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结构、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547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7
一种导光结构、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导光结构包括第一主体,具有入光面;第二主体,具有出光面,出光面的面积大于入光面的面积;其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关于同一对称面对称,入光面和出光面之间具有光通道,第二主体的光通道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截面积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至靠近出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通过上述设置,使出光面位于对称面两侧的区域与光轴的距离较远,亮度较低,出光面靠近对称面的区域与光轴的距离较近,亮度较高,使得出光面呈现中间亮、两边暗的亮度渐变过渡效果,使导光结构的发光效果更加丰富,提升对用户的视觉吸引和警示效果,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导光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导光结构、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导光柱是将光以最小的损耗从一个光源传输到距离该光源一定距离的另一个点的装置,光线依靠全内反射在导光柱内部传输。导光柱可以用来将pcb(printed 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上的光源发出的光传输到产品面板上来显示相关的工作状态,也可以聚集和指引光线用作显示屏的背光,还可以用来照亮在透过式窗口的图案。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导光柱的发光效果较为单一,对用户的视觉吸引和警示效果较差,使用户难以及时获取电子设备的状态变化,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导光柱发光效果较为单一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结构,包括:

4、第一主体,具有入光面;

5、第二主体,具有出光面,所述出光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入光面的面积;

6、其中,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关于同一对称面对称,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之间具有光通道,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光通道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截面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至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

7、通过设置第二主体的光通道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截面积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至靠近出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使光线从入光面进入光通道后,在第二主体的光通道中逐渐扩散;由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关于同一对称面对称,且出光面的面积大于入光面的面积,因此出光面位于该对称面两侧的区域与光轴的距离较远,亮度较低,出光面靠近该对称面的区域与光轴的距离较近,亮度较高,使得出光面呈现中间亮、两边暗的亮度渐变过渡效果,使导光结构的发光效果更加丰富,提升对用户的视觉吸引和警示效果,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8、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对称面位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长度方向的中部。

9、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结构还包括反射部,所述反射部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位于所述光通道中,所述反射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所述反射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呈夹角设置。

10、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外侧壁,两个所述外侧壁沿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二主体的光通道中的光线被两个外侧壁引导而均匀发散,令出光面的两侧区域有光线射出从而发光,进一步形成出光面中间亮、两边暗的发光效果。

11、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为抛光面。入光面和反射面经过抛光处理,粗糙度较低,表面较为光滑,能够更好的吸收和聚合光线,提高出光亮度。

12、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凸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端,方便与电子设备的外壳等部件卡接,实现导光结构的安装与限位。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导光结构,还包括基板和安装于所述基板的发光组件,所述导光结构位于所述发光组件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导光结构与所述发光组件沿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14、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组件在所述基板上间隔分布,每一所述发光组件均位于所述导光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内。入光面充分覆盖发光组件,使入光面充分吸收光线,提高发光装置的发光亮度。

15、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件,每一所述发光组件中至少两个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颜色不同。

16、通过设置每一发光组中至少两个发光件的发光颜色不同,使发光装置能够切换不同的发光颜色,进而通过发光颜色直观地指示电子设备的不同工作状态,使用户能够快速获取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提升用户体验。

17、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发光颜色相同的所述发光件串联设置,以同时发光或熄灭,增强该颜色的发光亮度,提高视觉警示效果。

18、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二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发光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发光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发光装置的导光结构的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外壳外部。

19、本技术提供的导光结构、发光装置和电子设备,通过设置第二主体的光通道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截面积从靠近入光面的一端至靠近出光面的一端逐渐增大,使光线从入光面进入光通道后,在第二主体的光通道中逐渐扩散;由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关于同一对称面对称,且出光面的面积大于入光面的面积,因此出光面位于该对称面两侧的与光轴的距离较远的区域,亮度较低,出光面靠近该对称面的与光轴的距离较近的区域,亮度较高,使得出光面呈现中间亮、两边暗的亮度渐变过渡效果,使导光结构的发光效果更加丰富,提升对用户的视觉吸引和警示效果,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对称面位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长度方向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还包括反射部,所述反射部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位于所述光通道中,所述反射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所述反射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呈夹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外侧壁,两个所述外侧壁沿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为抛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凸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端。

7.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导光结构,还包括基板和安装于所述基板的发光组件,所述导光结构位于所述发光组件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导光结构与所述发光组件沿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发光组件在所述基板上间隔分布,每一所述发光组件均位于所述导光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件,每一所述发光组件中至少两个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颜色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光颜色相同的所述发光件串联设置,以同时发光或熄灭。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发光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发光装置的导光结构的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外壳外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对称面位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长度方向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还包括反射部,所述反射部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位于所述光通道中,所述反射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所述反射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呈夹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两个呈夹角设置的外侧壁,两个所述外侧壁沿所述第二主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为抛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凸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端。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豪王建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