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5792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涉及无人机领域,包括:上旋翼系统、调距机构和下旋翼系统;所述调距机构,包括: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上旋翼系统安装在上安装板上,所述下旋翼系统安装在下安装板上;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设有连杆机构,用于实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的轴向相对位移,从而调节上下旋翼系统间距;所述上旋翼系统和下旋翼系统中均设置有变距机构,用于实现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周期变距角和总距角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动态旋翼间距调节,既能保证较好的升力储备,又能提高飞行器的能耗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


技术介绍

1、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2、共轴双旋翼飞行器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旋翼机构型之一,其紧凑的结构、自平衡扭矩和良好的操纵性能是其相对于其他构型的优势。共轴旋翼可以在提供更大的推力的同时,消除尾翼干扰造成的功率损失。然而,共轴双旋翼之间的紧凑布局导致上下旋翼之间流流场产生气动损耗。

3、但是针对共轴刚性旋翼桨尖间距问题的专门研究较少,在飞行器起飞和前飞时,通过增大旋翼间距提升旋翼系统升力,可以提高飞行器的机动性能,在飞行器悬停时,通过减小旋翼间距降低旋翼系统功率消耗,可以提高飞行器的续航性能。能够综合以上优点,提高飞行器的环境适应性与机动灵活性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亟待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拟解决市场上缺少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飞行器等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包括:上旋翼系统、调距机构和下旋翼系统;

4、所述调距机构,包括: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上旋翼系统安装在上安装板上,所述下旋翼系统安装在下安装板上;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设有连杆机构,用于实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的轴向相对位移,从而调节上下旋翼系统间距;

5、所述上旋翼系统和下旋翼系统中均设置有变距机构,用于实现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周期变距角和总距角调节。

6、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下连杆、上连杆和连杆连接件;

7、所述下连杆上设有矩形滑槽,所述连杆连接件一端固定在上连杆上,另一端可滑动的安装在矩形滑槽内;

8、所述下连杆与下安装板铰链连接,所述上连杆与上安装板铰链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下安装板上设置有调距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连杆相对于下安装板转动,实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的轴向相对位移。

10、进一步地,所述调距驱动机构为调距舵机,所述调距舵机与下连接轴连接,所述下连接轴与下连杆连接;所述调距舵机通过下连接轴带动下连杆相对于下安装板转动。

11、进一步地,所述下安装板和上安装板上均设有连杆基座、转轴和滚动轴承;

12、所述下连杆通过转轴、小安装环和大安装环与下安装板上的连杆基座连接;

13、所述上连杆通过转轴、小安装环和大安装环与上安装板上的连杆基座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上旋翼系统和下旋翼系统均包括:旋翼系统和用于调节旋翼系统转速的旋翼电机。

15、进一步地,所述变距机构,包括:变距连杆、倾斜盘、和变距舵机;所述旋翼系统通过变距连杆与倾斜盘连接,所述倾斜盘通过舵机摇臂与变距舵机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下安装板和上安装板上还设有用于固定转轴和滚动轴承的安装盖;

17、所述调距舵机通过舵机安装座安装在下安装板上。

18、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共有四个,分别周向分布在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

19、所述调距舵机共两个,分别对向分布于下安装板上。

20、进一步地,所述上旋翼系统和下旋翼系统为相同装配的模块化系统,可依据需求增减旋翼系统数量。

21、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2、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包括:上旋翼系统、调距机构和下旋翼系统;所述调距机构,包括: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所述上旋翼系统安装在上安装板上,所述下旋翼系统安装在下安装板上;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之间设有连杆机构,用于实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的轴向相对位移,从而调节上下旋翼系统间距;所述上旋翼系统和下旋翼系统中均设置有变距机构,用于实现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周期变距角和总距角调节;其能够实现动态旋翼间距调节,既能保证较好的升力储备,又能提高飞行器的能耗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旋翼系统(1)、调距机构(2)和下旋翼系统(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下连杆(6)、上连杆(7)和连杆连接件(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5)上设置有调距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连杆(6)相对于下安装板(5)转动,实现上安装板(4)和下安装板(5)的轴向相对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距驱动机构为调距舵机(15),所述调距舵机(15)与下连接轴(11)连接,所述下连接轴(11)与下连杆(6)连接;所述调距舵机(15)通过下连接轴(11)带动下连杆(6)相对于下安装板(5)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5)和上安装板(4)上均设有连杆基座、转轴和滚动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旋翼系统(1)和下旋翼系统(3)均包括:旋翼系统(17)和用于调节旋翼系统(17)转速的旋翼电机(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距机构,包括:变距连杆(18)、倾斜盘(19)、和变距舵机(20);所述旋翼系统(17)通过变距连杆(18)与倾斜盘(19)连接,所述倾斜盘(19)通过舵机摇臂与变距舵机(2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5)和上安装板(4)上还设有用于固定转轴和滚动轴承的安装盖(9);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共有四个,分别周向分布在上安装板(4)和下安装板(5)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旋翼系统(1)和下旋翼系统(3)为相同装配的模块化系统,可依据需求增减旋翼系统数量。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旋翼系统(1)、调距机构(2)和下旋翼系统(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下连杆(6)、上连杆(7)和连杆连接件(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5)上设置有调距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连杆(6)相对于下安装板(5)转动,实现上安装板(4)和下安装板(5)的轴向相对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距驱动机构为调距舵机(15),所述调距舵机(15)与下连接轴(11)连接,所述下连接轴(11)与下连杆(6)连接;所述调距舵机(15)通过下连接轴(11)带动下连杆(6)相对于下安装板(5)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桨叶间距可调的共轴双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5)和上安装板(4)上均设有连杆基座、转轴和滚动轴承;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巍赵默雷柯志芳孟庆凯涂静涵舒用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