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28112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属于零碳建筑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建筑设计阶段:收集碳排放源清单,基于寿命周期评估与建筑信息模型,建立施工现场碳排放量C的预设算法;S2,建筑施工阶段和维护阶段:建立碳排放处理系统,将所述预设算法作为系统评估算法,设置碳中和装置启动值,根据预算得到的碳排放量C超出启动值时启动碳中和装置实现减排。本发明专利技术考虑了上游零碳建筑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施工阶段零碳建造,以及完成了下游零碳运营维护,实现了建筑寿命周期零碳建造;且无需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碳排放进行采集,直接从源头进行判断碳排放量,节约了资源,保证了碳排放量收集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零碳建筑,具体涉及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


技术介绍

1、建筑过程消耗了世界经济40%的资源,并产生了40%~50%的温室气体。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材料制造、运输和施工阶段被排放出来,其中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到建筑寿命周期的20%-50%,其每年每平方米的碳排放密度更是超过了运营与维护阶段。因此,计算和预测施工过程碳排放是建筑业去碳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制定相应减碳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以助力建筑业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

2、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是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碳排放采集装置对施工现场产生的碳排放进行采集后,再进行减排措施,而通过采集碳排放会造成现场采集点的布置范围广、需要的采集设备多,且采集信息不能完全体现出碳排放量。

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碳排放采集装置后进行减排措施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包括:s1,建筑设计阶段:收集碳排放源清单,基于寿命周期评估与建筑信息模型,建立施工现场碳排放量c的预设算法;

4、s2,建筑施工阶段和维护阶段:建立碳排放处理系统,将所述预设算法作为系统评估算法,设置碳中和装置启动值,根据预算得到的碳排放量c超出启动值时启动碳中和装置实现减排。

5、进一步,所述预设算法为:

6、

7、式中,mi为第i种建筑材料用量,为第i种建筑材料生产的单位co2碳排放量,si为第i种建筑材料的运输距离,为第i种建筑材料运输的单位co2碳排放量,qj为第j种机械能耗,第j种机械能耗的单位co2碳排放量,ei为施工人员的第i种能源用量,σi为第i类能源的排放因子,δi,j为建筑垃圾收集过程中第i种垃圾的第j类能源消耗量,σj为第j类能源的排放因子;t为时间。

8、进一步,所述碳排放处理系统包括:

9、数据输入模块,用于输入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源参数至计算机;

10、数据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与所述数据输入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来自数据传输模块的数据并处理;

11、碳中和装置,所述碳中和装置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碳中和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依次连通设置有进气口、吸收室、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处安装有吸气扇叶,所述吸气扇叶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吸收室内装有二氧化碳吸收剂,所述吸气扇叶将外部气体吸入至吸收室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过滤后的气体通过出气口排出。

12、进一步,所述吸气扇叶的转动速率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调节:

13、

14、式中,p为吸气扇叶的吸气速率,c2为预设启动吸气扇叶5时的碳排放量值,c1为施工现场碳排放量值,m为常数;k为速率调节系数;q为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吸收剂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15、进一步,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延伸至所述吸收室底部,所述吸收室内安装有螺旋板,进入吸收室内的气体能够沿所述螺旋板自下而上螺旋上升。

16、进一步,所述箱体上靠近所述出气口侧安装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从出气口排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检测机构连接有报警模块。

17、进一步,所述箱体上靠近进气口侧转动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吸气扇叶同轴连接。

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9、本专利技术考虑了上游零碳建筑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施工阶段零碳建造,以及完成了下游零碳运营维护,实现了建筑寿命周期零碳建造。

20、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算法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处理系统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扇叶的转动速率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延伸至所述吸收室底部,所述吸收室内安装有螺旋板,进入吸收室内的气体能够沿所述螺旋板自下而上螺旋上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靠近所述出气口侧安装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从出气口排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连接,所述检测机构连接有报警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靠近进气口侧转动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所述吸气扇叶同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算法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处理系统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扇叶的转动速率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现零碳建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延伸至所述吸收室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建民黄乐鹏陈林李想胡映王睿翊魏立龙谢卓霖罗迪元刘向华陈子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