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6183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5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包括芯壳定位工装、托板、底座和第一驱动单元,所述托板可滑移地设于底座上且可在第一驱动单元作用下滑移,所述芯壳定位工装固设于托板上,所述芯壳定位工装包括壳体、芯板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壳体面向电池芯壳的端面设有与电池芯壳外壁面适配的通槽,所述芯板与电池芯壳的内壁面适配且可在第二驱动单元作用下伸入至电池芯壳内腔,当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芯壳定位工装的通槽包绕于电池芯壳外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可驱动芯板伸入至电池芯壳内,以方便旋切刀具对伸出至通槽外的部分旋切。本技术结构结构合理,电池芯壳定位性好、旋切尺寸精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生产,具体为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


技术介绍

1、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动力电池的产能提升和安全标准是总装量产和整车交付的关键前提,该关键前提中急需突破的核心内容是动力电池芯壳制造,铝材质芯壳制造技术直接决定了车型产品的产能和安全系数,目前在芯壳制造过程中,电池芯壳通常包括旋切和打磨工艺,旋切工艺旨在切除多余的芯壳使切除后的芯壳轴向长度满足设计要求,其中电池芯壳为铝材质,质地较软,旋切时常因挤压而变形,最终影响旋切尺寸精度,不利于提高成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池芯壳旋切尺寸精度低的技术问题,具有结构合理,电池芯壳定位性好、旋切尺寸精度高的技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2、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包括芯壳定位工装、托板、底座和第一驱动单元,所述托板可滑移地设于底座上且可在第一驱动单元作用下滑移,所述芯壳定位工装固设于托板上,所述芯壳定位工装包括壳体、芯板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壳体面向电池芯壳的端面设有与电池芯壳外壁面适配的通槽,所述芯板与电池芯壳的内壁面适配且可在第二驱动单元作用下伸入至电池芯壳内腔,当所述第一驱动单元驱动芯壳定位工装的通槽包绕于电池芯壳外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可驱动芯板伸入至电池芯壳内,以方便旋切刀具对伸出至通槽外的部分旋切。

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电池芯壳的外壁面可与通槽内壁面间隙配合,所述芯板的外壁面与电池芯壳的内壁面间隙配合。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通槽为阶梯槽,且所述通槽自外而内槽径渐小,所述芯板靠近通槽的一端侧壁具有向内倾斜的角度,以方便芯板伸入至电池芯壳内。

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芯板可伸入至电池芯壳内并可伸入至通槽内。

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与所述旋切刀具位置对应的壳体底面上设有落料口,所述托板和底座上分别设有与落料口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还包括输送带和第三驱动单元,所述输送带设于第二通孔下方用于接受旋切废料,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固设于底座上用于为输送带提供动力。

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伺服电机、丝杠和与丝杠配合的丝杠螺母,所述丝杠的两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设于底座上且可将旋转运动传递至丝杠,所述丝杠螺母与托板固接,以驱动托板及芯壳定位工装滑移,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为电动推杆、气缸或液压缸中的任一种。

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述旋切模具数量有两个且对称地分设于电池芯壳的两端,以方便同时对电池芯壳两端旋切。

10、有益效果

11、本技术结构合理,壳体上的通槽可包绕于电池芯壳外,同时芯板可伸入至电池芯壳内,如此当旋切刀具对多余的电池芯壳进行旋切时,可有效减少电池芯壳因刀具挤压形变旋切尺寸误差大的情况出现,结构合理,不仅有利于刀具旋切,而且有利于提高旋切精度,有利于提高成品品质。本技术中芯壳定位工装可在第一驱动单元作用下滑移,使芯壳定位工装靠近电池芯壳、通槽包绕于电池芯壳外,同时通槽呈阶梯槽,方便电池芯壳顺利进入通槽内,与此同时,第二驱动单元驱动芯板进入电池芯壳内,方便在旋切刀具对电池芯壳旋切时,电池芯壳的内外壁面均可定位支撑,有利于刀具进行旋切,有利于提高旋切精度。

12、此外还设有方便落料的落料口、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落料后的废料可通过输送带向外运输,自动化程度高且有利于保证生产连续进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芯壳定位工装(1)、托板(2)、底座(3)和第一驱动单元(4),所述托板(2)可滑移地设于底座(3)上且可在第一驱动单元(4)作用下滑移,所述芯壳定位工装(1)固设于托板(2)上,所述芯壳定位工装(1)包括壳体(11)、芯板(12)和第二驱动单元(13),所述壳体(11)面向电池芯壳(8)的端面设有与电池芯壳(8)外壁面适配的通槽(14),所述芯板(12)与电池芯壳(8)的内壁面适配且可在第二驱动单元(13)作用下伸入至电池芯壳(8)内腔,当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驱动芯壳定位工装(1)的通槽(14)包绕于电池芯壳(8)外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13)可驱动芯板(12)伸入至电池芯壳(8)内,以方便旋切刀具对伸出至通槽(14)外的部分旋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壳(8)的外壁面可与通槽(14)内壁面间隙配合,所述芯板(12)的外壁面与电池芯壳(8)的内壁面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14)为阶梯槽,且所述通槽(14)自外而内槽径渐小,所述芯板(12)靠近通槽(14)的一端侧壁具有向内倾斜的角度,以方便芯板(12)伸入至电池芯壳(8)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板(12)可伸入至电池芯壳(8)内并可伸入至通槽(1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旋切刀具位置对应的壳体(11)底面上设有落料口(5),所述托板(2)和底座(3)上分别设有与落料口(5)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带(6)和第三驱动单元,所述输送带(6)设于第二通孔下方用于接受旋切废料,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固设于底座(3)上用于为输送带(6)提供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包括第一伺服电机、丝杠和与丝杠配合的丝杠螺母,所述丝杠的两端与底座(3)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设于底座(3)上且可将旋转运动传递至丝杠,所述丝杠螺母与托板(2)固接,以驱动托板(2)及芯壳定位工装(1)滑移,所述第二驱动单元(13)为电动推杆、气缸或液压缸中的任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切模具数量有两个且对称地分设于电池芯壳(8)的两端,以方便同时对电池芯壳(8)两端旋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芯壳定位工装(1)、托板(2)、底座(3)和第一驱动单元(4),所述托板(2)可滑移地设于底座(3)上且可在第一驱动单元(4)作用下滑移,所述芯壳定位工装(1)固设于托板(2)上,所述芯壳定位工装(1)包括壳体(11)、芯板(12)和第二驱动单元(13),所述壳体(11)面向电池芯壳(8)的端面设有与电池芯壳(8)外壁面适配的通槽(14),所述芯板(12)与电池芯壳(8)的内壁面适配且可在第二驱动单元(13)作用下伸入至电池芯壳(8)内腔,当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驱动芯壳定位工装(1)的通槽(14)包绕于电池芯壳(8)外时,所述第二驱动单元(13)可驱动芯板(12)伸入至电池芯壳(8)内,以方便旋切刀具对伸出至通槽(14)外的部分旋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壳(8)的外壁面可与通槽(14)内壁面间隙配合,所述芯板(12)的外壁面与电池芯壳(8)的内壁面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芯壳用旋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14)为阶梯槽,且所述通槽(14)自外而内槽径渐小,所述芯板(12)靠近通槽(14)的一端侧壁具有向内倾斜的角度,以方便芯板(12)伸入至电池芯壳(8)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初晨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