 分别为 16、14、12cm ;即每组总宽度为 6X4+16 = 40cm,或 6. 5X4+14 = 40cm,或 7X4+12 = 40cm,平均行距为40 + 5 = 8cm。例如小麦以三小行为一组时,每组总宽度为8X3 = 24cm,当开沟器在两根横梁上 相互之间的小行间距分别为6、6. 5,7cm时,则开沟器在两根横梁上相互之间的大行间距应 分别为 12、ll、10cm ;即每组总宽度为 6X2+12 = 24cm,或6. 5X2+11 = 24cm,或 7X2+10 = 24cm,平均行距24 + 3 = 8cm,等等。所述的排种器的排种速率是,地轮每前进4-6cm每个落种孔均排出一粒麦种;也 就是说,排种器的排种孔孔数和转速相配合,使地轮每前进4-6cm,保证有一个排种孔对准 落种孔,使一粒麦种落入开沟器,即窄行稀植播种机的播种株距为4-6cm ;为避免开沟器之间的覆土影响,所述开沟器的入土深度不大于4cm;开沟器的入 土脚宽度不大于4cm。这种新式播种机虽然行距缩小,但单行排种速度减慢,单孔排种量减少,所以单位 面积的播种量与现行小麦播种机的播种量仍相同。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1)、小麦窄行距稀株距播种,通过缩小行距、加大株距,地上株苗个体減少了行内 拥挤,减少了相互遮光和行间漏光,提高了土地占用率和空间利用率;增加了单株在地上地 下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改善了群体的根层和冠层结构,地下根系的平面分布均勻松散,減少了对养分的局部争夺,地力利用充分,根系发育健壮。同时,窄行稀播增强了群体的生 长环境优势,协调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生长发育的矛盾,单株发育健壮,群体结构和谐,最终 达到穗、粒、重协调增加,从而实现了增产。实验表明,一般增产可达15%左右,大穗型品种 增产可达17%以上。(2)、小麦窄行距稀株距播种,既适应中产小麦创高产,更适应高产小麦超高产;既 适合多穗型品种创高产,更适合大穗型品种创高产;既适宜套种方式,更适宜单作方式。(3)、该播种机的操作方法与现有播种机的操怍方法相同,简单便捷,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等行距小麦窄行稀株距式播种机的构造示意图。图2等行距小麦窄行稀株距式播种机开沟器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3。是大小行距小麦窄行稀株距式播种机开沟器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4是开沟器的主视图。图5是用本专利技术等行距播种方式示意图。图6是用本专利技术大小行距播种方式示意图。图例说明1_种子箱、2-排种器、3-输种管、4-传动装置、5-地轮、6_横梁、7—开 沟器。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所示的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麦窄行稀株距的播种机,主要由机架、地轮、种子箱、排种器、输种管、传动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上前后设有两根横梁;所有开沟器分成两排,前后交错布置在两根横梁上;开沟器交错布置后的播种平均行距为8cm,播种株距为4-6cm;所述开沟器的入土深度不大于4cm;开沟器的入土脚宽度不大于4c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淑香张恩祥
申请(专利权)人:张恩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