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4688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2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包括竖桩、内套管、外套管和锚索,所述外套管的外壁上均匀开有通孔,所述外套管倾斜向下插入软弱岩层内,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且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的空间填充有水泥砂浆;所述竖桩的侧面上设有腰梁,所述锚索的一端穿过内套管且与砂岩层锚固,锚索的另一端穿过腰梁且与腰梁锚定连接;所述锚索与内套管之间为间隙配合连接。本技术采用在外套管内固设内套管,并且锚索的下段锚固在砂岩层中,而锚索的上段与内套管的内壁之间为间隙配合,使得锚索不会作用于内套管,进而也不会作用于外套管,从而保证锚索不会对软弱岩层产生扰动和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尤其是指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工程建的迅速发展,在基坑围护、边坡支护等工程建设中对锚索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锚索是最常用的岩土工程锚固结构,目前在许多工程中锚固结构常被用于加固岩土边坡。岩体锚固结构是充分利用岩体自身的强度与锚索间的有机结合,解决复杂条件围岩安全控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在地质不良区域,特别是在边坡内岩体质量差、变形量大的情况下,现有锚固结构存在锚索穿过边坡岩体而破坏软弱岩层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导致边坡岩石体局部或瞬态大变形乃至失稳滑动的问题。因此,如何减小锚固结构的锚索穿过岩体对软弱岩层的扰动和易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装置和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减小锚索穿过岩体对软弱岩层进行扰动和易劣化。

2、本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3、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包括竖桩、内套管、外套管和锚索,所述外套管的外壁上均匀开有通孔,所述外套管倾斜向下插入软弱岩层内,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且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的空间填充有水泥砂浆;所述竖桩的侧面上设有腰梁,所述锚索的一端穿过内套管且与砂岩层锚固,锚索的另一端穿过腰梁且与腰梁锚定连接;所述锚索与内套管之间为间隙配合连接。

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竖桩的顶部设有冠梁。

5、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锚索通过锚具与腰梁锚定连接。

6、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锚具与腰梁之间设有垫片。

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套管采用pvc材料。

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套管为钢铁材料。

9、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s1、勘探边坡岩体,采用钻孔机在边坡上抽芯钻孔,钻孔的深度达到砂岩层;

11、s2、根据砂岩层所在的深度,确定外套管和锚索的长度;

12、s3、将外套管插入钻孔内;

13、s4、确定竖桩的钻孔位置,然后通过旋挖钻机进行竖向钻孔,再将钢筋笼吊放入竖向孔内并灌入混凝土,凝固后形成竖桩;

14、s5、将锚索的一端穿过外套管后锚固到砂岩层中,然后在锚索的另一端外套设内套管,使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内套管与锚索之间为间隙配合连接;

15、s6、在竖桩与锚索的交接处设置钢筋混凝土腰梁,并且在竖桩的上端设置冠梁;锚索通过锚具张紧并锁定在腰梁上;

16、s7、向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的空间内注入水泥砂浆,直到注满整个空间;然后继续向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的空间内注入水泥砂浆,使水泥砂浆从通孔内向外被挤出到软弱岩层中,以对软弱岩层进行加固。

1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步骤s5中,在将锚索外套设内套管前,在内套管的内壁上涂上润滑和防腐涂料。

1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步骤s5中,锚索穿过内套管后,通过注浆机向砂岩层中注入水泥砂浆,使锚索的下端固定到砂岩层中。

19、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1、本技术采用在外套管内固设内套管,并且锚索的下段锚固在砂岩层中,而锚索的上段与内套管的内壁之间为间隙配合,使得锚索不会作用于内套管,进而也不会作用于外套管,从而保证锚索不会对软弱岩层产生扰动和破坏,解决了现有锚固结构存在锚索穿过边坡岩体而破坏软弱岩层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导致边坡岩石体局部或瞬态大变形乃至失稳滑动的问题。

21、2、本技术为存在软弱岩层区域的边坡提供较强的抗滑力,使边坡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更高水平的承载能力,且外套管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岩土体在被水泥砂浆填充及固化后,其力学性能和岩体稳定性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桩、内套管、外套管和锚索,所述外套管的外壁上均匀开有通孔,所述外套管倾斜向下插入软弱岩层内,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且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的空间填充有水泥砂浆;所述竖桩的侧面上设有腰梁,所述锚索的一端穿过内套管且与砂岩层锚固,锚索的另一端穿过腰梁且与腰梁锚定连接;所述锚索与内套管之间为间隙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桩的顶部设有冠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索通过锚具与腰梁锚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具与腰梁之间设有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采用PVC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为钢铁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桩、内套管、外套管和锚索,所述外套管的外壁上均匀开有通孔,所述外套管倾斜向下插入软弱岩层内,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且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的空间填充有水泥砂浆;所述竖桩的侧面上设有腰梁,所述锚索的一端穿过内套管且与砂岩层锚固,锚索的另一端穿过腰梁且与腰梁锚定连接;所述锚索与内套管之间为间隙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过软弱岩层的桩锚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桩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仕华陈梓康冯德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