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3852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3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包括油箱、液位传感器、电磁阀、双头管路泵、排气管、底部进油管、顶部进油管、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顶部进油接嘴、加油管、油箱内排气管、底部出油管、顶部出油管、输油接嘴、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输油接嘴和液位传感器均安装于油箱顶部,加油接嘴与加油管连接,电磁阀安装在第一支座上,一端通过排气管和排气接嘴与油箱内排气管连接,另一端与大气相通,双头管路泵安装在第二支座上,一端通过底部进油管和底部进油接嘴与底部出油管连接,另一端通过顶部进油管和顶部进油接嘴与顶部出油管连接;本技术的优点是:具备较强的抗负过载供油能力,可实现多次、长时间抗负过载供油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飞行器燃油系统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抗负过载供油装置


技术介绍

1、飞行器燃油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发动机持续供油要求,飞行器在快速俯冲、倒飞等机动飞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负过载,并产生较大程度晃动,导致油箱底部吸油口脱离液面,影响持续供油。因此,飞行器燃油系统需设计抗负过载供油装置,该装置能在负过载期间持续供油。

2、常用的抗过载供油方法有过载小箱、旋转取油器、弹性袋等。过载小箱内仅1个吸油口,且位置固定,适用于特定条件下过载飞行,抗负过载供油能力较差。旋转取油器在机动飞行过程中,取油口可随飞行过载变化,在俯仰或滚转方向绕旋转轴转动,保证持续供油,抗负过载供油能力较强,但无法满足多次抗负过载供油要求。弹性袋通过将油箱内燃油与空气隔绝,实现机动飞行过程中持续供油,抗负过载供油能力强,但仍存在与旋转取油器一样的不足,即内部燃油在负过载期间逐渐减少,无法得到补充,不能满足多次、长时间的抗负过载供油要求。

3、因此,目前使用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在抗负过载供油能力及供油时间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飞行器多次大机动条件下的长时间持续供油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从而提供一种构型简单,抗负过载供油能力强,满足飞行器多次、长时间抗负过载供油要求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包括油箱、液位传感器、电磁阀、双头管路泵、排气管、底部进油管、顶部进油管、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顶部进油接嘴、加油管、油箱内排气管、底部出油管、顶部出油管、输油接嘴、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输油接嘴和液位传感器均安装于油箱顶部,输油接嘴用于与其他油箱转输油,液位传感器用于测量油箱内液位,并将采集的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当液位传感器采集的低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时,电磁阀打开,油箱向外界排气,当液位传感器采集的高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时,电磁阀关闭,可防止油箱内燃油排出,加油接嘴与加油管连接,排气接嘴一端与排气管连接,另一端与油箱内排气管连接,电磁阀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电磁阀一端通过排气管与油箱连接,另一端与大气相通,双头管路泵安装在第二支座上,双头管路泵一端通过底部进油管与底部进油接嘴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顶部进油管与顶部进油接嘴一端连接,底部进油接嘴另一端与底部出油管连接,顶部进油接嘴另一端与顶部出油管连接,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和顶部进油接嘴均安装于油箱侧面外壁上,底部出油管、顶部出油管、加油管和油箱内排气管均位于油箱内,底部进油管、顶部进油管和排气管均位于油箱外同一侧,且底部出油管和顶部出油管在轴向、侧向和法向上错开布置,保证负过载期间其中至少有一根出油管位于燃油液面以下,油箱内排气管的进气口靠近油箱顶部,双头管路泵分别通过底部进油管和顶部进油管抽吸油箱内燃油,增压后供往发动机。

3、进一步,输油接嘴出口与油箱顶部齐平,电磁阀进口通过排气管与油箱连接,出口与大气相通。

4、进一步,油箱顶部为圆弧形。

5、进一步,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和顶部进油接嘴分别与加油管、油箱内排气管、底部出油管和顶部出油管焊接后,再焊接至油箱上。

6、进一步,电磁阀为排气电磁阀。

7、进一步,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均与油箱外壁焊接。

8、进一步,还包括安装底座,安装底座设有四个,四个安装底座焊接于油箱底部四角处,油箱通过四个安装底座安装至飞行器机体结构上。

9、进一步,还包括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组成“十”字形设置于油箱内部。

10、本技术中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为提高抗负过载供油能力,采用双头管路泵进行供油,双头管路泵的两个吸油口在油箱内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错开布置,只要有一个吸油口处于燃油中,就可持续输油。因此,可保证该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在俯仰及滚转方向负过载条件下,仍可持续供油,抗负过载供油能力强。为满足飞行器多次、长时间抗负过载供油要求,该装置安装排气电磁阀及液位传感器,在单次负过载飞行结束后,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油箱内液位较低时,排气电磁阀打开,将油箱内空气排出,与双头管路泵相连的油箱自动补充至满油状态;待油箱满油后,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油箱内液位较高时,排气电磁阀关闭,防止燃油溢出,从而保证每次机动飞行结束后,油箱可自动补充燃油。

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途径,可使飞行器燃油系统具备较强的抗负过载供油能力,同时,可实现多次、长时间抗负过载供油要求,解决了目前飞行器燃油系统在多次大机动条件下的长时间持续供油难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液位传感器、电磁阀、双头管路泵、排气管、底部进油管、顶部进油管、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顶部进油接嘴、加油管、油箱内排气管、底部出油管、顶部出油管、输油接嘴、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输油接嘴和液位传感器均安装于油箱顶部,输油接嘴用于与其他油箱转输油,液位传感器用于测量油箱内液位,并将采集的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当液位传感器采集的低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时,电磁阀打开,油箱向外界排气,当液位传感器采集的高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时,电磁阀关闭,可防止油箱内燃油排出,加油接嘴与加油管连接,排气接嘴一端与排气管连接,另一端与油箱内排气管连接,电磁阀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电磁阀一端通过排气管与油箱连接,另一端与大气相通,双头管路泵安装在第二支座上,双头管路泵一端通过底部进油管与底部进油接嘴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顶部进油管与顶部进油接嘴一端连接,底部进油接嘴另一端与底部出油管连接,顶部进油接嘴另一端与顶部出油管连接,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和顶部进油接嘴均安装于油箱侧面外壁上,底部出油管、顶部出油管、加油管和油箱内排气管均位于油箱内,底部进油管、顶部进油管和排气管均位于油箱外同一侧,且底部出油管和顶部出油管在轴向、侧向和法向上错开布置,保证负过载期间其中至少有一根出油管位于燃油液面以下,油箱内排气管的进气口靠近油箱顶部,双头管路泵分别通过底部进油管和顶部进油管抽吸油箱内燃油,增压后供往发动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输油接嘴出口与油箱顶部齐平,电磁阀进口通过排气管与油箱连接,出口与大气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油箱顶部为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和顶部进油接嘴分别与加油管、油箱内排气管、底部出油管和顶部出油管焊接后,再焊接至油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磁阀为排气电磁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均与油箱外壁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底座,安装底座设有四个,四个安装底座焊接于油箱底部四角处,油箱通过四个安装底座安装至飞行器机体结构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横向隔板和纵向隔板组成“十”字形设置于油箱内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负过载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液位传感器、电磁阀、双头管路泵、排气管、底部进油管、顶部进油管、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顶部进油接嘴、加油管、油箱内排气管、底部出油管、顶部出油管、输油接嘴、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输油接嘴和液位传感器均安装于油箱顶部,输油接嘴用于与其他油箱转输油,液位传感器用于测量油箱内液位,并将采集的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当液位传感器采集的低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时,电磁阀打开,油箱向外界排气,当液位传感器采集的高液位信号反馈至电磁阀时,电磁阀关闭,可防止油箱内燃油排出,加油接嘴与加油管连接,排气接嘴一端与排气管连接,另一端与油箱内排气管连接,电磁阀安装在第一支座上,电磁阀一端通过排气管与油箱连接,另一端与大气相通,双头管路泵安装在第二支座上,双头管路泵一端通过底部进油管与底部进油接嘴一端连接,另一端通过顶部进油管与顶部进油接嘴一端连接,底部进油接嘴另一端与底部出油管连接,顶部进油接嘴另一端与顶部出油管连接,加油接嘴、排气接嘴、底部进油接嘴和顶部进油接嘴均安装于油箱侧面外壁上,底部出油管、顶部出油管、加油管和油箱内排气管均位于油箱内,底部进油管、顶部进油管和排气管均位于油箱外同一侧,且底部出油管和顶部出油管在轴向、侧向和法向上错开布置,保证负过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卢杰李涛任志文阙胜才田瑞娟周昌申张艳胡仁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